黄芪桂枝五物汤结合湿敷法治疗气虚血瘀型淤积性皮炎的临床效果
作者: 刘震摘要:目的 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结合湿敷法治疗气虚血瘀型淤积性皮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0月~2024年10月医院收治的94例气虚血瘀型淤积性皮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结合湿敷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瘙痒症状[瘙痒视觉模拟评分(VAS)]、湿疹面积严重程度[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EAS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EASI评分、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黄芪桂枝五物汤结合湿敷法治疗气虚血瘀型淤积性皮炎可显著缓解患者瘙痒症状,减轻湿疹面积严重程度,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淤积性皮炎;气虚血瘀型;黄芪桂枝五物汤;湿敷法;中医证候
淤积性皮炎与下肢静脉循环障碍密切相关[1]。患者皮肤常出现暗褐色色素沉着,呈慢性潮红状态,伴有鳞屑及瘙痒感,病情缠绵难愈且易复发,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2]。针对淤积性皮炎的治疗,西医主要采用抗组胺药物及静脉活性药物,以减轻淤血症状、缓解皮肤瘙痒;对于保守治疗不佳者,则需进行手术治疗。中医将淤积性皮炎归属于“湿疮”、“裤口风疮”等范畴[3],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肌肤脉络气血瘀滞,湿气积聚进而发病,治疗应以活血祛瘀、清热燥湿为原则[4]。黄芪桂枝五物汤具有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功效。湿敷法是将药物直接敷于患处,使药物作用于皮肤组织,达到治疗的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结合湿敷法治疗气虚血瘀型淤积性皮炎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0月~2024年10月医院收治的94例气虚血瘀型淤积性皮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观察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41~80岁,平均年龄(55.18±2.43)岁;病程10个月~6年,平均病程(4.85±0.45)年。对照组男24例,女23例;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55.26±2.51)岁;病程11个月~6年,平均病程(4.88±0.5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相关临床诊断标准[5];下肢皮肤出现暗褐色瘀斑伴有瘙痒症状,舌质紫暗,脉沉细;病情处于相对稳定期;临床资料完整;依从性良好;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近6周内参与过相关免疫抑制剂(如抗组胺类药物)研究;患有精神疾病;伴有心肺功能紊乱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长时间服用影响免疫功能或皮肤状态的相关药物。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
口服地奥司明片,0.45 g/次,1日/次。根据皮损情况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无溃疡及渗出的皮损区域,外涂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早晚各1次;对于溃疡及渗出区域,首先进行湿敷,将3%硼酸洗液浸湿纱布轻柔敷在皮损区域,每次15 min,早晚各1次,湿敷后轻柔擦干皮损区域,再涂抹丙酸氟替卡松。
1.2.2 观察组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结合湿敷治疗
黄芪桂枝五物汤组方:生姜18 g;桂枝、黄芪、芍药各9 g;大枣4枚(去核)。加入适量清水煎煮,滤去药渣,药液分为两份,于早晚饭后半小时温热服用。
复方黄柏溶液湿敷方法:湿敷前清洁创面,根据创面大小,将4层无菌纱布裁剪成合适的尺寸后浸入复方黄柏溶液中,待纱布充分浸湿,将其平整地敷于创面处,每隔5 min更换一次纱布,总湿敷时间15 min,结束后擦净创面周围残留药液,早晚各1次。注意,无菌纱布不可重复使用,避免交叉感染;观察敷料湿润程度,及时更换;若敷料粘贴于疮面不可强行取下,应使用相同的湿敷药液浸湿敷料后缓慢、轻柔地取下。
两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清淡饮食,避免摄入过多刺激性辛辣性食物,多食新鲜蔬果,治疗期间避免长时间站立。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患者皮损、瘙痒等症状均完全消失,疗效指数≥90%,为治愈;患者皮损、瘙痒等症状相较于治疗前有所好转,疗效指数60%~89%,为显效;相关症状有所减轻,但改善程度相对有限,疗效指数30%~59%,为有效;症状未改善或出现新的症状,疗效指数<30%,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2)比较两组瘙痒症状:治疗前后,采用瘙痒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0表示无任何瘙痒症状,10分表示剧烈的瘙痒感觉。(3)比较两组湿疹面积严重程度:治疗前后,采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评估,包括红斑、丘疹、苔藓化、脱屑等内容,评分越高表示湿疹越严重。(4)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评估皮肤红斑、瘙痒、丘疹等症积分,评分越高表明症状越重。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瘙痒症状及湿疹面积严重程度比较
两组治疗前VAS、EA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EAS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淤积性皮炎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病因是下肢静脉曲张。病理基础是静脉压力增高导致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刺激皮肤黏膜,引发肿胀、瘀斑、瘙痒等炎性反应[6]。地奥司明是治疗淤积性皮炎的常用药,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患者,可选择静脉曲张手术治疗。丙酸氟替卡松软膏虽然能够减轻炎性反应,缓解瘙痒症状,但因病情的复杂性,患者易反复发作,整体疗效不佳。
中医学认为,淤积性皮炎发病主要为禀赋不足,皮肤容易受外邪侵袭,风、湿、热邪阻滞于皮肤,从而引发淤积性皮炎,急性者多以湿热为主,慢性者通常与脾虚不运、湿邪滞留密切相关[7]。淤积性皮炎病程较长,易伤血,血虚导致内燥产生,失其濡养,肌肤变得干燥、萎缩,久病不愈[8];小腿部位青筋暴露,与下肢静脉曲张相关,下肢血液循环障碍导致湿热瘀滞内蕴。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主要功效为补中益气,祛风除湿,温阳散寒,活血化瘀[9]。黄芪能够提升阳气,益卫固表,利水消肿,健脾益气,促进气血运行,与桂枝同用可以增强补气升阳作用,温经行脉,改善因气血不畅引起的瘙痒症状;桂枝具有辛温发散特性,能够温通经脉,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痹痛;芍药能够调和肝脾,柔肝止痛,消痈活血,与桂枝配伍能助阳通脉、调和营卫;生姜能够温通经脉、和血通痹。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黄芪皂苷具有利尿消肿、抗氧化、抗炎、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桂枝中的桂皮醛具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散热、排汗等作用,桂枝还可抑制免疫球蛋白E(IgE)引发的肥大细胞颗粒反应,减少过敏症状发生,发挥抗炎、减少补体活性、缓解水肿等作用;芍药的主要成分黄酮类、芍药苷等能够抑制炎性反应,调节免疫[10]。复方黄柏液涂剂由连翘、黄柏、蜈蚣、金银花、蒲公英等多种中药组成,共同发挥清热解毒、消肿止痒之功效。其中,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连翘具有消炎、抗真菌、抗细菌之功效;蒲公英、金银花具有抑制细菌和病毒生长之功效;蜈蚣能够攻毒散结,缓解皮肤毒疮症状,通络止痛。复方黄柏液涂剂湿敷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提高药物吸收性与渗透性,从而快速缓解症状。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EAS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EASI评分、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黄芪桂枝五物汤结合湿敷法治疗气虚血瘀型淤积性皮炎可显著缓解患者瘙痒症状,减轻湿疹面积严重程度,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陈仕进.通络胜湿汤联合中药湿敷治疗淤积性皮炎的临床观察[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22.
[2]李丹丹,张寅飞.黄芪桂枝五物汤结合湿敷法治疗气虚血瘀型淤积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上海医药,
2024,45(20):19-21,58.
[3]麦美琪.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气虚血瘀证糖尿病足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4,39(19):3915-3917.
[4]黄高赢.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踝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23.
[5]郑淇,李斌.淤积性皮炎治疗研究进展[J].皮肤科学通报,
2023,40(1):61-64.
[6]杨诗会,陈彬,闫英.基于血脉辨证理论从气虚湿瘀论治淤积性皮炎[J].现代中医临床,2023,30(1):94-97.
[7]张晓红.利湿通瘀方湿敷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伴淤积性皮炎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2,37(21):3907-3910.
[8]张增辉.浅谈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临床应用[J].内蒙古中
医药,2022,41(9):58-61.
[9]刘宛欣,都广礼.基于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相关性理论探讨营卫与气血间关系[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36(5):97-100.
[10]孙绪丁,刘振勋,樊苗,等.复方黄柏液涂剂体外抑菌效果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