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临床路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老年患者抢救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分析

作者: 李子晗

摘要: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临床路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老年患者抢救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2月~2024年8月医院收治的10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1例。对照组实施标准急救方案,研究组实施结构化院前急救路径管理,比较两组急诊救治效果、急诊手术D-to-B时间及再入院率。结果 研究组抢救失败率低于对照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急诊手术D-to-B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1、3个月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院前急救临床路径管理可有效提高急性冠脉综合征老年患者急诊救治效果,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再住院率,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院前急救;临床路径;老年;抢救;预后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血栓形成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性疾病,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相关研究发现,ACS患者1年死亡率约为15%,5年累积死亡率约为20%,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老年ACS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症状较为隐匿,且多合并基础疾病,病情发展迅速,导致救治难度显著增加[3]。因此,早期干预和治疗方案精确性对其预后至关重要。传统的急救模式依赖于医院内的急诊处理,急救响应时间较长,急救资源调度与利用效率较低,且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可导致临床决策延误,进而影响治疗及时性和精准性[4~5]。为探讨院前急救标准化流程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救治成效及预后转归的作用,本研究纳入10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老年病例展开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2月~2024年8月医院收治的10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1例。两组性别、年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标准[6];患者或家属自愿参与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发病至首次就诊时间≤12 h;持续性胸痛≥20 min,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排除标准:患有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等疾病;有精神疾病史或认知障碍;资料不全或失访;拒绝参与研究或中途退出。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传统急救模式

接到调度中心指派任务后,应确认患者具体位置、症状及报警人联系方式,医护人员以最快速度前往患者所在地。到达现场后,需快速评估现场环境,避免急救过程中患者受到二次伤害;轻拍患者肩膀并呼喊,判断其意识状态;观察胸廓起伏,判断呼吸。当患者无呼吸或仅出现濒死叹息样呼吸时,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随后稳妥搬运至救护车,持续监测心电图,每5~10 min记录一次数据。到达医院后,与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详细交接,并协助医院工作人员将患者平稳转移至抢救室或相应病房。

1.2.2 研究组给予院前急救临床路径救治模式

(1)成立临床路径小组:组建由8名成员组成的临床路径小组,其任务是设计临床路径并负责制定相应的技术路线;每季度安排1~2次急性冠脉综合征相关知识集中培训,邀请心血管内科专家进行授课,讲解最新的治疗理念和技术;每月选取2~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由小组成员共同探讨诊断思路、急救措施的合理性及改进方向,以提高小组成员对疾病的综合分析能力;每2个月开展1次模拟急救演练,设置不同场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例,让小组成员进行实战模拟,演练内容包括现场评估、心电图操作与解读、心肺复苏术、除颤仪使用、静脉穿刺、药物注射等急救技能操作;每月对小组成员进行急救技能考核,考核项目包括上述各项急救技能,对考核不合格的成员安排补考并加强针对性培训,直至其熟练掌握相关技能。

(2)现场急救:调度员接到急救呼叫后,

1 min内完成信息收集与整理,3 min内调度急救单元出车,急救人员接到调度指令后5 min内出发赶赴患者发病现场。到达现场后立即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包括与患者对话、观察患者肢体活动、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同时进行心电监护,观察心电图波形、血氧饱和度、动脉血压、心率等指标,并予以双侧鼻腔吸氧管持续低流量给氧。

(3)转运途中监护与治疗:转运途中持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心电图及症状,每隔5~10 min记录一次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医生通过电话提前与接收医院急诊科联系,详细告知患者情况,以便医院做好接收准备,保证患者到达后能迅速得到进一步救治。针对无用药禁忌患者,即刻予以阿司匹林300 mg联合氯吡格雷300 mg(或替格瑞洛180 mg)负荷剂量嚼服,通过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快速阻断血小板活化聚集,控制血栓进展。及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及正向激励,通过专业沟通技巧减轻其心理应激反应,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与康复信心。若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0.5 mg后5 min内症状未缓解,可重复使用,15 mim内给药剂量不超过3片,

密切监测血压,防止低血压。对胸痛剧烈、经硝酸甘油治疗无效的患者,若无禁忌证,可给予吗啡2~5 mg静脉注射,缓解疼痛,减轻患者焦虑,注意观察呼吸抑制反应。迅速建立至少1条静脉通路,若心电监护提示室颤或无脉性室速,立即准备除颤,能量选择双向波200 J(单向波360 J),同时进行心肺复苏。

(4)与院内交接:到达医院急诊科后,与急诊科医生进行详细交接,为后续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及时、准确地完成院前急救记录,以备后续查阅和总结经验。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急诊救治效果:抢救失败率指在抢救过程中患者死亡或出现急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比例;抢救成功率指抢救成功且未发生死亡或急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比例。(2)比较两组急诊手术D-to-B时间:从患者到达医院至进行球囊扩张开通闭塞冠状动脉时间,时间越短说明救治流程越高效。(3)比较两组术后1、3个月再住院率:患者出院后因急性冠脉综合征相关并发症,如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或其他原因再次住院。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急诊救治效果比较

研究组抢救失败率低于对照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研究组急诊手术D-to-B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1、3个月内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为具有致命风险的危急重症,其病理基础在于冠状动脉突发性血流障碍引发的一系列临床表现,该症候群主要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核心发病机制源于冠状动脉血液供应突然受阻导致心肌组织无法获得充足氧供,从而引发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7]。老年患者生理储备不足、合并症多,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后抢救难度更大,且其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与治疗延误风险高。因此,早期院前急救干预尤为重要。

院前急救临床路径是一种基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特征的标准化急救流程,旨在规范院前急救人员的诊断和处理措施,强化急救人员技能培训,优化院前急救资源配置,提升救治效率[8]。院前急救临床路径核心内容包括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快速进行初步诊断、及时实施紧急治疗[9]。针对老年ACS患者,系统化的急救措施有助于缩短院前转运时间,提高患者到院后的治疗窗口期,为后续冠脉介入治疗争取宝贵时间[10]。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抢救失败率低于对照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急诊手术D-to-B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1、3个月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说明院前急救临床路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老年患者抢救效果及预后具有积极影响。分析原因:老年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生理功能退化,心脏代偿能力下降,ACS临床表现不典型,且病情进展迅速,错失治疗窗口风险较大。院前急救临床路径通过标准化流程提高抢救时效性和效果,显著提升抢救成功率。院前急救路径的核心优势在于有助于急救人员快速识别和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减缓心肌缺血进展;通过优化转运流程缩短“黄金治疗时间”,尽早恢复冠脉血流,减少心肌坏死面积,实现高效转运,保证院内治疗无缝衔接。院前急救还通过早期心脏监护和抗血栓治疗减少栓形成,抑制心肌坏死进一步进展,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临床路径管理可有效提高急性冠脉综合征老年患者急诊救治效果,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再住院率,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施景文,孙颖.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模型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7):607-610.

[2]李芝霖,李东泽,贾禹,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22,28(12):2492-2496.

[3]卢尚欣,汤雯,孙颖.衰弱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进展[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4,16(8):54-58.

[4]倪瑜琳,宋景丽.胸痛中心一体化信息管理模式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老年医学与保健,2023,29(4):752-756.

[5]杨雪丽,徐弋,李怡.临床护理路径下的院前急救护理方案对急腹症患者急救质量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1,18(3):125-128.

[6]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急诊学专家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急诊急救分会.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019)[J].中国急救医学,2019,39(4):301-308.

[7]王国栋,刘慧珍,商娜,等.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1年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预测评分体系的构建及效能评

估[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32(7):881-888.

[8]高运霞,高超,高艳玲,等.残余胆固醇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3,22(9):678-682.

[9]唐春福,张军根,王建岗,等.以胸外按压比例为核心指标的心脏骤停院前救治培训设计与效果观察[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31(4):504-507.

[10]兰卫华,阳世雄.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心血管疾病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广西医学,2022,44(11):1315-131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