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DCA框架构建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急性疼痛管理路径
作者: 宋爽 陈又新摘要:目的 构建基于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框架的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急性疼痛管理路径。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与专家咨询,结合循证医学原理,设计基于PDCA框架的疼痛管理路径。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对路径内容进行确认与调整,评估各项干预措施的可行性与效果。结果 形成包括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效果监测和持续改进在内的4个一级条目、10个二级条目以及13个三级条目的急性疼痛管理路径;两轮问卷回收率均超过90%,专家权威度分别为0.863和0.864,Kendall’s W值分别为0.311和0.228(P<0.05)。结论 基于PDCA框架的急性疼痛管理路径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提升疼痛管理质量与患者体验。
关键词:创伤性骨折;PDCA;急诊;疼痛管理;效果监测
创伤性骨折是急诊科常见急症,患者常伴随急性疼痛,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管理,可能导致疼痛慢性化、功能恢复延迟、心理负担加重等不良后果[1]。急性疼痛为创伤性骨折的重要临床表现,其临床干预效能对患者骨组织修复进程、功能恢复质量及并发症防控效果均有重要影响[2]。然而,当前急诊科在急性疼痛管理方面仍存在评估不够规范、干预措施不系统、效果监测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临床镇痛达标率提升[3]。因此,构建科学、规范的急性疼痛管理路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质量管理方法论已发展为医疗质量改进的重要实施路径,通过系统性、循环性管理模式有效优化医疗流程,提升服务质量[4]。本研究基于PDCA框架构建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急性疼痛管理路径。
1资料与方法
1.1 建立疼痛管理小组
组建急诊创伤性骨折急性疼痛多学科管理团队,成员包括1名急诊科护士长、1名护理组长和2名急诊科护士。小组成员负责疼痛管理路径的构建与实施。通过文献查阅与专家讨论,明确疼痛评估、目标设定、干预措施及效果评估的关键环节。所有成员需完成国际疼痛研究协会认证的疼痛管理培训课程,并通过情景模拟考核确保临床决策能力。结合德尔菲法评估并修订管理路径的各项条目,确保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1.2 方法
1.2.1 文献检索方法
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英文数据库包括Cumulative Index to Nursing and Allied Health Literature、PsycINFO、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中文检索词有“急诊创伤性骨折”“急性疼痛管理”“PDCA框架”,英文检索词有“Emergency traumatic fracture”“Acute pain management”“PDCA framework”等。检索年限为2017~2023年,筛选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研究,排除质量不高的文献。
1.2.2 半结构化访谈
选取5例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和3名医护人员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半结构化访谈。访谈前,与受访者确认时间和地点,确保安静的访谈环境。访谈围绕以下4个主题展开:患者疼痛体验和应对,疼痛评估准确性,疼痛管理中的挑战,疼痛管理流程中的沟通与教育。访谈采用引导性提问,关注受访者对疼痛评估、干预及医患沟通意见。每次访谈30~45 min。
1.2.3 选取专家
专家纳入标准: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或临床工作10年及以上。共纳入专家13名。
1.2.4 专家函询步骤
通过电子邮件将专家函询表发送给13名专家。函询表包括以下内容。
(1)指导语:说明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问卷填写方法。
(2)专家基本情况调查表:收集专家年龄、学历、工作年限、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熟悉程度分为五个等级:从非常熟悉到很不熟悉,判断依据包括工作经验、理论分析、参考文献及直观感觉。
(3)方案指标内容函询表:专家对各项指标的重要性与可行性进行评分,并提供相应修改意见。评分标准为:重要性评分>3.5分,变异系数<0.25,满分率>20%。首轮函询结束后,研究团队基于专家反馈整理并分析数据,优化条目内容,根据筛选标准制定第2轮问卷。当两轮函询完成且专家意见趋于一致时,结束函询流程,确定最终路径。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进行t检验,咨询问卷回收率用于衡量专家积极性,权威系数反映专家权威性,变异系数和肯德尔和谐系数用于评价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和集中度,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专家一般资料
13名专家均来自护理管理、疼痛医学、急危重症医学等相关领域,其中男7名,女6名;平均年龄(44.12±4.26)岁;中级职称7名,高级职称6名;所有专家均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
2.2 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及协调度
第1轮问卷共发出13份,回收率为100%;第2轮问卷发出13份,回收率达到92.31%。第1、2轮判断依据系数为0.90、0.880,第1、2轮熟悉程度系数为0.826、0.848。因此,第1、2轮专家权威度分别为0.863和0.864,表明专家意见可靠性较高。两轮函询的Kendall’s W值分别为0.311、0.228
(P<0.05),说明函询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较高。
2.3 急性疼痛管理路径内容
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确立基于PDCA框架的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急性疼痛管理路径。
3讨论
基于PDCA框架急性疼痛管理路径构建依赖于循证医学和专家共识,展现出高度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在疼痛评估阶段,通过标准化评估工具量化患者疼痛程度。首次评估设定在患者到急诊室后的15 min内,确保及时发现并评估疼痛严重程度,从而快速采取适宜的缓解措施[5]。明确设定疼痛管理目标,如NRS评分降低50%或降至4分以下,量化治疗效果,便于后续调整治疗策略,提高路径管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6]。实施阶梯式药物镇痛方案:对于轻度疼痛,给予NSAIDs,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缓解局部疼痛;对于中度和重度疼痛,给予阿片类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迅速缓解剧烈疼痛。
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通常伴随剧烈疼痛,其疼痛管理不仅要求迅速见效,还需根据疼痛程度灵活调整治疗方案。在路径设计中,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夹板固定和局部冷敷能够有效减轻局部肿胀与炎症反应,降低患者疼痛感,对患者造成的生理负担小,治疗安全性高。在健康教育方面,系统化宣教可提升患者对疼痛病理机制的认知水平,从而增强自我照护水平与医疗配合度。将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结合,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实现疼痛转归的良性循环。路径中还设定护理质量保证措施,确保路径执行的持续性和可控性。
综上所述,基于PDCA框架的急性疼痛管理路径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提升疼痛管理质量与患者体验。
参考文献
[1]韩玲燕,陈思雨.基于ERAS理念的多模式疼痛管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J].云南医药,2024,45(6):98-100.
[2]吴燕聪.创伤性骨折手术患者的疼痛管理结合心理护理干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4,22(17):30-33.
[3]张俊红,赵树青,朱庆娟.路径化疼痛管理联合正念减压疗法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
2024,43(11):162-166.
[4]任亮亮,王艳.疼痛护理管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4,9(6):173-176,185.
[5]钟孟秋.急诊科场景下创伤性骨折患者急性疼痛早期管理路径的构建[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23.
[6]冯艳萍.急诊科规范化疼痛护理干预在创伤性骨折救治中的应用[J].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023,33(5):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