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式康复护理在喉癌喉部分切除术后患者吞咽功能训练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 李秋洁 张娟 施丽摘要:目的 观察阶段式康复护理在喉癌喉部分切除术后患者吞咽功能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2月于医院进行喉癌喉部分切除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术后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阶段式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吞咽功能恢复优良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前两组SS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第5、10、20天SS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吞咽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喉癌喉部分切除术后患者吞咽功能训练中应用阶段式康复护理可有效提升训练效果与患者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喉癌;喉部分切除术;阶段式康复护理;吞咽功能训练;护理满意度
喉癌为喉部恶性肿瘤,常见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按照解剖位置分为声门型喉癌、声门上型喉癌和声门下型喉癌[1]。患者常出现声音嘶哑、咽喉部异物感、咽痛、进食呛咳、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痰中带血、颈部肿块等症状,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2]。喉部分切除术是在彻底切除喉癌病灶的基础上,保留喉正常部分,经过整复,恢复喉的全部或部分呼吸、吞咽及发声功能,但患者喉功能仍会因组织缺损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术后发生吞咽功能障碍,故多数喉癌患者接受喉部分切除术后需配合积极的吞咽功能训练,由于训练周期较长,若护理不当可影响最终训练效果[3]。阶段式康复护理是指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治疗阶段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满足患者个性化康复需求[4~5]。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观察阶段式康复护理在喉癌喉部分切除术后患者吞咽功能训练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2月于医院进行喉癌喉部分切除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均符合《喉癌外科手术及综合治疗专家共识》[6]中相关诊断标准;存在喉部分切除术治疗指征;手术成功;书写、阅读、沟通能力正常:生命体征正常;意识清楚。排除标准:临床资料缺失;合并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足或异常;合并其他恶性肿瘤;中断治疗或失访。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术后护理人员给予患者鼻饲,维持时间>10 d,向患者介绍鼻饲饮食搭配、进食方法等。鼻饲过程中观察患者呛咳、误咽等情况,记录每日饮食量,告知患者及家属常规吞咽训练方法,指导其完成吞咽训练。
1.2.2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阶段式康复护理
(1)康复期:开展进食体位训练,指导患者保持端坐位,保持躯体前倾20°,下颌内收、颈部前屈、低头约30°,使食管入口扩大、喉气管前移、舌根及软组织后移,便于食物更顺利地进入食管,不同方式的喉部分切除术后患者进食体位训练有所不同,可在上述进食体位训练基础上指导患者保持相应的舒适体位;同时,予以患者冰刺激吞咽训练,用冰棉棒刺激口腔,增强吞咽反射。
(2)病情稳定期:积极开展摄食训练,指导患者取半卧位或端坐位,首先选择胶冻状食物,如鸡蛋羹,随后过渡到糊状食物,如芝麻糊、米糊、米粥等,最后过渡至流质食物,如鸡汤、肉汤等。进食速度、进食量由慢到快、由小到大,每次进食量以3~20 mL为宜;进食训练时调整患者使用餐具,以较薄、较软的小汤勺为主,保证食物温度适宜,训练过程中明确告知患者小口进食,将食物在口腔中咀嚼成团,送至舌根时需屏气,然后用食指将气管套管口堵住,之后连续下咽食物,重复2~3次。
(3)恢复期:此时患者吞咽功能已得到一定的康复,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持续开展口唇闭锁、鼓腮、舌体运动等相关训练并告知其相关注意事项。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吞咽功能:护理前后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估,最高分为46分,最低分为18分,分数越高提示吞咽功能越差[7]。
(2)比较两组吞咽功能恢复优良率:参照洼田饮水试验评估,患者取端坐位,在杯中倒入30 mL纯净水,观察患者饮水过程中是否存在呛咳情况[8]。优:吞咽障碍缓解至2级,吞咽功能接近正常;良:吞咽障碍显著改善,饮水试验等级提升1级;差:训练前后吞咽功能未见明显改善。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50×100.00%。(3)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9]评估,每项1~5分,总分为19~95分,≥80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度。总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50×100.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SSA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SS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第5、10、20天SS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术后吞咽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
研究组吞咽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0.00%,高于对照组优良率62.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6.00%,高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7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喉部分切除术是当前治疗喉癌的有效术式,受手术创伤、咽痛、口干、局部结构改变等因素影响,多数喉癌行喉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轻者表现为吞咽不畅、误咽等,重者表现为液体及营养物摄取困难。若长时间未得到有效干预,可能引起肺部感染、营养不良、萎缩性胃炎等并发症[10]。
喉部分切除术后常规护理包括鼻饲护理、常规吞咽康复宣教等,虽可取得一定护理效果,但难以满足康复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最终影响吞咽功能恢复[11]。随着相关护理经验的积累,阶段式康复护理开始应用于喉癌喉部分切除术后患者吞咽功能训练中[12]。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SS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第5、10、20天SS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吞咽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阶段式康复护理是指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与患者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康复干预。喉癌喉部分切除术后吞咽困难阶段式康复训练包括进食体位训练、摄食训练、吞咽功能强化训练等,有助于患者达成训练目标,使患者快速掌握训练方法,增强患者克服吞咽障碍的信心。其中,康复期进食体位训练指导患者控制进食体位,减少吞咽安全性受损情况;稳定期进行摄食训练,实现吞咽功能重建,帮助患者在短时间内找到吞咽食物的感觉,同时少量摄入各种食物能均衡患者营养[13];恢复期持续强化吞咽功能,使患者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改善其吞咽功能。整个康复训练从低强度干预开始,逐步过渡到高强度干预,根据患者具体需要和反应程度动态调整干预方案,这种个性化的康复方法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使患者保持较为舒适的适应过程,提高护理满意度[14]。
综上所述,喉癌喉部分切除术后患者吞咽功能训练中应用阶段式康复护理可有效提升训练效果与患者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朱春萍,金丹,周鹏,等.希望目标激励下人性化康复护理在喉癌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8):49-52.
[2]邹棋.阶段式康复护理对喉癌术后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效果[J].医学论坛,2024,6(14):254-256.
[3]龙海欣,南方,李秀雅,等.吞咽康复训练对喉切除术后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4,30(28):3839-3845.
[4]孙振,查慧芳,尤莹莹,等.多学科协助模式的精准护理在喉功能保全术后患者吞咽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20,28(4):299-304.
[5]常兆洁,丁永霞,李育玲,等.喉部分切除病人早期吞咽康复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护理研究,2023,37(1):21-27.
[6]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头颈外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头颈学组,李晓明.喉癌外科手术及综合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49(8):620-626.
[7]肖虹,操帅,李江平,等.基于康复前移理念的吞咽康复训练对水平半喉切除术后患者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20,35(17):79-82.
[8]董瑜,施红.老年喉癌患者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术后吞咽功能专项护理效果分析[J].老年医学与保健,2022,28(2):431-433,437.
[9]张云.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吞咽功能训练对喉癌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5):107-109.
[10]付素娟,贺亚栋,陈丽.基于前馈控制的康复护理在早期喉癌根治术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21,32(14):1902-1904.
[11]王璐,任盼,胡媛,等.吞咽训练对喉癌患者术后吞咽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7):1077-1079.
[12]韩平元.阶段式康复护理在喉癌喉部分切除术后患者吞咽功能训练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22,37(6):167-169.
[13]李珍,岳丽青,谢常宁,等.阶梯式吞咽障碍食品方案对咽喉肿瘤术后患者吞咽功能的效果观察[J].解放军护理杂志,2021,38(1):68-7.
[14]张雯.基于康复前移理念的综合康复护理对喉癌术后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40(16):2925-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