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指数评估模式下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救治预后的影响
作者: 李喆 赵爽摘要:目的 探讨休克指数(SI)评估模式下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救治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7月~2024年12月医院收治的8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SI评估模式下的急诊急救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救治结局、临床相关指标及预后[快速急诊内科评分(REM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Ⅱ)]。结果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救治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急诊分诊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急诊抢救、休克纠正与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REMS、APACHE-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SI评估模式下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创伤性休克救治与住院时间,提高急诊救治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休克指数;急诊急救护理;预后;并发症
创伤性休克是外界暴力损伤致患者大量失血,造成血液循环中有效血容量锐减所引起的以微循环灌注不足和机体代谢失常为特征的疾病,为创伤患者常见且严重并发症[1~2]。本病病情急重,常快速恶化,重症患者救治难度大,死亡风险高。早期及时予以有效救治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休克指数(SI)是可以反映血流动力学、判定有无休克及评估休克严重程度的指标,能够帮助医护人员快速识别重症患者。本研究旨在探讨SI评估模式下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救治预后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7月~2024年12月医院收治的8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29~63岁,平均年龄(44.12±5.08)岁;受伤至入院时间50 min~3 h,平均时间(1.76±0.35) h;入院创伤严重度评分(ISS) 17~40分,平均ISS(25.16±4.02)分;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4~8分,平均GCS(6.21±0.55)分。研究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27~64岁,平均年龄(43.76±5.15)岁;受伤至入院时间45 min~3 h,平均时间(1.78±0.36) h;ISS 17~42分,平均ISS(25.09±4.11)分;GCS 4~8分,平均GCS(6.24±0.53)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2017版《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诊断标准[3];年龄≥18岁;急诊收治,发病至入院时间≤6 h;入院时昏迷,GCS≤8分,ISS>16分;家属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禁忌;年龄≥65岁;入院GCS≤3分或≥50分的生存渺茫病例;合并严重心脏病或免疫系统疾病;既往有严重过敏史。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患者入院后常规急诊分诊,立即准备床单元,备齐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吸引装置、抢救车等急救设备于床旁;快速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予以氧气吸入支持,视情况气管插管或呼吸机辅助呼吸;予以心电监护,快速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若出现异常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全力配合医生抢救患者,开放静脉通路,遵医嘱用药,留取各种检验标本,协助完成相关检查及转运。
1.2.2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休克指数评估模式下急诊急救护理
(1)计算SI:患者入院后,分诊护士根据脉搏(P)与收缩压(SBP)计算患者SI。计算公式:SI=P(次/min)/SBP(mmHg)。根据计算结果将患者划分为轻度休克(1≤IS<1.5)、中度休克(1.5≤IS<2.0)和重度休克(IS≥2.0),分别使用蓝色、黄色和红色腕带对患者进行标记。
(2)分级救治:轻症休克患者予以常规急救护理,协助医生治疗原发疾病,遵医嘱补充血容量,密切监测心率、血压。中、重度休克患者先进行抗休克治疗,遵医嘱快速补液,予以去甲肾上腺素,按需进行辅助呼吸;对重度休克患者,全力心肺复苏,遵医嘱应用升压药物维持血压,配合医生完成机械通气、血液净化/透析、输血治疗等,待患者休克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后再治疗原发病。救治期间,10~30 min观察患者神智、皮肤色泽,测量体温,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此外,积极预防并发症,特别是对重度休克患者,监测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MAP)、凝血功能、血常规与肾功能生。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救治结局:存活或死亡。(2)比较两组恢复时间:急诊分诊时间、急诊抢救所用时间、休克纠正时间和苏醒时间。(3)比较两组预后情况:干预前后采用快速急诊内科评分(REMS)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估。其中,REMS用于预测急诊内科重症患者病死率,总分为26分,评分越低预测患者病死率越低;APACHE-Ⅱ包括急性生理评分、年龄评分和慢性健康评分3个维度,总分为71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病情越轻,预后越好。(4)比较两组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救治结局比较
两组救治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恢复时间比较
两组急诊分诊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急诊抢救、休克纠正与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救治预后比较
研究组干预后REMS、APACHE-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32%,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6.8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创伤性休克病因病机复杂,不同患者入院病情存在个体差异,传统急诊急救护理干预模式按照一般流程分诊及救治患者,缺少对患者个体化护理需求的考量,可能导致重症休克患者救治延迟,不利于急救护理资源合理配置[4]。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急诊抢救时间、休克纠正时间及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SI评估模式下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救治效率,预防和减少并发症[5]。急诊分诊阶段,护理人员根据SI评估患者病情,使用不同的腕带标识患者休克程度,可快速识别出重症患者并予以不同层级的护理干预,有效提高护理针对性与有效性,进而提升护理效率,缩短救治时间,更好地纠正休克,促进患者苏醒。并发症常见于病程过长或严重休克患者,基于SI分层护理能够更加妥善地配合医生救治重症患者,快速稳定患者病情,从而减少长时间组织灌注不足所引起的器官损害[6]。此外,研究组干预后REMS、APACHE-Ⅱ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基于SI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强化救治效果,缩短患者休克病程。两组急诊分诊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SI评估不会明显延长分诊时间,操作方便。
综上所述,SI评估模式下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可有效缩短创伤性休克救治与住院时间,提高急诊救治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张晗,张爱舷,罗嘉琪,等.基于机器学习的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内死亡预测模型研究[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23,44(4):339-344,371.
[2]梁兵,于晓钧,卢炳棋.修正创伤评分结合ACE和ACE2对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3,38(1):114-117,125.
[3]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等.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7,42(12):1029-1038.
[4]张明,张宏颖,杨秋兰,等.反向休克指数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的乘积指数联合血清指标对多发伤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2024,19(10):1504-1508.
[5]洪雅鹏.基于休克指数评估的急诊急救护理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及预后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4,22(34):183-185.
[6]姜辉,杨柳,向洁,等.休克指数与血气乳酸水平预测院前创伤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对比分析[J]. 临床急诊杂志,2022,23(2):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