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日常护理 让慢阻肺患者自由呼吸
作者: 张芳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特征在于持续性的气流受限,不仅限制患者呼吸的自由度,更对其日常生活造成深远影响。患者常遭受咳嗽、咳痰以及气短的困扰,特别是在体力活动加剧或冷空气侵袭时,症状尤为明显。由于目前尚未有根治慢阻肺的方法,因此平时做好护理对预防急性发作尤为重要。
护理措施
呼吸技巧训练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患者在尝试以下呼吸训练之前,务必咨询医生的意见。医生将基于具体病情,给出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从而保障训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腹式呼吸法
腹式呼吸法也被称为膈肌呼吸法,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护理中的一个核心技巧。该技术专注于通过腹部肌肉的运动促进膈肌的下降,从而增加胸腔的容积和提高肺部的通气效率。在练习过程中,选择一个舒适的坐姿或躺姿,将一只手放在腹部,另一只手放在胸部。吸气时,腹部鼓起,放在腹部的手随之上升;呼气时,腹部收缩,放在腹部的手随之下降。通过不断的练习,患者能够逐渐掌握腹式呼吸的技巧,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缩唇呼吸法
缩唇呼吸法是一种通过调整呼气方式来降低呼吸频率、增加呼气阻力的技巧。在执行该方法时,患者应在呼气过程中轻微地收缩嘴唇,使得气流通过缩小的口型缓慢排出。这种技巧有助于延长呼气时间,减少肺部残余气体的量,进而改善呼吸效率。研究显示,长期坚持使用缩唇呼吸法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呼吸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均有显著改善。
下肋式呼吸法
患者尝试下肋式呼吸法时,应先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或躺下,放松全身肌肉,尤其是颈部和肩部。闭上眼睛,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缓慢地通过鼻子吸气,同时感受气息从鼻腔进入肺部底部的过程。在吸气过程中,有意识地让下肋部向外扩张,腹部随之隆起,注意保持吸气动作的平稳和均匀,避免用力过猛;当肺部充满空气后,缓慢地通过嘴巴或鼻子呼气。在呼气过程中,下肋部逐渐向内收缩,腹部也随之下降,保持呼气动作的平稳和均匀,让体内的废气充分排出。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反复练习,逐渐延长每次呼吸的时间。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尝试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的每一个细节上,感受气息在体内的流动和变化。
药物控制
医生在制定药物治疗计划时,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病情严重程度、肺功能测试结果以及合并症情况等多个因素。同时,患者应当充分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并严格按照医嘱服药,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加重病情。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便于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支气管扩张剂
该药物的主要功能是扩张支气管,有效缓解因气道狭窄导致的呼吸困难。这类药物包括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等,它们通过各自不同的作用机制,共同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确保气道的畅通无阻。值得注意的是,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因其持久的疗效和便捷的使用方式,广泛应用于慢阻肺疾病的稳定期治疗中。临床研究显示,规律使用长效支气管扩张剂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减少急性发作的频率,提升生活质量。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因其显著的抗炎特性,在慢阻肺疾病的治疗方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通过抑制气道内的炎症反应,减轻气道壁的充血和水肿,有效缓解患者的咳嗽、咳痰等症状。然而,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必须严格遵照医生的指导,以防止不当使用或过量摄入可能引发的副作用。此外,对于一些重症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将支气管扩张剂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旨在实现更佳的治疗效果。
其他药物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现在有了很多新型的药物和治疗方法,比如生物制剂、靶向疗法等,让慢阻肺患者有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氧气治疗
对于严重缺氧的慢阻肺患者,氧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通过提供额外的氧气支持,氧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缺氧状况,缓解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氧疗的方法多种多样,涵盖了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以及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患者可依据病情和具体需求,选择适宜的氧疗方式。例如,对于仅存在轻度缺氧的患者,采用鼻导管吸氧足够;对于重度缺氧或伴有呼吸衰竭的患者,就需要借助无创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氧疗可以在家庭环境中实施,但患者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挑选适合自己的氧疗设备和制氧方法。
心理疏导
随着肺功能的逐渐衰退,慢阻肺患者常常承受沉重的心理负担。因此,在日常照护中,心理层面的关怀显得尤为重要。患者家属应尽量,陪伴在旁,用无微不至的关怀温暖患者的心灵,帮助疏导负面情绪。特别是老年患者,其往往因交流机会的匮乏而感到孤独,如长期置身于无交流的环境中,病情很容易加剧,更加需要获得心理疏导。此外,还可以通过巧妙的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引导其从对自身病情的过度关注中解脱出来。例如,探索患者兴趣所在,陪伴他们一同沉浸于喜爱的活动中;或是播放悠扬的音乐,让音符带走烦恼与忧愁;还也可以请心理医生引导患者正确认知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坚定信念,指导其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
定期监测
在日常生活中,慢阻肺患者应时刻保持警惕,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可能是病情恶化的前兆,也可能是合并了其他感染的信号。此时,患者应及时就医,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慢阻肺病史,以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并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适度运动
坚持锻炼对于提升体力、耐力和免疫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八段锦、太极拳以及呼吸操均属于全身性的训练项目,通过调整身体形态、呼吸节奏和心态,可以有效促进呼吸系统的康复。建议慢阻肺患者在空气新鲜、环境安静的场地进行步行、慢跑、做体操、打太极拳等体育锻炼。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在床边进行适度的活动。锻炼时,应以不感到疲惫为限。需注意,在潮湿、大风或严寒等恶劣天气时,尽量避免室外活动,以防感冒而导致病情加重。
康复注意事项
戒烟
戒烟无疑是预防和治疗慢阻肺的首要任务。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范围内,高达90%的慢阻肺死亡案例均可直接归因于吸烟这一行为。
对于已经明确诊断为慢阻肺的患者而言,要即刻采取戒烟行动,这是减缓病情恶化、提升治疗效果至关重要的一步。对于那些尚未出现明显症状,但长期吸烟的高危人群而言,应积极主动地采取戒烟措施,有效降低慢阻肺的风险,守护自身健康。
控制氧气输出
慢阻肺患者在进行吸氧治疗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必须调节适当的吸氧流量。由于慢阻肺患者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呼吸系统已经适应了低氧和高二氧化碳的环境,一旦突然吸入过量的氧气,可能会导致呼吸骤停,甚至危及生命。建议将氧气流量维持在1~2 L/min。
其次,确保气体的湿度至关重要。干燥的气体可能会损伤呼吸道黏膜,甚至引起出血。
此外,氧气浓度应控制在28%~30%,每日吸氧时间应≥15 min,并且要定期监测血氧饱和度。在使用氧气设备时,安全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同时要确保设备的清洁和消毒。
加强营养
慢阻肺患者常往往因疾病及药物副作用而出现营养不良,不仅削弱了身体的免疫功能,还可能对治疗效果及康复过程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慢阻肺患者实施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持治疗尤为重要。
在日常饮食方面,建议优先考虑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禽、蛋、奶及豆制品等,能够为身体提供必要的氨基酸与能量,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与提升。为保持血糖水平的稳定,患者需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倾向于选择低糖、高纤维素的食物。适量摄入健康脂肪(如橄榄油、坚果等),也是慢阻肺患者饮食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些健康脂肪有助于改善血脂状况,进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为患者的全面康复提供有力支持。
避免感染
个人卫生是构建预防感染坚固防线的基石。慢阻肺患者应积极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但不限于频繁而彻底地洗手、洗脸及漱口,以此作为抵御病菌侵袭的第一道防线。尤其要注意手部清洁,因为手是细菌与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建议使用流动清水搭配肥皂,全面细致地清洁双手,特别是在餐前便后、外出归来等关键时段。此外,定期更换并彻底清洗衣物、床单及被罩等日常生活用品,也能显著降低病原体滋生与传播的可能性。
由于慢阻肺患者的呼吸系统相对脆弱,对空气中的病原体尤为敏感,因此在流感、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应尽量减少前往如商场、超市、车站等人群密集且空气流通不畅的公共场所。若确有外出必要,建议佩戴高质量的口罩,最大限度降低感染的风险。
结束语
总之,慢阻肺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科学的护理,患者完全能够重获自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