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作者: 陆延娜紫外线(UV)是太阳光中的一部分,虽然对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等生理过程有一定益处,但在过量或不当的紫外线下暴露,却会对皮肤造成严重的伤害。本文将从紫外线的分类、对皮肤的即时与长期影响、特定人群的风险以及防护策略等方面进行科普。
紫外线的分类与特点
紫外线的分类
紫外线根据波长的不同可以分为长波紫外线( UVA)、中波紫外线(UVB)和短波紫外线
( UVC) 三种类型。
(1)UVA:波长范围为 320~400 nm,穿透力最强,可以穿透玻璃,深入皮肤的真皮层。
(2)UVB:波长范围为 280~320 nm,穿透力较弱,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部分可到达皮肤的表皮层。
(3)UVC:波长范围为 100~280 nm,几乎被臭氧层完全吸收,一般不会到达地面。
紫外线的特点
(1)能量高:紫外线具有较高的能量,能够破坏皮肤细胞中的分子结构。
(2)季节性变化:紫外线的强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夏季紫外线强度较高,冬季较低。
(3)地域性差异:不同地区的紫外线强度也有所不同,高海拔地区、赤道附近地区的紫外线强度相对较高。
(4)与天气相关:晴天时紫外线强度较高,阴天和雨天紫外线强度相对较低。但即使是阴天,仍有一定量的紫外线能够穿透云层到达地面。
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机制
直接损伤
(1)DNA 损伤:紫外线能够直接破坏皮肤细胞中的 DNA,导致基因突变和细胞死亡。长期的 DNA 损伤可能引发皮肤癌等严重疾病。
(2)蛋白质损伤:紫外线可以使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等蛋白质发生变性、降解,导致皮肤失去弹性,出现皱纹和松弛。
(3)细胞膜损伤:紫外线会破坏皮肤细胞的细胞膜,使细胞内的物质泄漏,引起细胞死亡和炎症反应。
间接损伤
(1)氧化应激:紫外线照射皮肤后,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如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等。这些自由基会攻击皮肤细胞中的各种生物分子,导致氧化应激反应,进一步加重皮肤的损伤。
(2)炎症反应:紫外线引起的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会触发皮肤的炎症反应,释放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导致皮肤出现红肿、疼痛、瘙痒等症状。
(3)免疫抑制: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会抑制皮肤的免疫系统,使皮肤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和过敏反应。
紫外线会对皮肤造成哪些伤害
即时伤害
(1)晒伤:这是紫外线对皮肤最常见的急性伤害之一。晒伤后,皮肤会出现红斑、肿胀、疼痛等情况,严重时还会出现水疱、脱皮等症状。晒伤通常在暴露于紫外线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紫外线的强度、暴露时间以及个人的皮肤类型有关。
(2)光毒性反应: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可引起皮肤光毒性反应,表现为皮肤水肿、红斑、瘙痒、灼热感等。部分患者对紫外线过敏,轻微照射即可引发过敏性炎症。
长期伤害
(1)皮肤老化: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会逐渐被破坏,导致皮肤失去弹性,出现皱纹和松弛。这种老化现象被称为光老化。紫外线还会刺激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产生更多的黑色素,导致皮肤色素沉着,出现雀斑、晒斑、黄褐斑等色斑,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是皮肤癌的早期信号。此外,紫外线会破坏皮肤的保湿功能,使皮肤中的水分流失加快,导致皮肤出现干燥、粗糙等,从而进一步加重皮肤的老化。
(2)皮肤癌: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是皮肤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紫外线可以引起皮肤细胞的基因突变,导致皮肤癌的发生。常见的皮肤癌类型包括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黑色素瘤。其中,基底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皮肤癌类型,通常表现为皮肤上的小肿块或溃疡,边缘不规则,生长缓慢。基底细胞癌一般不会转移,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破坏周围的组织。鳞状细胞癌通常表现为皮肤上的硬斑块或结节,表面粗糙,有时会出现溃疡,比基底细胞癌更容易转移。黑色素瘤是最严重的皮肤癌类型,通常表现为皮肤上的黑色或棕色痣,形状不规则,颜色不均匀,大小和形状会随时间变化,容易转移,预后较差。
(3)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紫外线不仅直接损伤皮肤细胞,还可能影响皮肤的免疫系统。有研究指出,紫外线照射能够抑制皮肤免疫细胞的活性,降低皮肤的免疫力,使得皮肤更容易受到外界病原体的侵袭。长期紫外线暴露还可能诱发或加重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4)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皮肤屏障是保护皮肤免受外界刺激和病原体侵入的重要防线,紫外线照射会破坏其完整性,导致皮肤水分流失增加,皮肤变得干燥、敏感;还能促进皮肤表面微生物的繁殖,进一步破坏皮肤微生态平衡,引发各种皮肤问题。
特定人群的风险
儿童与青少年
儿童和青少年的皮肤比较娇嫩,角质层较薄,黑色素含量相对较少,对紫外线的抵抗力较弱,更容易受到紫外线的伤害,如晒伤、皮肤老化的风险都较高。此外,儿童时期的紫外线暴露对皮肤的影响可能会持续到成年后,增加成年后皮肤癌的发病风险。
孕妇
孕妇在怀孕期间,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皮肤可能变得敏感,因此在选择防晒霜时应谨慎,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性成分的产品。此外,要避免在阳光强烈的时候外出,以减少紫外线对胎儿的潜在影响。
户外工作者
户外工作者暴露在紫外线下的时间较长,皮肤受到的伤害风险较高。
老年人
老年人的皮肤屏障功能逐渐减弱,对紫外线的抵抗力也降低,应更加注重防晒工作。可选择适合老年人使用的防晒霜,避免在阳光强烈的时候长时间户外活动。在饮食上,多吃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的食物,以增强皮肤的抵抗力。
免疫缺陷人群
免疫缺陷人群皮肤免疫系统受损,对紫外线照射的敏感性增加,更容易出现晒伤、感染等。
紫外线防护策略
物理防晒
(1)遮阳伞和帽子:选择具有良好防晒效果的遮阳伞和帽子。遮阳伞应选择具有紫外线防护系数(UPF)标识的产品,因为UPF 值越高,防晒效果越好。帽子应选择宽边帽,能够遮挡面部、颈部和耳部等部位。
(2)太阳镜:选择具有 UV400 标识的太阳镜,能够有效阻挡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太阳镜的镜片颜色应选择深色(如棕色、灰色等),能够更好地阻挡紫外线。
(3)衣物:选择具有防晒功能的衣物(如长袖衬衫、长裤、长裙等)。衣物的材质应选择紧密编织的面料,如棉质、麻质等,能够更好地阻挡紫外线。颜色应选择深色(如黑色、深蓝色等),防晒效果更好。
化学防晒
根据自己的皮肤类型、活动场所和紫外线强度选择合适的防晒霜。防晒霜的SPF(防晒系数)值表示对UVB的防护能力,PA值表示对UVA的防护能力。日常活动可以选择SPF30~50、PA+++的防晒霜;户外活动或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时,应选择SPF50以上、PA++++的防晒霜。
在出门前15~30 min涂抹防晒霜,涂抹量要足够。一般来说,面部需要涂抹约一元硬币大小的防晒霜。注意涂抹均匀,包括面部、颈部、耳部、手臂等暴露部位。如果长时间在户外活动,应每隔2~3 h重新涂抹一次防晒霜。
避免高峰时段外出
尽量避免在紫外线强度高的时段(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外出。如果必须外出,应选择在紫外线强度较低的时段,如早晨或傍晚。
尽量避免在高海拔地区、海边、沙漠等紫外线反射强烈的地方长时间停留。在户外活动时,可以选择在树荫下、建筑物的阴影处等紫外线较弱的地方。
饮食调理
饮食中增加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和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等,有助于减轻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定期检查皮肤
定期进行皮肤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皮肤问题。对于疑似皮肤癌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防晒误区
误区一:阴天无需防晒
紫外线不仅存在于晴天,阴天和多云天气也有紫外线照射。因此无论天气如何,都应做好防晒工作。
误区二:只有夏天才需要防晒
很多人认为只有夏天阳光强烈的时候才需要防晒,这是不正确的。紫外线一年四季都存在,只是夏天的阳光更加强烈而已。无论春夏秋冬,都应该做好防晒工作。
误区三:防晒霜涂得越厚越好
有些人认为防晒霜涂得越厚,防晒效果就越好。然而,过厚的防晒霜可能导致皮肤不透气,增加皮肤负担。正确的做法是按照产品说明适量涂抹,并确保涂抹均匀。
误区四:防晒霜只需涂抹一次
防晒霜的防晒效果会随时间推移而减弱,特别是在出汗或游泳后。
防晒注意事项
(1)敏感肌肤慎用化学性防晒霜:对于敏感肌肤的人群,可以选择物理性防晒霜,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在使用任何防晒产品前,都应先在手臂内侧等敏感部位进行皮肤测试,确认无过敏反应后再使用。
(2)补涂与卸妆:防晒霜的防晒效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在外出活动时应定期补涂防晒霜。晚上卸妆时要彻底清洁皮肤,避免防晒霜残留对皮肤造成刺激。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了解紫外线的特性和对皮肤的伤害机制,可以针对性地选择防晒产品和方法,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的伤害。此外,还应该关注特殊人群的紫外线防护需求,提供更加贴心的防晒建议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