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慢阻肺患者的日常护理

作者: 李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作为目前仅次于肿瘤、心血管疾病和艾滋病的人类第四大杀手,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由于慢阻肺是一种慢性疾病,暂时无法根治,因此做好日常护理防止急性发作非常重要。

什么是慢阻肺

慢阻肺是一种由支气管病变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可引发支气管狭窄、炎症或是由于肺气肿导致的气流受限,会对患者的呼吸系统产生持续性的损伤,并逐渐损伤肺部功能。生活中,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都属于慢阻肺。有统计发现,在我国,6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高达27.4%。

慢阻肺的症状

慢阻肺是一个进行性发展的疾病,在早期阶段,患者会出现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非常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患者可能会表现出咳嗽加剧、胸闷、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若发展到晚期,肺部发生严重病变,会引发呼吸衰竭等严重后果。

慢阻肺的诱发因素

吸烟

吸烟是导致慢阻肺的主要诱发因素。烟草中含有的各种有害气体会严重刺激患者的呼吸道黏膜,导致炎症的发生和发展,进而阻塞支气管,增加气道阻力。随着吸烟时间和吸烟量的不断增加,对肺部造成的损伤也会持续加重。

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

研究表明,长期从事硬质岩石开采、煤矿工作、水泥生产、隧道施工等职业,以及长时间接触化学物质、吸入颗粒性物质、棉尘、刺激性气体等其他有机粉尘的人群,发生慢阻肺的概率更高一些。

空气污染

大量吸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气等有害气体后会严重损伤人体气道黏膜上皮功能,并降低黏膜的清除能力,从而增加气道黏液的分泌,加重细菌感染的概率,进而导致慢阻肺疾病的发生。

遗传因素

患有慢阻肺疾病的人群,其同卵双胞胎以及下一代的发病率较正常人更高一些,因此临床专家认为这一疾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肺脏发育、生长不良

中重度支气管发育不良的人群出现慢阻肺的概率也会增加。支气管发育不良是新生儿慢性肺部疾病的一种,主要见于早产儿,这是由于胚胎生出过早,导致肺部没有完全发育。此外,儿童期呼吸道感染与成年时肺功能降低以及呼吸系统症状的发生有关联。

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是慢阻肺发病以及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常见的感染源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等。患者呼吸道会出现反复感染,并伴随着喘息、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长此以往会加重气道炎症。

慢阻肺的护理方法

慢阻肺的危害不仅局限于呼吸系统,还广泛影响到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因此,对于慢阻肺患者来说,规范化治疗和护理非常重要,有助于减缓疾病进展,减少急性加重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护理

由于长期受疾病困扰,加上担心预后效果,慢阻肺患者极易出现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状态,评估患者心理状况,给予鼓励、倾听、安慰等心理疏导,让患者感受到情感支持。还可通过听音乐等转移患者注意力,改善负性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重视疫苗接种

慢阻肺患者的呼吸道防御能力相对薄弱,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而接种疫苗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手段。建议慢阻肺患者在每年秋冬季节交替之际,及时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流感病毒疫苗等,从而有效降低疾病急性加重的风险,显著减少重症发生率以及疾病的致死率。

做好营养管理

营养不良会造成慢阻肺患者呼吸肌肌力和耐力下降,容易出现呼吸肌疲劳以及通气功能障碍,导致免疫力下降。老年人体质较弱,胃肠功能逐渐减退,营养摄入相对不足,经常会出现吸收与消化不良的情况。因此,通过科学的营养管理能降低呼吸衰竭以及感染的发生率,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生活中,患者应坚持少食多餐的饮食方式,摄入高蛋白、富含淀粉类以及糖类的软食。但在呼吸困难的情况下,应避免高糖、高蛋白类食物的摄入,一方面是防止因刺激呼吸中枢而加重呼吸困难症状,另一方面是过高的糖分和淀粉含量会增加体内二氧化碳含量,加重二氧化碳潴留情况,增加呼吸衰竭的风险。此时,建议患者进食一些脂肪比例较高的高能量食物,并严格戒酒。

远离危险因素

减少烟草暴露,积极戒烟并远离二手烟。防止慢阻肺发生与发展的最佳方案是戒烟。即使吸烟多年的人群,及时戒烟仍有好处。戒烟困难者,可以到医院呼吸科戒烟门诊就诊。日常生活中,提倡使用清洁燃料,减少木材、煤炭等燃烧导致的室内空气污染;避免油烟刺激;空气质量不佳时应减少外出,外出时应戴口罩;经常洗手,避免与感冒或流感患者密切接触;从事有毒有害气体、粉尘作业的人群应有完善的防护措施。

预防感冒

感冒是慢阻肺病急性发作的主要诱因,患者应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减衣服,做好保暖,避免着凉。

适度运动

慢阻肺患者可咨询医生,制订相应的运动方案,以便在体力能够承受的范围内适当锻炼,从而增强体质。打太极拳、练八段锦、散步等都是不错的运动选择,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心肺功能,还能增强身体免疫力,降低疾病恶化的风险。此外,患者还要进行肺康复锻炼,如腹式呼吸或缩唇呼吸,不仅可以增加肺部的有效通气,减少呼吸肌的疲劳,还能帮助打开气道,改善呼吸。

密切监测

时刻关注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临床症状中,咳、痰、喘对判定病情变化有重要参考价值,上述症状的突然加重往往代表病情由稳定期突然转变为急性加重期,需要加强治疗。痰量增多,颜色变黄往往代表出现病原微生物感染。

定期体检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经常遭遇咳嗽、咳痰、胸闷、气喘等身体不适。特别是中老年人,如果这些症状每年发作约3个月,连续两年以上,就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及时到医院接受检查。建议年龄在40岁及以上的慢阻肺易感人群,每年进行1次肺功能检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