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的术后护理

作者: 陈子辉

肩关节是人体最灵活的关节,承担着大量的日常活动任务。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损伤或过度使用,肩关节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已成为治疗肩袖损伤的重要手段。本文详细介绍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的护理,帮助患者更好地促进康复。

认识肩袖损伤与肩关节镜下修补术

肩袖也被称为旋转轴,是由覆盖在肩关节前、上、后方的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等肌腱组成。这些肌腱共同协作,在上臂外展过程中,使肱骨头向关节盂方向拉紧,维持肱骨头与关节盂的正常支点关系。肩袖损伤在肩关节病变中占17%~41%,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

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在肩部打开几个小孔,将手术器械伸入关节内部进行精确修复。该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成为治疗肩袖损伤的首选方法。

术前准备与术后护理

术前准备

术前,医护人员会向患者详细解释手术的目的、方法、效果以及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热情接待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增强患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叮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以及富含粗纤维的食物,以增强体质,提高手术耐受性。术前需禁食禁水一定时间,具体遵医嘱执行。备皮,以患侧肩关节为中心,上下各20 cm范围内剃除腋毛与修剪指甲。术前还需进行药物过敏试验,并遵医嘱进行术前用药。

术后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同时,观察患肢的活动、肿胀、神经感觉、皮肤温度、颜色以及末梢循环情况。

患肢管理

术后患肢需抬高25°~30°,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对于有肩袖损伤修补术的患者,给予肩关节外展支具固定于外展位60°,维持肩关节的稳定性。

疼痛管理

评估疼痛类型、性质、原因以及对患者的影响。针对疼痛评分较高的患者,遵医嘱给予镇痛处理,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预防感染

严密观察患者体温变化与切口周围肿胀情况,发现红肿或渗血渗液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更换切口敷料,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指导患者在保护好伤口的情况下做深呼吸以及咳嗽、咳痰动作,防止肺部感染。

功能锻炼

第一阶段(术后6周内):该阶段为保护期,患肩需严格使用颈腕吊带制动,禁止主动外展活动,但可进行被动活动,如手指、腕关节、肘关节的活动,活动量应逐渐增加,避免过度。

第二阶段(术后7~12周):该阶段为早期功能锻炼和肌力增强期。在医护人员的辅助下进行被动运动和非抗阻力下的主动助力活动训练,如手抗阻肩胛骨运动、姿势训练等。训练过程应循序渐进,以患者主观感受为依据。

第三阶段(术后13周及以后):该阶段为后期肌力强化期。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增加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肌力训练、强化康复和技巧训练,如进行划船动作、游泳动作练习以及哑铃锻炼等,提高肩关节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