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宁眩利痰汤治疗高血压眩晕(痰浊上蒙证)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 金维佳
摘要:目的 探讨自拟宁眩利痰汤治疗高血压眩晕(痰浊上蒙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9月~2023年8月我院接诊的72例高血压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痰浊上蒙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宁眩利痰汤,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眩晕症状发作时长短于对照组,发作频次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优于对照组,眩晕障碍评分低于对照组,平衡信心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拟宁眩利痰汤治疗高血压眩晕(痰浊上蒙证)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减轻临床症状,减少眩晕发作次数,提高整体疗效。
关键词:高血压;眩晕;宁眩利痰汤;痰浊上蒙证;血流动力学
眩晕为高血压患者典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天旋地转[1]、头晕眼花等。单一西医治疗整体疗效有待提高。中医认为眩晕的诱发因素包括内感和外伤,注重辨证施治[2~3]。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拟宁眩利痰汤治疗高血压眩晕(痰浊上蒙证)的临床疗效。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资料
选取2022年9月~2023年8月我院接诊的72例高血压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痰浊上蒙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44~68岁,平均年龄(55.23±2.61)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3.81±1.50)年。观察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43~68岁,平均年龄(55.82±2.43)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3.97±1.5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入组标准:明确诊断为高血压[4];符合中医痰浊上蒙证诊断;伴随明显眩晕症状;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其他原因引发的眩晕;对研究用药过敏;研究期间于院外接受其他治疗。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口服,开始剂量为5~10 mg/d,分1~2次服用,肾功能严重受损患者2.5 mg/d,根据血压水平调整剂量,期间需密切监测白细胞和肾功能,持续用药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宁眩利痰汤,组方:葛根20 g,白术20 g,川芎15 g,瓜蒌15 g,羌活12 g,半夏12 g,巴戟天12 g,天麻12 g,白茯苓10 g,泽泻10 g,全蝎6 g。加水煎法进行煎煮,取汁300 mL,分2次温服。4周为一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期间,指导所有患者严格清淡饮食,减少钠盐与油脂摄入,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不饮咖啡;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等;保持心情平和、舒畅。每日监测患者血压。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舒张压下降≥20 mmHg,和(或)收缩压下降≥10 mmHg,眩晕症状明显改善,为显效;舒张压下降10~19 mmHg,收缩压降低<10 mmHg,眩晕症状有所改善,为有效;不符合上述标准和(或)症状加重,为无效[5]。总有效=显效+有效。(2)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情况:包括眩晕发作时长、频次。(3)比较两组症状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估,症状头重如蒙、胸闷脱痞、眩晕头昏,每项6分,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6]。(4)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Vm、BA、RVA和LVA。(5)比较两组眩晕障碍及平衡信心:使用DHI及ABC量表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眩晕发作时长短于对照组,眩晕发作频次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头重如蒙、胸闷脱痞、眩晕头昏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Vm、BA、RVA和LVA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Vm、BA、RVA和LVA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5 两组眩晕障碍及平衡信心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眩晕障碍评分低于对照组,平衡信心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高血压具有普遍性,且患者发病后普遍存在眩晕症状,眩晕本质属于运动错觉症状,致病原因具有多样性,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目眩、站立不稳等情况,还可因眩晕而导致意外的发生,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针对高血压导致的眩晕,临床以扩张血管、控制血压水平为主。中医将高血压归于“眩晕、头痛”等范畴,张仲景提出眩晕症的主要发病原因为“痰饮”,元代医学家朱丹溪也提出“无痰不作眩”的说法。由此可知,眩晕症的发病与“痰”密切相关[7],病理病机在于本虚标实,阴阳气血亏虚,存在血瘀、痰浊等标实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眩晕症状发作时长短于对照组,发作频次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优于对照组,眩晕障碍评分低于对照组,平衡信心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自拟宁眩利痰汤辅助治疗高血压所致眩晕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当前,人们的饮食偏好发生较大变化,加上生活压力较大、节奏较快,高血压发病率高,且患者多表现为痰湿瘀阻体质。临床治疗应以“痰”为治疗重心,以“祛痰”为治疗原则。“痰”的形成原因主要在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进而对脾胃造成损伤,形成痰湿体质;同时痰浊上蒙,导致清窍阻闭,进而发病,长此以往,闭阻经络而生瘀,因此还需加入“化瘀”“健脾”“理气”等治疗,从而泻实补虚、平衡阴阳[8]。自拟宁眩利痰汤方中,葛根为君药,可活络通筋;巴戟天可祛风湿、补肾阳;天麻可通络祛风、止痉息风;半夏可止呕降逆、化痰燥湿;白术、白茯苓为臣药,可利水燥湿、益气健脾、安神宁心;配伍羌活、川芎,可止痛祛风、行气活血、散寒解表,其中羌活辛苦温燥,可除湿、祛风、行气;川芎辛温香窜,可清头目、缓解头痛,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川芎可降低全血黏度,抑制红细胞聚集,改善微循环;瓜蒌、全蝎共为佐使,其中瓜蒌可涤痰清热、散结宽胸,全蝎可止痹痛、祛风湿。诸药共用,可祛湿健脾、熄风化痰,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综上所述,自拟宁眩利痰汤治疗高血压眩晕(痰浊上蒙证)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减轻临床症状,减少眩晕发作次数,提高整体疗效。
参考文献
[1]张镇华,陈婷婷,常青.穴位贴敷联合中药足浴治疗痰浊上蒙证眩晕的效果[J].蛇志,2023,35(1):81-84.
[2]李鑫,张智龙,许可.早期针刺治疗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浊上蒙证患者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23,50(2):166-169.
[3]刘涛,周正新,朱磊,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颈型眩晕痰浊上蒙证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23,39(2):47-48.
[4]衡雪丽,蒋烽炼,信楠.夏麻祛痰止晕方结合火针补髓益脑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痰浊上蒙证)效果观察[J].四川中医,2022,40(10):149-151.
[5]钟秀婷.泽泻汤加味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耳石症(痰浊上蒙证)的临床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2,13(11):1-3.
[6]王葆华.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浊上蒙证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2,30(7):55-57.
[7]方名胜,谢道俊,房如意,等.夏麻祛痰止晕方联合复位法治疗痰浊上蒙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46例[J].环球中医药,2021,14(7):1344-1346.
[8]关锦贞,曾纪超,陈瑶.吴茱萸汤加减治疗梅尼埃病(痰浊上蒙证)50例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13):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