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情志相胜法对失眠症患者的影响研究

作者: 蔡英娜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情志相胜法对失眠症患者的影响研究。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失眠症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中医情志相胜法。比较两组睡眠质量评分(PSQI因素评分)、心理状态评分(SAS和SDS)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治疗后PSQI评分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5.24%,对照组总满意率为71.43%,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情志相胜法可有效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失眠症;中医情志相胜法;中医护理;睡眠质量;心理状态

失眠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缺乏睡眠的现象,表现为入睡困难、频繁醒来以及早醒。受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失眠的患病率不断攀升[1]。为满足临床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失眠方面的特色与优势,我院于2020年2月~2021年2月对失眠症患者开展中医情志相胜法干预,取得满意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42例失眠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观察组男11例,女10例;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48.57±4.36)岁;病程3~23个月,平均病程(10.34±2.31)个月。对照组男9例,女12例;年龄35~77岁,平均年龄(48.54±4.33)岁;病程4~22个月,平均病程(10.22±2.18)个月。

纳入标准: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睡眠质量进行评估,PSQ1>15分;中医诊断为不寐病、心肾不交;病程不超过5年;所有患者均知悉本研究目的和意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既往有失眠史;正在使用抗精神病药或安眠药;有明确诊断的恶性肿瘤;有药物过敏史。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干预,主要对患者进行常规健康宣教,指导患者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

观察组采用中医情志相胜法护理干预:第一,情志辨证。给予患者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多与患者进行交流,从姿势、眼神、表情、衣着、打扮、笑声、叹气等方面来观察并发现患者的情绪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疏导。第二,喜胜忧,主要用于忧悲型患者。这类患者的主要症状是沮丧、意志消沉、头发发黄、面色晦暗,可以使用叙述护理外化技术,让患者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真正的思想,并耐心聆听患者的要求,通过语言、动作等多种积极提示激发患者愉快情感。第三,忧胜怒,主要用于易怒型患者。这类患者的主要症状是易激动、易怒、好动、易怒等[2]。可以采用“动之以情”的方法,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以一种将心比心的态度去感受患者的想法;也可以让患者看一部悲剧电影或者讲一段悲惨的故事,引起患者的悲痛,从而达到抑制怒气的目的。第四,怒胜思,适合多思型患者。这类患者多有思虑过多、忧虑多愁、少言寡语等症状。针对患者的个性特征,适度进行刺激,引导患者宣泄愤怒情绪;也可以按照患者的兴趣进行锻炼,如慢跑、打球等。第五,思胜恐,主要用于恐惧型患者,这类患者临床症状主要有惊恐不安、心神不宁、神志涣散等。可以采用“晓之以理”的方法,让患者轻松下来,对自己的情绪状况进行反省,再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重复、深刻地思索,挖掘内在害怕根源、产生过程及客观发展规律,从而领悟到病态恐惧产生的真实根源和象征意义,从而重新建立起安全的感觉[3]。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睡眠质量评分、心理状态评分(SAS和SDS)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进行评估,得分愈低则患者睡眠质量愈好;心理状态采用SAS和SDS量表进行评估,得分愈低则患者心理状态愈好;采取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估患者护理满意度,80~100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比较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护理总满意=非常满意+一般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PSQI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PSQI评分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心理状态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5.24%,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为71.43%,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失眠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困扰人的生理性睡眠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整夜不眠、醒后不能入睡、睡后易醒等,可对患者身体、精神以及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睡眠不足会引起压力系统的活化,引发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诱发心血管疾病,加速高血压的发生[4]。因此要注意解决失眠原因,如应激、生活事件、焦虑、躯体疾病、药物性因素等。另外,饮食、运动、睡眠节律也要注意。

中医将失眠归属于“不寐”范畴,认为其发病机制与体内肾阴盛衰、阴阳失衡有关。失眠病因复杂,根据五脏学说,失眠的根源在于“心藏神”。按照人体的阴阳平衡理论,卫气的运转是因为阳气太过旺盛,卫气的运转不能进入阴,导致阴气不足,而人的睡眠质量的提高,是由阴阳两种能量相互转换而来的,如果这个规则被打破,那么就会出现失眠的症状[5~6]。情绪不舒、饮食不节、房劳过度、阴血耗伤、病后、年老等原因会造成心脾两虚、心胆气虚、触事易惊而引起心神失养,或者是痰热内扰、胃气不和、阴虚火旺,造成心神不安,继而出现失眠症。多数失眠症都有阴阳失调的表现,可以通过口服酸枣仁等中草药达到养肝、益心、敛汗、安神效果。同时还需配合一定的护理干预,提高临床效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都是用来治疗疾病的。《疏三过论》指出:“肝气郁结,忧惧,喜怒,脏腑空虚,气血不畅。”中医心理护理学将中医的基本理论应用于具体的护理活动中,并利用医护人员的言行来调整患者的情绪,使其精神状况得到改善,从而减少心理病因,从而促进康复。根据患者情绪变化,通过解释、鼓励、暗示、安慰和保证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情感平衡法,即基于五行相克学说,通过情绪调节平衡情感。忧者为怒,则忧为之;喜伤而怕胜,以怒泄之;恐伤而思胜,以忧解之;惊伤者,忧之者,惧之也。“哀则喜,怒则通”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7~8]。“以情治情”是指通过一种情绪来克服与之相关联的情绪刺激所致的病症,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中医情志护理旨在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转变对疾病的感受,了解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共情治疗就是把患者的注意力从疾病上引开。中医情志护理旨在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辅导,消除负面情绪,让他们忘却疾病,维持正面的心态,实现心理的平衡。暗示治疗是指通过多种方式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暗示,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从而增加克服疾病的信心。暗示也能缓解痛苦,改善睡眠和生活品质。根据不同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的患者的心理需求,做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促进患者获得愉悦的情绪,促进康复[9~10]。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PSQI评分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5.24%,对照组总满意率为71.43%,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中医情志相胜法可有效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杨立菊,李朝晖,刘峥.正念减压疗法对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20(11):1720-1722.

[2]林玮怡,林慧.舒眠汤结合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S1):226-228.

[3]于臻,马妍,张琳琳,等.成人不寐患者中医证候临床流行病学预调查[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9(2):173-178.

[4]于臻,边新娜,韩文文,等.失眠的中医证治研究进展[J].西部中医药, 2020,33(1):151-154.

[5]崔美娟,江丽敏,徐招乐,等.针灸对失眠症患者的疗效[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19):70-72.

[6]康淑真.穴位按摩在脑卒中失眠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30):80-83.

[7]刘晓盈,倪文骐.食欲素受体拮抗剂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23,26(1):140-144.

[8]李鹤,李翠玲,黄燕虹,等.耳穴压豆结合神阙雷火灸治疗原发性失眠患者临床疗效的护理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3,34(2):214-217.

[9]张文晋.基于“形神一体”的中医综合方案对围手术期肝癌患者睡眠质量、负性情绪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四川中医,2020,38(12):104-108.

[10]王芳,苏文理,谢小红,等.八段锦结合中医情志管理在广泛性焦虑伴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医药导报,2022,28(9):75-7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