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功能康复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
作者: 王文雅 曹亚雨 刘名扬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存在偏瘫,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康复护理,比较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arthel指数(BI)、脑卒中特定生存质量量表(SS-QOL)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满意度。结果 两组护理前上下肢FMA评分、BI、SS-QOL评分、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上下肢FMA评分、BI、SS-QOL评分及满意程度均高于的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康复护理可有效减轻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患者早期肢体功能康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生存质量。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中医康复护理;功能康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脑梗死是以脑功能缺损为主要特征的脑血管疾病,虽然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脑梗死病死率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是病残率仍偏高。偏瘫是脑梗死患者常见后遗症,降低其日常生活能力,加重病耻感,严重影响生存质量。如何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预后情况、减轻致残程度成为研究重难点[1~3]。中医认为脑梗死偏瘫患者虽然邪气已除,但是仍正气不足,伴有气血逆乱、阴阳失调,需要在整体观思想指导下,配合艾灸、按摩等多种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促进偏瘫侧肢体功能康复[4~5]。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功能康复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存在偏瘫,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49~81岁,平均年龄(65.0±4.5)岁;左侧偏瘫22例,右侧偏瘫23例。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50~79岁,平均年龄(64.7±5.2)岁;左侧偏瘫20例,右侧偏瘫2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6]。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首次发病,单侧肢体偏瘫;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晰;知情且接受本研究。
排除标准:其他原因所致偏瘫;入组期间服用影响肌力的药物;精神、认知、视听、心理障碍;脑外伤、脑瘤;对研究用药过敏;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有药物依赖史、酗酒史。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轻柔按摩患侧肢体,每日1次,每次20~30 min;每日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护理;协助患者进行自主翻身,2 h翻身一次;协助患者进行床上主动及被动活动,每日2次,每次5~20 min;指导患者进行穿脱衣物、进食、洗漱等日常活动训练,每日1次,每次25~30 min。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康复护理
(1)穴位贴敷、艾灸:将川草乌50 g、丁桂散50 g、黄芪50 g、路路通50 g,均研磨为粉末,用姜汁将上述药物调为膏状,将其均匀涂抹在患侧肢体的涌泉、肩髃、合谷、阳陵泉、足三里、手三里等穴,每日1次,每次8 h,之后将艾灸盒置于上述穴位,每穴各灸10 min,每日1次。
(2)中药熏洗:将伸筋草15 g、桑枝15 g、红花15 g、海桐皮15 g,加水煎煮,待温度冷却至40 ℃左右熏洗患侧肢体,每次2次,每次20~30 min。
(3)穴位按摩:按摩百会、肩井、八风、风池、阳陵泉、环跳等穴,每穴1~2 min,按摩力度逐渐加深,以患者自觉酸麻胀痛为宜,每日1次,每次10~20 min。
(4)情志护理:以情养情,指导家属合理照料患者,以及多与其沟通,让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以音养情,通过播放《江南丝竹音》《高山流水》等古典名曲,《初雪》《清晨》等自然轻音乐,帮助其调畅情志;安神定志,指导其借助静坐、冥想等活动放松全身;每日1次,每次20 min。两组护理时间均为3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肢体功能康复效果: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估,上肢维度共66分、33项因子,下肢维度共34分、17项因子,分值越高表示肢体功能康复效果越好[7]。
(2)比较两组自理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估,共100分、10项因子(如洗脸、刷牙、穿衣等),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自理能力越强[8]。
(3)比较两组生存质量:采用脑卒中特定生存质量量表(SS-QOL)评估,共245分、49项因子,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存质量越高[9]。
(4)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共42分、11项因子(如构音障碍、共济失调、忽视症等),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10]。
(5)比较两组满意度:从护理实用性、针对性等方面调查,≤71分不满意,72~89分基本满意,90~100分十分满意。总满意=基本满意+十分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FMA评分、BI比较
两组护理前上下肢FMA评分及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上下肢FMA评分及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SS-QOL、NIHSS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SS-QOL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偏瘫为脑梗死常见后遗症,患者自理能力下降,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临床给予有效的康复干预,可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改善预后[11]。中医康复护理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选用川草乌、黄芪等祛风除湿、益气助阳、活血通络止痛、温经散寒的中药,以及在涌泉、肩髃、合谷、阳陵泉、足三里、手三里等穴进行贴敷,同时在穴位贴敷后配合艾灸,能够发挥艾灸药物作用及热效应,实现行气活血、温经通脉、散寒止痛等多重功效[12],从而改善组织微循环及供氧状态,强化肢体功能,改善肌张力。此外,艾灸刺激能使中药成分有效渗透,提高药物利用率,有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肢体功能。
同时,通过伸筋草、桑枝、红花、海桐皮等中药进行熏洗,可以借助温热效果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温通、濡养经脉的效果;通过按摩百会、肩井等穴位,可以发挥扶正祛邪、疏经活络、活血化瘀等功效,有效调节神志、肢体痿痹,解除患肢痉挛,并且直接刺激患肢肌肉组织,增强肌肉收缩能力,改善偏瘫所致步态异常,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从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13]。通过适当的情志调护,能够增强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保障康复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上下肢FMA评分、BI、SS-QOL评分及满意程度均高于的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通过穴位贴敷、艾灸、中药熏洗、情志调护等中医康复护理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提高患者自理能力。
综上所述,中医康复护理可有效减轻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其早期肢体功能康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志婷,刘红,闫瑞云.早期康复训练对改善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肌张力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分析[J].贵州医药,2023,47(5):837-839.
[2]王健,邹晓明,郑曲.通塞脉片联合张力平衡针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障碍的康复效果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3,37(3):88-90.
[3]牛亚奇,段雅琼,郭艳艳.中医特色铜砭刮痧在脑梗死偏瘫患者恢复期中的应用效果[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23,36(2):103-105.
[4]资雅玲.中医适宜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下肢偏瘫肌肉表面肌电图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20,27(4):241-243.
[5]刘宇.中医特色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活动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12):216-220.
[6]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12-614.
[7]林晶晶,张肇帆,李长君.镜像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FMA评分、BBS评分和血清GDF-15、Fibulin-5水平的影响[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23,15(8):1393-1396,1401.
[8]徐东霞,徐夏霞,奚琼霄.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新中医,2020,52(8):179-181.
[9]鲁艳艳,杨艳.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内皮细胞功能及肢体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1,7(12):61-64.
[10]刘洪军,李金霞,李凌燕,等.提督调神针法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4(3):88-90.
[11]赵艳,潘雪静.中医特色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光明中医,2022,37(12):2241-2243.
[12]杨孙芹,禹玲,武茜,等.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7(1):92-95.
[13]王巧梅,徐璐,姜翔.穴位贴敷、艾灸联合情志护理在中风后偏瘫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2,29(12):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