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式护理干预用于持续有创血压监测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作者: 李雪摘要:目的 探讨集成式护理干预用于持续有创血压监测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我院进行持续有创血压监测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集成式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动脉导管留置时间、手掌肿胀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心理状态以及社会支持情况。结果 观察组动脉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掌总肿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集成式护理可显著缓解持续有创血压监测患者手掌肿胀,改善其心理状态,加强其社会支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患者动脉导管留置时间更长。
关键词:集成式护理干预;持续有创血压监测;并发症;心理状态
持续有创血压监测是将动脉导管置于患者动脉中,实现持续检测动脉内血压的一种方法,能持续监测患者血压变化[1]。同时,由于该方法是通过导管在患者血管内监测血压,得到的动脉血压值会更加准确,且不受袖带捆绑位置、袖带松紧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在病情判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但在实际监测工作中,患者易出现堵管、脱管、扭曲、出血等并发症,可能会增加患者的治疗难度,从而影响预后效果。
为了提高持续有创血压监测的安全性,需要对患者实施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3~4]。常规护理措施在降低堵管、脱管等并发症发生风险方面效果不佳。而集成式护理干预可有效整合各种护理资源,提高护理质量与效率[5]。本研究旨在探讨集成式护理干预用于持续有创血压监测患者中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我院进行持续有创血压监测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男28例,女23例;年龄41~59岁,平均年龄(50.14±6.32)岁。观察组:男27例,女24例;年龄40~59岁,平均年龄(50.09±6.2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接受持续有创血压监测;一次性穿刺成功;了解研究内容,自愿加入。
排除标准:血压监测前存在感染;凝血功能障碍;存在精神疾病病史。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各项操作,利用弹力绷带无压力保护穿刺部位,密切观察各项生命体征变化。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集成式护理干预
(1)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加强和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告知其和疾病、血压监测有关的知识,引导患者及其家属讲述内心疑惑,并进行解答,鼓励、支持患者。(2)血压监测前准备:将充满2 500 U/500 mL生理盐水肝素稀释液的连接管与压力换能器进行连接,冲洗管道(肝素稀释液),注意避免空气进入血压检测仪。(3)维持导管通畅:固定管道,避免反复冲洗管道,冲洗时严格控制冲洗液的浓度、速度等。(4)血压监测维护:促使压力换能器在患者的腋中线与右心房水平位置,减少导管连接处。若压力曲线未处于水平位置,代表每搏输出量不等;若压力波形呈现低平,说明导管可能存在堵塞、不畅现象,应立即进行有效的处理;若怀疑检测结果的正确性,需要重新归零,检查血压监测的各个环节,并进行重新监测。(5)并发症护理干预:1)血栓预防。尽可能缩短置管时利用20G聚四氟乙烯材料的导管,保证导管的通畅。同时,密切观察患者远端皮肤的血运、温度等情况,若发现异常,立刻拔出导管,必要时可利用手术取出血块。2)感染。定期消毒患者的穿刺部位和导管,操作时严格按照医院的无菌原则进行,避免导管感染。置管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反复穿刺。在拔除导管后,按压穿刺点偏上方约10 min。(6)手部运动:指导患者进行手部运动,具体操作为五指伸展,掌心朝上,握拳,拇指分别和其余四指进行碰撞;伸长五指,拇指分别按压其余四指。2次/d,10 min/次,手指运动步骤可交替循环。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脉导管留置时间。(2)比较两组手掌肿胀情况:分别在穿刺前、穿刺后1 d、穿刺后2 d和穿刺后3 d,利用皮卡尺测量患者手部周径,测量拇指从第2指关节、水平绕手1周的距离,以实测值、基准值差作为最后结果。无肿胀,差值<0.5 cm;轻度肿胀,差值为0.5~<1.5 cm;中度肿胀,差值为1.5~2.5 cm;重度肿胀,差值>2.5或手掌出现明显瘀青。总肿胀=轻度肿胀+中度肿胀+重度肿胀。(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4)比较两组心理状态与社会支持情况:在干预前、干预结束后,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心理状态,得分越高,患者心理状态越差;干预前后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估患者社会支持情况,得分越高患者得到的社会支持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动脉导管留置时间比较
观察组动脉导管留置时间为(5.07±0.55) d,显著长于对照组的(3.62±0.41) 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两组手掌肿胀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掌总肿胀率为1.9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69%(P<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9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6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心理状态与社会支持情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持续有创血压监测通常用于危重疾病患者血压监测中,如心源性休克、严重心肺疾病、重大手术等,能第一时间反映出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为医师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从而挽救患者生命[6]。然而,持续有创血压监测虽然能对患者的血压进行实时监测,但是易使患者出现肿胀、出血等并发症,导致治疗难度增加,影响预后效果[7~8]。常规护理措施对持续有创血压监测患者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在降低肿胀、出血等症状发生风险时效果不佳,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护理方法。
集成式护理干预包括心理干预、血压监测前准备、维持导管通畅、血压监测维护及并发症护理干预,相较于常规护理,其护理内容更为全面。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动脉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掌总肿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集成式护理干预的利用效果优于常规护理。集成式护理干预下,护理人员会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为其解疑答惑,减轻心理压力,使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持续有创血压监测,降低持续有创血压监测对患者的不良影响,有助于提升置管时间,改善其心理状态。同时,护理人员会对患者进行科学的血压监测,保证导管通畅,提高血压监测的安全性,也可延长置管时间[9]。在并发症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会针对血栓、感染等并发症进行预防护理,从而进一步提高持续有创血压监测的安全性。护理人员还会指导患者进行手部运动,改善手部血流情况,从而降低肿胀发生率[10]。
综上所述,持续有创血压监测患者应用集成式护理的效果理想,可显著缓解手掌肿胀,改善心理状态,加强社会支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动脉导管留置时间更长。
参考文献
[1]王俊芳,左静,王国昊.冠脉介入术中有创血压监测管腔内回血对血压波动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1,45(8):1317-1319.
[2]程婷,田馨怡.危重患儿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差异性的Meta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21,38(9):1296-1299,1303.
[3]陈娟娟.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中冲洗液最佳浓度比较的系统评价[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7):982-984.
[4]廖燕娜.正压输液接头运用联合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重症患者有创血压监测中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22):132-134.
[5]王超,刘冬梅,孙明.术后持续有创的动脉压监测及专职护理在腹腔镜大体积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肿瘤医学,2021,29(23):4173-4176.
[6]张云,秦凤霞,黄小菲,等.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31(2):217-222.
[7]陈闯,李岩,王振霞.动脉导管置管方向对兔的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1,20(22):2375-2378.
[8]贾贤芬,蔡欣欣,王颖,等.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危重新生儿中预见性护理干预方法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23,30(12):1895-1898.
[9]宋丽萍,马丽丽,侯晶华,等.有创动脉压监测在成人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及护理进展[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1,27(15):2406-2409.
[10]谭治双.集成式护理干预对有创桡动脉血压监测患者的护理价值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2,12(19):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