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健康 认识心衰

作者: 张帅

心力衰竭是所有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心衰的患病率1.5%~2%,在70岁及以上人群中患病率≥10%。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加剧,心衰患病率及死亡率呈明显升高趋势。据2013年中国心衰的流行病学调查,37~70岁人群中,心衰患病率为0.9%,70岁及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与欧美接近。粗略估计,中国有约1000万的心衰患者。

心脏概述

关于心脏的结构描述,可以将其比喻为两个相邻的一室一厅房子,即右房右室和左房左室,它们共用墙壁(房间隔、室间隔)。同时,心脏又像一个水泵,静脉是进水管,动脉是出水管,心脏瓣膜是阀门,管水流的方向。

心脏由两大类细胞构成:一类是心肌细胞,占心脏总细胞的大约75%(心脏的主要功能由它完成);另一类是为心脏提供支撑的间质细胞或称架细胞,约占25%。

心肌细胞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负责心脏收缩功能,称为工作细胞,其共同不停息地收缩和舒张,将回流到心脏的血液泵到全身;另一类是起搏细胞,虽不参与心脏的收缩和泵血,但能维持心脏自主、不间歇地发生跳动。心脏能发挥人体如发动机一样的功能,完全是由于它同时具备电学(起搏细胞)和力学(工作细胞)两套系统。只有两套系统的完美配合,心脏才能实现不间歇地自主泵血。而任何一套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心脏的功能发生心衰,甚至危及生命。

为什么会发生心衰

冠心病

冠心病引发的心衰是指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发生了狭窄(心绞痛)或堵塞(心肌梗死),心肌细胞得不到血液供应,没有了氧和营养物质,造成心肌细胞,特别是工作细胞大量死亡、丢失,其收缩能力显著降低,进而使整个心脏的收缩能力下降,从而发生心力衰竭。

高血压

高血压引起的心衰是指多个原因造成水泵的出水管(动脉)的压力增高(血压高),水泵(心脏)为了把同样多的水(血液)泵出,只有加强工作(心肌增强收缩力)。比如,以前把1 000 mL水泵出只需要3 kg的力气,现在可能需要5 kg的力气。久而久之,心肌会变得肥厚,干不动了,泵水的能力自然下降(心衰)。

其他原因

比如突然因某种原因造成水泵的进水管(静脉)有大量的水(血液)流向水泵,水的流量超过水泵的最大工作能力,造成水淤积在进水管侧。如在右心系统,水就淤积在体静脉,从而引起水肿,包括脚肿、腿肿和胸腔、腹腔积液;如在左心系统,水则淤积在肺静脉,引起肺水肿,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

引发心衰的原因

年龄因素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会逐渐衰弱,心血管也会出现退行性变化,再加上合并其他疾病较多,稍不留神就容易患心衰。但年轻人也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有抽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年轻男性,其心衰发病率要高于女性。

长期吸烟

吸烟对心脏和血管均有很大的危害。但这种危害是潜移默化的,可能要到二三十年后才会发生。当然,不是每一个吸烟的人都会发生心衰,而是发病风险比不吸烟人群要高很多。

胡吃海喝

饮食没有节制的人群有一个特点,容易患上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等。这些疾病会影响心脏这个“水泵”的进水管,也影响出水管,还能造成心脏工作细胞——心肌细胞的减少,使心脏的“泵水”能力下降,导致心衰的发生。

紧张亢奋

不少人由于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情绪容易激动、时常熬夜,导致身心长期处于紧张亢奋的状态,容易发生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笔者曾经接诊过一个患者,为了完成工作常常加班熬夜,结果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大量的心肌细胞坏死。虽然该患者没有马上发生心衰,但已经是心衰的高危人士,如果今后生活再不注意,心衰很快就会“找上门”。

除了以上引起心衰的常见原因,还有甲亢、贫血、慢性阻塞性肺病、感冒引起的心肌炎、肾脏疾病、妊娠、快速大量输液等,均可以导致心衰的发生,要引起重视。

从中医角度看心衰

除了高血压、冠心病外,有慢性基础疾病(如心肌缺血、糖尿病、风湿或肺源性心脏病)的患者,如果平时经常出现身体疲乏、咳嗽白痰、手脚冰凉、下肢肿胀等情况,除了遵医嘱积极进行治疗外,还需调理体质的状态。

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犹如体内之太阳。阳气不够时,心脏难以温和全身及四肢,导致体内代谢减慢,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

中医书籍对心衰有描述的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而《伤寒论》中的四逆汤、惠回阳救急汤、真武汤、白通汤、通脉四逆汤等方剂,对心力衰竭患者有着不错的补益效果。

元代医家李东垣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是以元气不足、清阳不升为本,病位在心、脾、肾三脏,脾胃为中枢。因此,他提倡应以益气升阳的方法,创立补中益气汤等方剂。

火神派郑钦安认为,元阴和元阳是人的生命之本,但阳为主要位置,阳主阴从。因此,他提倡辛热扶阳治心衰,擅长用姜附等药。

民国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先生认为,心衰主要是因心脏阳气不足,有些是阴气虚亏导致的。

中医大师邓铁涛认为,心力衰竭是本虚标实之证。心阳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心为本,其他器官为标。治疗上阴阳分治,以温补阳气为上。

心衰患者的注意事项

合理饮食

许多人被查出心衰后,依旧进食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甚至错误地认为“多吃对身体好”,这无疑会增加心脏负担,加大并发症的发病风险。在此,建议心衰患者细嚼慢咽,每口饭咀嚼20~30次,以保护心脏与胃肠功能,平时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高维生素为宜。

防寒保暖

心衰发病后,患者应格外注意保暖,因为寒冷刺激会加重病情。建议患者调节好室内温湿度,温度控制在25℃左右,湿度45%~50%为宜;同时,结合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寒,保证室内清洁度,减少不良诱因,预防感染。

戒烟戒酒

烟酒中含有有害物质,会诱发或加重心衰,因此心衰患者一定要戒烟戒酒。

注意休息

剧烈运动、过度劳累都会影响心肌耗氧量,对心衰患者来说极其不利。为此,建议心衰患者保持规律作息,不要熬夜,最好于21:00~22:00上床睡觉,每天睡眠时间不低于6 h。

保持乐观情绪

有一个词语叫“急火攻心”,可见情绪对心脏健康的重要性。如果情绪大幅度起伏,会刺激体内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加剧机体应激反应,导致心脏功能受影响,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衰风险随之增高。而积极乐观的正面情绪可以帮助调节身体免疫系统,改善内分泌功能,减轻压力,降低疾病风险,促进康复。为此,建议心衰患者平时要调整情绪,放松心情,积极乐观地面对治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