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阶段性干预在脑血管支架植入术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 严文丽 李炜梅

摘要:目的 分析综合护理阶段性干预在脑血管支架植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22年6月~2023年12月在我院行脑血管支架植入术的4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比较两组心理状态、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血管支架植入术患者应用综合护理阶段性干预的效果较好,有利于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

关键词:脑血管支架植入术;综合护理;应用效果

由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脑血管狭窄是脑卒中的主要病因,其发生率约为65%~85%。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微创、安全、低并发症为特点的脑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是颅内血管狭窄的主要治疗手段[1]。血管内介入手术是一种有创治疗方式,会对患者造成一系列的身心压力。同时,由于脑内有大量的血管、神经,外科手术的刺激会导致心脏跳动过慢、血压下降、血管痉挛等一系列临床表现[2]。因此,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护理人员应做好术前干预,术中配合,加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观察病情,观察疗效,从而保证支架植入成功,改善患者病情[3]。本研究旨在分析综合护理阶段性干预在脑血管支架植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2年6月~2023年12月在我院行脑血管支架植入术的4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0例。对照组男130例,女70例;年龄44~84岁,平均年龄(61.7±3.9)岁。观察组男120例,女80例;年龄43~88岁,平均年龄(61.5±3.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临床诊断;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及家属均对此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因自身原因无法参与研究;恶性肿瘤;认知障碍。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确保手术间处于干净整洁状态,并及时进行空气消毒;调整合适温度,营造舒适的环境;护理人员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手术相关知识;指导患者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且增加蔬菜瓜果的摄入量。

1.2.2 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阶段性干预

(1)术前干预:第一,心理护理。对于患者而言,脑血管内支架置入是一种较为陌生的手术方式,其可能会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导管介入室护士要积极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仔细地听取患者的主诉和需求,全面认识患者的病情、心理状态、知识水平、理解接受能力、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等,并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同时,向患者和家属解释脑动脉狭窄的特征和国内外常用的治疗手段,介绍治疗方法、步骤、安全性、可能存在的问题及事项。第二,术前准备。做好术前相关检查、术前用药、过敏试验、备皮等,全麻的患者在术前4~6 h内禁食、禁水,并说明术中的配合,建立留置针,准备器械和药物。第三,生命体征观察。严格控制血压,避免因放置支架导致颅内血流量过大,导致脑部血流过多,同时便于术中和术后对照。

(2)术中护理:密切监测患者意识、心率、血压和呼吸道通畅度,微量泵注射尼莫地平,控制血压,防止血管痉挛,术中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指引导管。密切注意导管内肝素盐水的流速和余量,并对其进行动态调整。在球囊扩张和植入支架的过程中,患者容易发生迷走反射,在遵医嘱使用药物,降低心率的同时,指导患者咳嗽,提高心率。术中要与医生配合,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并做好各项护理。

(3)术后护理:予以患者24~48 h心电监护,观察其意识、瞳孔情况,是否出现高血压、头痛、恶心等。术后患者需卧床24 h,双腿伸直,固定12~24 h,拔出鞘后,在穿刺处进行压迫止血15~30 min,然后用弹力绷带进行包扎,用沙袋加压6 h。向患者及其家人解释治疗的意义、目的,促使他们积极配合。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周围皮肤有无皮下血肿,观察皮肤的温度、颜色以及足背动脉搏动。主动关心患者,了解患者的情绪,询问患者的需要和心理变化,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从而改善其不良情绪。帮助患者转变体位,按摩手术侧的四肢,做好日常护理。术后指导患者均衡饮食,饮食要清淡,营养丰富,不能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多喝水,24 h饮水量不少于1 500 mL,从而促进造影剂的排出,避免对比剂肾病的出现。

(4)出院康复:出院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关健康教育,告知其术后采用抗凝药物的重要性,以免产生血栓以及再狭窄。同时,告知患者遵医嘱用药,重视自身出血情况需要,一旦出血要及时就诊。指导患者转变不良生活饮食习惯,确保睡眠质量,并稳定自身情绪,食用清淡食物,并减少盐以及脂肪的摄入量,戒烟戒酒。告知患者脑血管病的早期症状并指导其分辨,如果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心理状况:采用 SAS、SDS评分法评估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心理状况越差。(2)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3)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心理状况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6.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血管支架置入术为有创治疗,费用较高,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压力[4]。因此,患者往往容易发生一系列压力反应,以焦虑、抑郁等为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与康复。研究发现,术前患者所受到的各种刺激最为强烈,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如焦虑、怀疑、害怕、紧张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5~6]。此外,术后患者卧床休息过久也会造成患者的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从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对术后的恢复不利。因此,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术前准备和心理疏导,让患者冷静、积极地接受和配合手术,在术后对患者进行关怀、询问和细致的护理,并细心观察病情,从而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防止并发症,加快术后康复。

综合护理阶段性干预是指为了使患者恢复健康,使患者的行为发生好的变化,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其关键在于根据患者处于不同的行为时期和对应的心理需求制定干预计划,相较于常规护理,其应用效果更佳[7]。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综合护理阶段性干预模式具有临床可行性,有利于改善患者心理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综合护理阶段性干预可根据患者在手术前、手术后及出院后的不同时期,实施符合患者生理、对患者心理需要和对疾病知识需求的分层护理。通过这种方式,患者可以了解医疗护理活动的各个阶段及目的,从而增强治疗依从性。同时,此护理模式可以加强患者的身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饮食质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8]。

综上所述,脑血管支架植入术患者进行综合护理阶段性干预可提升整体治疗效果,应用价值较为显著。

参考文献

[1]郑拓.脑血管狭窄支架植入术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18):68-69.

[2]李法良.脑血管狭窄患者支架植入术围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手术效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2,19(18):2528-2531,2535.

[3]袁玮,任晓凤,亓立峰,等.脑血管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复诊的个案管理[J].中华护理教育,2022,19(9):814-818.

[4]傅婷,陈萍萍.综合护理阶段性干预应用在脑血管支架植入术患者中的作用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13):53-55,59.

[5]高志琼,余爱华,陆祖娥,等.综合护理阶段性干预在脑血管支架植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2):4-6.

[6]贾秀华.脑血管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7(13):34-35.

[7]黄青云,周海晏.8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支架植入术患者的护理[J].当代护理人员(中旬刊),2021,28(3):23-25.

[8]张卓,姜红丽,李卫星,等.脑血管狭窄支架介入治疗及术后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9):120-12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