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作者: 张英会

摘要:目的 探究对冠心病患者开展认知行为干预护理的效果及对其SAS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82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疾病认知度评分、焦虑情绪评分、心律失常发作情况、护理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评分。结果 观察组疾病认知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焦虑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心律失常发作频次,缩短每次发作持续时间。

关键词:冠心病;认知行为干预;心律失常;依从性;自我管理

冠心病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堵塞或狭窄,进而引发血液循环异常所致。其病理机制复杂多样,普遍认为社会、心理等是高危因素,中老年人具有更高的发病风险[1]。患者多表现出体力减退、呼吸困难、胸痛等相关症状,需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2]。但长期治疗极易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引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临床还需在积极治疗的同时,予以患者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3]。本研究旨在探讨认知行为干预护理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82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观察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49~83岁,平均年龄(63.20±1.80)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1.50±0.20)年。对照组男28例,女13例;年龄48~82岁,平均年龄(63.36±1.50)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1.80±0.30)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知晓本研究内容并签署同意书;临床资料完整;年龄85岁以下。排除标准:治疗配合度低;伴有恶性肿瘤;伴有精神疾病,无法进行正常沟通交流;合并传染性疾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遵医嘱用药,并观察用药效果及反应;给予患者饮食指导;给患者发放健康知识手册,讲解疾病知识,为患者答疑解惑,告知患者治疗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

1.2.2 观察组在对照基础上接受认知行为干预

(1)健康宣教:通过多种途径宣教帮助患者加深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如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护理方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纠正患者错误认知,提高患者治疗护理依从性。

(2)心理干预:综合评估患者心理状态,了解患者出现不良情绪的诱因,根据患者性格特征予以针对性疏导,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同时,帮助患者认识到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冠心病的重要影响,增强自我情绪管理意识,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从而促进康复。

(3)康复训练干预:为患者制定康复训练计划表并进行记录考核,嘱咐其每天坚持运动。协助患者保持静坐、平躺等舒适姿势,指导其通过深呼吸疗法进行肌肉收缩和放松练习,每次15~30 min,每天1次。当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及早进行适当运动,如下肢膝关节屈曲运动。做法是保持仰卧位,将头部适当抬高,保持双臂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适当分开双腿,放松全身,缓慢抬腿、放下,重复多次。根据患者兴趣爱好,鼓励其积极进行相关体育活动,如打太极拳、散步、慢跑等,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运动量不可超过自身耐受力。

(4)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干预:向患者详细介绍各种药物的服用方法,强调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与家属一起督促、提醒。与患者共同制定合理健康的饮食方案,以清淡为主,注意控油、控盐,不可食用腌制食物,多摄入新鲜瓜果蔬菜。同时,注意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禁止熬夜,戒烟戒酒,学会自我观察病情,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进行紧急处理,并尽快就医。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疾病相关知识认知程度和焦虑情绪:采用我院自制量表评估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百分制,得分越高表示认知情况越好;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估患者焦虑情绪,以50分为临界分值,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焦虑感越轻。(2)比较两组心律失常发作情况:包括发作次数及每次发作持续的时间。(3)比较两组护理依从性:采用我院自制量表进行评估,分为完全依从、基本依从和不依从,总依从=完全依从+基本依从。(4)比较两组自我管理能力:采用我院自制量表进行评估,百分制,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疾病相关知识认知程度和焦虑情绪评分比较

观察组疾病相关知识认知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焦虑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心律失常发作情况比较

观察组心律失常发作次数低于对照组,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护理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依从率为95.13%,高于对照组的73.1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

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为(89.11±2.1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21±1.3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406,P<0.05)。

3讨论

冠心病发病率高,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绞痛症状。该病的发生主要与高血压、高血脂、肥胖、高血糖、不良生活方式、精神压力过大等因素有关,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等特点,需要通过长期药物治疗来改善症状,控制疾病发展[4~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人承受着过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使得大脑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大脑会出现一些相应的神经递质改变,如情绪失控、消极等。为了应对这些不良情况,大脑中的奖赏系统可能会对机体发出指令促进身心放松,比较常见的行为有大吃大喝、饮酒、吸烟等。通过这些外在行为能有效释放多巴胺及其他神经递质,从而使患者感到一种愉悦和满足,从而调节负性情绪[6]。同时,这也极易使人产生比较强烈的欲望和依赖性,并形成一种不良习惯,如饮酒、吸烟[7~8]。烟中含有的尼古丁,酒精和脂肪均可对人体奖赏系统产生明显的刺激,愉悦感和欲望由此而生。总的来说,这些物质均会对脑内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再摄取产生明显影响,进而影响神经元之间的通信。因此,针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需重视对其进行多方面的正确引导,如情绪、信念、态度、行为等。

此外,疾病发作不仅会使患者承受极大的生理折磨,还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引发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等,进而降低治疗信心,影响治疗效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9]。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有限以及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等均可能导致其治疗护理依从性欠佳,影响疾病控制效果。因此,有必要在积极开展治疗的同时,辅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提高患者治疗护理依从性,保障治疗效果。

认知行为干预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属于一种心理疗法,涉及患者心理状况、疾病情况、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多方面。认知行为干预主要通过合理应用自我教导和问题解决法引导患者及时纠正错误认知,重新建立正确的行为认知。例如,在干预过程中,通过全面评估患者实际情况,予以患者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疾病认知,使其了解更多专业的疾病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管理自身行为,提高治疗护理依从性。同时,通过心理疏导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增强患者治疗信心,一定程度上避免患者因负性情绪降低治疗效果,甚至造成恶性循环。此外,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方案,增强患者免疫力,使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促进身体恢复,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疾病认知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焦虑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心律失常发作频次,缩短每次发作持续时间。

参考文献

[1]刘迪娜.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7):114-116.

[2]王彤.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8):241-242.

[3]王海霞.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2019,32(6):584-585.

[4]陈艺芳,黄霞.冠心病患者行认知行为干预后对心功能指标的影响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2,12(32):91-93.

[5]章明月.基于跨理论模型的认知行为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J]. 医疗装备,2023,36(03):119-121.

[6]王艳玲,张楠楠,阚亦非.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PCI 术后患者负性情绪、 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8):5-7.

,[7]张小千,叶晓春.认知行为配合心理干预对脑梗死合并冠心病 PCI 术后遵医行为、 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3,13(01):70-72.

[8]续囡囡.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对不良情绪的影响[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4):402.

[9]马利.认知行为干预模式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护理效果[J].名医,2022(17):126-12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