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重症肌无力别入误区
作者: 胡洁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MG)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神经肌肉传递障碍引起的骨骼肌收缩无力为主要症状。在我国,每十万人当中约有8~20人患有重症肌无力。其中,小于50岁发病的为早发型重症肌无力,女性患者多于男性;50~64岁发病的为晚发型重症肌无力,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超于65岁发病的为极晚发型重症肌无力。近年来,重症肌无力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如治疗不及时,患者会出现呼吸衰竭,严重时需依靠呼吸机维持通气,同时会引发心肌损伤,甚至是心力衰竭。本文将介绍重症肌无力的相关知识,旨在提高大家对该病的重视程度。
病因
重症肌无力是一个复杂且多因素的疾病,主要涉及遗传、免疫、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病毒感染等多方面。
(1)遗传因素。尽管重症肌无力不是一个典型的单基因遗传病,但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许多患者具有家族聚集性。也就是说,有重症肌无力家族史的人,其患病风险也显著增加。这可能和基因遗传或者染色体变异有关。目前的遗传学研究认为,人类白细胞抗体基因(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基因(CTLA4)、蛋白络氨酸磷酸酶非受体22型基因(PTPN22)及自身抗体基因(CHRNA1)等有关。当然,性别、地区、种族及疾病类型的不同,对应的基因也不同,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2)免疫因素。重症肌无力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80%以上的患者以胸腺异常为主。正常情况下,胸腺在青春期后开始退化缩小,而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胸腺可能并未退化,反而异常增强,产生一系列抗体,如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当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被自身抗体攻击后,会导致神经信号无法有效传递到肌肉,从而引发肌无力症状。
(3)环境以及生活方式。长期暴露于重金属污染环境中,或长期使用被化学物品污染的劣质食品,可能会导致体内重金属元素增多而诱发重症肌无力。生活中一些不良的习惯,如长期吸烟、酗酒,可加重神经系统的损害,或诱发重症肌无力。有研究指出,长期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或者睡眠不足,也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紊乱而诱发该病。
(4)病毒感染。流感病毒、EB病毒或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均可能诱发或加重重症肌无力。胸腺慢性、持续性的病毒感染刺激,可使相关上皮细胞变成具有新抗原决定簇的肌样细胞,其抗体也可攻击乙酰胆碱受体,从而导致神经信号无法有效传递到肌肉,从而引发肌无力。
(5)其他因素: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β受体阻滞剂、镇静剂)、创伤、妊娠、分娩均可能诱发或加重重症肌无力。
症状
(1)上睑下垂。80%的重症肌无力患者首先出现眼外肌麻痹,表现为上睑下垂,甚至导致眼睛看不见、视野缩小。部分患者看东西会出现重影、斜视眼球转动不灵活。
(2)肌肉收缩无力。走路轻飘飘,有踩棉花感,雨天路滑容易摔跤;梳头握不了梳子,穿脱衣物时纽扣扣不上,喝水举不起杯子,写字握不住笔,抬手臂举不高;上楼梯吃力或者走走停停需要休息。年纪大的患者往往会忽视疾病本身带来的症状,易被误诊为心脑血管病变。
(3)晨轻暮重。早上症状轻,晚上症状重,活动后症状加重,疲劳乏力感强烈。有的患者因为白天进行体力劳动或者加大了运动强度后,下肢症状明显加重。
(4)肌肉萎缩。面颈部皮肤松弛,表情僵硬,像苦笑一样,正常的表情无法展现;短期内体重减轻,或者明显四肢变细,肌肉用力时有震颤。
(5)吞咽困难。早期喝水容易呛咳,吞食物费力,有些患者会因流口水而不敢与人交流。
(6)呼吸困难。早期感觉有点气短,但是深呼吸后会好转,导致有些患者误以为是呼吸道
疾病。
(7)咀嚼困难。吃东西的时候咬不动,年纪稍大的患者会误以为是牙齿松动、牙龈肿痛等口腔问题。
(8)声音嘶哑。表现为嗓子哑掉,说话带鼻音,讲话时发音不清楚。患者可能会误以为是上呼吸道感染或者声带出现问题。
(9)抬头困难。表现为抬头困难,头颈有点软,转头或耸肩的时候无力等。
治疗误区
误区一:症状好转可以停药
不少重症肌无力患者认为,症状好转就代表治愈,可以停药。殊不知,自行停药后可能会出现肌无力危象,表现为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咳痰吞咽无力、口唇指甲发绀,严重时因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
误区二:过度担心药物副作用
一些重症肌无力患者看到药品说明书上的副作用,担心长期用药对机体有损害而少服或漏服。事实上,只要掌握药物的适应证,遵医嘱服用,同时监测副作用,都是比较安全的。
误区三:轻信保健品的功效
有些商家过度宣传保健品的保健功效,甚至能“包治百病”,服用后可能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伤害,耽误病情。
误区四:光吃药不复查
在用药期间,患者需定期复查血糖、骨密度、肌电图、新斯的明试验等。因为药物带来疗效同时,还存在副作用,定时复查能为医生及时调整药量或更换药物提供依据。
误区五:用药盲目跟风
有些患者听说有的病友服用某种药物效果良好,就要求医生换该种药。其实,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是一个个体化的治疗过程,医生会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
误区六:急于治愈而自行加大药物剂量
有些患者感觉服用一粒药物效果不明显,于是擅自加服一粒。其实,擅自加大药物剂量可能引发胆碱能危象,不仅使得肌无力症状加重,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瞳孔缩小、多汗、心率减慢、肌肉震颤、情绪激动甚至精神错乱等症状。
误区七:运动会加重疾病进展
其实,合理的低中强度有氧运动(散步、游泳等),可以减少肌肉萎缩,改善患者日常生活的能力。部分重症肌无力患者膈肌和呼吸肌受到影响,可进行呼吸肌的耐力训练,也可以至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单肢体的力量训练。
误区八:重症肌无力是绝症
重症肌无力虽暂无根治的特效药,但只要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可以大大延缓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家庭成员也应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倾听患者的需求,避免指责或批评,让患者树立回归社会的信心。
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重症肌无力目前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但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减轻症状,延缓疾病进展,让患者更好地回归家庭及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