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防护

作者: 沈兰秀

定期进行血糖检测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使患者全面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状态,知晓用药是否合理。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可以自行购买一台血糖仪,这样就可以随时随地监测血糖,便于及时调整用药以及更好地进行饮食控制,避免高血糖的发生,继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通常每天测4次血糖,包括1次空腹血糖、3次餐后2 h血糖。如为刚确诊的糖尿病患者、服用易引起低血糖的口服降糖药时或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应该增加监测次数。

定期运动

定期运动能够提高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抑制肥胖,改善身体的脂肪代谢,促进体内葡萄糖的转换,对糖尿病的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制定适合自身的运动量和运动计划,坚持每天散步或者慢跑半个小时以上,让体内的胰岛素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根据有效数据表明,每天坚持散步或慢跑,患糖尿病的概率会降低80%。需提醒,糖尿病患者应饭后半小时再运动,并备上糖果、个人信息卡等,以防发生意外事件。

合理饮食

在日常饮食中,做好饮食结构调整,避免暴饮暴食、不规律饮食和长期空腹。严格掌握每天蛋白质、脂肪、糖分的摄入量,切勿贪吃糖分较高的食物,尤其是病情尚未得到控制的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建议适当食用含糖量较低的食品,如柠檬、苹果、西红柿、樱桃等。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因为吸烟喝酒会降低人体免疫力,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性。

不可贸然减药和停药

随着患者的户外活动时间增加,运动消耗的热量增多,同时食欲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减少,血糖水平会逐渐降低。此时,患者不可贸然的减药和停药,否则会导致体内的血糖剧烈波动,加重病情。尤其是病情严重的患者,更不能擅自停药。在平时,要定期进行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含量高低,遵医嘱合理调整降糖药的种类和剂量,做到合理用药、规律用药。

保持情绪稳定

糖尿病病程长,大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如角色缺失、角色强化等。正确的精神状态和对疾病的态度应该是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防治糖尿病的知识,通过尿糖和血糖监测,摸索出影响病情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掌握自己病情的特点,以正确的药物为基础,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心理治疗等,达到有效控制和防治糖尿病的目的。

低血糖的处理

一旦发生头晕、心悸、大汗、震颤、饥饿等低血糖表现,有条件者应立即用血糖仪进行测定。如血糖小于3.8 mmol/L,应根据反应的轻重迅速补充易被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2~4块糖果或方糖、200 mL的果汁或糖水、1~3块糖尿病专用葡萄糖片等,较轻的低血糖一般在15 min内缓解。若未能缓解,可再服用上述食物。若仍未缓解,则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