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体外冲击波与内镜碎石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效果
作者: 苏晓雨
摘要:目的 分析体外冲击波与内镜碎石手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行泌尿系结石手术治疗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组应用内镜碎石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结石清除情况、手术疼痛指数、预后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结石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 h、12 h手术疼痛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活力、健康状况、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生理职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较于体外冲击波内镜碎石手术,内镜碎石手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效果更好,能够有效清除患者泌尿系结石,手术疼痛感更低,术后恢复快,生活质量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关键词:泌尿系结石;内镜碎石手术;体外冲击波;生活健康指数
泌尿系结石发病率较高,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身体代谢异常、尿路梗阻、尿路感染、不良用药等多种因素有关,根据泌尿系结石发生位置可以分为上路结石与下路结石[1]。泌尿系结石患者早期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随着病情加剧,会出现十分明显的疼痛感,严重者会同时伴有血尿、呕吐等症状[2]。泌尿系结石一般不会危及患者生命,但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将会严重损伤患者肾脏功能[3]。
目前,泌尿系结石的临床治疗主要以用药、手术治疗等方法为主。病情严重或用药效果控制不佳者,应该及时为其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以控制病情的持续进展。体外冲击波、内镜碎石手术是两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主要方法,二者在结石清除率、患者体验上有明显不同[4]。本研究旨在分析体外冲击波与内镜碎石手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行泌尿系结石手术治疗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41~68岁,平均年龄(51.35±1.36)岁;病程1.4~6.5年,平均病程(3.15±0.17)年;结石直径0.8~2.1 cm,平均直径(1.54±0.13) cm;肾结石40例,输尿管结石60例。观察组:年龄42~68岁,平均年龄(51.32±1.31)岁;病程1.3~6.6年,平均病程(3.14±0.18)年;结石直径0.9~2.0 cm,平均直径(1.55±0.16) cm;肾结石41例,输尿管结石59例。
纳入标准:符合泌尿系结石手术适应证;家属知情同意手术治疗方案;符合WHO泌尿系结石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泌尿系统畸形;凝血功能障碍;精神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常规体位,做好消毒准备;利用B超影像设备观察患者结石位置、数量、直径等;调整设备参数,操作体外冲击波设备为患者进行碎石;手术结束后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出院后指导其定期复查,如果排石情况较差,则需要二次手术。
观察组采用内镜碎石手术治疗。常规体位,做好消毒准备;实施全身麻醉;经尿道置入输尿管至膀胱的侧输尿管中;根据患者情况适当扩张管腔;借助内镜观察结石在泌尿系统中的位置;小结石可以直接用钳子取出,大结石则需要进行激光粉碎,然后将结石取出;常规冲洗,排出残余结石;常规放置双J管(5F);手术结束后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指导其定期复查,根据术后恢复情况取出双J管。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结石清除情况:无效,需要二次接受手术;有效,大部分结石被清除;显效,结石被完全清除。总有效=有效+显效。(2)比较两组手术疼痛指数:术后4 h、12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得分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强。(3)比较两组预后指标:包括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4)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5)比较两组生活健康指数:采用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评估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活力、健康状况、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生理职能和社会功能。得分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结石清除情况比较
观察组结石清除率为9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00%(P<0.05)。见表1。
2.2 两组手术疼痛指数比较
观察组术后4 h、12 h手术疼痛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预后指标比较
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P<0.05)。见表4。
2.5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活力、健康状况、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生理职能和社会功能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3讨论
泌尿系结石的发生原因较为复杂,包括遗传因素、饮食、代谢功能、营养状况等[5~6]。临床调查研究显示,中老年人群是泌尿系结石的高发群体[7]。结石初期对人体的影响较为有限,但随着疾病的发展,多数患者的结石直径会不断增大,刺激周围组织,影响相关组织功能,给患者带来十分明显的疼痛感,出现排尿障碍,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血尿[8~9]。若治疗不及时,泌尿系结石还可能引发泌尿系统感染、肾功能损伤,严重者甚至引发感染性休克,影响肾功能。因此,泌尿系结石的治疗不可忽视,应尽早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案,避免对患者产生持续性损伤。
体外冲击碎石手术属于微创碎石法,主要是利用冲击波对结石进行能量冲击,由此起到碎石效果。虽然该手术方法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也存在明显的弊端,手术结石清除率较差,许多患者需要接受二次手术。而反复进行冲击波碎石,易损伤患者输尿管。此外,通过冲击波碎石后排石也较为困难,患者术后疼痛感较强。内镜碎石手术则是将内镜通过人体的天然通道置入体内,术者可直观地观察结石位置,了解结石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然后再进行碎石操作,结石清除率更高。综合比较来看,内镜碎石手术相比于体外冲击碎石手术可以更加有效地规避反复碎石、排石造成的输尿管损伤等问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结石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4 h、12 h手术疼痛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内镜碎石手术结石清除率更高,且患者疼痛感更轻。这主要是因为内镜碎石手术能够直观地了解结石性状和位置,手术操作更加精准,故而结石清除率更高。体外冲击碎石手术开展过程中造成手术疼痛的原因主要在碎石和排石两个阶段,由于体外冲击波碎石手术难以精准把控每个结石的直径,排石并不彻底,患者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手术,故而观察组泌尿系结石患者在不同时间节点术后疼痛感均要低于对照组。在预后指标方面,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体外冲击波碎石操作后患者恢复时间更长。究其原因是内镜碎石手术可以减轻对患者的手术损伤,术后患者可以尽早下床活动,加快康复进程。
此外,表4、表5数据显示,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活力、健康状况、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生理职能和社会功能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内镜碎石手术对患者损伤更小,安全性更高,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究其原因,体外冲击波手术操作过程中容易损伤泌尿系管腔,且术后排石过程也会增加对尿路系统的刺激,故而选择该术式患者更容易出现血肿、感染、血尿问题。相比之下,内镜碎石术可明显减轻手术损伤,排石更加精准、有效,结石清除率高,术后生活质量更高。
综上所述,相较于体外冲击波内镜碎石手术,内镜碎石手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效果更好,能够有效清除结石,减轻疼痛,促进患者较快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经伟,郭沫,高顺利.体外冲击波与内镜碎石手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22,17(10):71-74.
[2]吴亚龙.输尿管软镜碎石术与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直径2~3 cm肾结石的疗效对比[D].长春:吉林大学,2022.
[3]罗屹斌,宋启侠.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与内镜取石术治疗泌尿系统结石患者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14):150-153.
[4]钟天才.上尿路结石患者内镜碎石术后泌尿系统感染的临床分析[J].健康之友,2020(5):50-51.
[5]颜春连,万繁,席翔,等.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小于2 cm肾结石的效果观察[J].微创泌尿外科杂志,2020,9(6):380-385.
[6]白冰,牛凌卫,李智勇,等.电子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对复杂肾结石患者术后康复及清石率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3):2352-2353.
[7]王志伟.电子输尿管软镜钬激光处理输尿管结石及肾结石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药实践,2020,29(11):852-854.
[8]叶石平,肖观华.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与内镜取石术治疗泌尿系结石患者的效果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14):131-132.
[9]张海荣,刘会琴,彭俊峰.钬激光碎石联合超声定位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20):3451-3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