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 张琳

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0

摘要: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温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3年2月~2024年2月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针刺)和研究组(温针灸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IL-6、TNF-α、IL-1β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IL-6、TNF-α、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整体疗效。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温针灸;血液流变学;炎症介质;穴位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较高,为临床常见病,临床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中药内服、外敷、牵引、推拿、理疗、功能锻炼等多种形式,对疾病的恢复有很大帮助,但多无法完全治愈,病情易反复,临床多采用联合治疗方案[1]。温针灸为常用的中医外治法,在临床应用范围较广,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痛苦,无明显并发症的发生。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2023年2月~2024年2月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为研究对象,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温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3年2月~2024年2月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男12例,女17例;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47.20±3.80)岁。研究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31~69岁,平均年龄(47.30±3.0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内容及相关流程充分了解,并签字同意参加;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积极配合治疗,依从性高。排除标准:反复发作;处于缓解期;腰腿疼痛情况不明显;中医辨证为湿热闭阻证;治疗依从性差。

1.2 治疗方法

1.2.1 研究组给予温针灸治疗

明确患者针灸穴位,通常选取腰椎夹脊穴、肾俞穴、环跳穴、委中穴、承山穴、悬钟穴、昆仑穴;若是腰部和臀部则需要选定在两侧的穴位处,下肢穴位为患侧[2];若患者存在腰伤,则添加血海穴;若患者存在肾虚精亏、肢体萎弱,则取悬钟穴、足三里穴、太溪穴进行温针灸[3]。针灸过程中患者体位呈侧卧位,患侧肢体在健侧上方,使用毫针进行针刺,确定穴位,采用提插捻转补法,操作时间为2~3 min,借助艾条温和针灸,通过穴位刺入展开深层次治疗,随后去除艾火燃烧的灰烬,预防皮肤被灼烧[4],手法为平补平泻法,每次治疗时间为30 min。

1.2.2 对照组给予单纯针刺治疗

穴位选择同研究组,每日1次,每次治疗30 min。两组患者均治疗10次。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显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腰椎间盘活动能力恢复较好,直腿抬高70°左右,生活状态完全恢复正常;有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有所缓解,腰椎间盘活动能力有所改善,直腿抬高50°左右,生活状态基本可以自理;无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未消失,腰椎间盘活动能力恢复较差,腿部无法抬高,生活状态无任何改善[5]。总有效=显效+有效。

(2)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抽取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10 mL,使用血液流变分析仪检测血细胞比容(HCT)、全高切血黏度和全低切血黏度。

(3)比较两组炎症介质水平:抽取患者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获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3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7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细胞比容、全高切血黏度和全低切血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炎症介质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前IL-6、TNF-α、IL-1β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IL-6、TNF-α、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纤维环、椎间盘髓核、软骨板等发生退行性改变等有密切联系。纤维环受到外力作用后极易发生破裂,使得髓核自破裂处突出,从而对周围神经造成压迫,引发下肢放射性疼痛、腰痛等临床症状,若不及时予以治疗,随着病程进展,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6~7]。部分患者病情可为慢性发展,腰部会一侧疼痛或隐性疼痛,会因体位错误、太过劳累、气候潮湿等增加疼痛。发病诱因与自身生活习惯、生理衰老、劳损有关[8]。营养神经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牵引等西医临床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疼痛程度,但疗效有限,整体治疗效果有待提高。

中医学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归于“痹症、腰痛”等范畴,“不通则痛”,患者腰部经络阻塞,气血不通而导致的疾病[9]。“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是“痹症”的主要原因,病因在于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气血两虚而致卫阳不固,使风寒湿等邪气入侵,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骨、肌腠痹阻[10]。椎间盘突出后可通过纤维环的裂隙到达纤维环外层以及通过髓核液中的糖蛋白和β-蛋白刺激局部产生炎症反应,并经初级传入神经纤维传入中枢诱发疼痛、神经根炎症,引起剧烈疼

痛[11~12]。IL-6为多功能因子,为炎症反应特异性指标;TNF-α是炎症反应介质之一,在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机体遭受感染时,其水平可急剧升高[13~14];IL-1β主要由巨噬细胞生成,有激活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升高可见于炎症性疾病[15~16]。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IL-6、TNF-α、IL-1β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IL-6、TNF-α、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温针灸治疗效果显著。温针灸腰椎夹脊、肾俞、环跳、委中、承山、悬钟、昆仑、腰臀部穴位可以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刺激膀胱经经气可以起到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作

用[17~18];温针灸治疗还可提高骨骼肌肉强度,增强感觉神经纤维和运动之间的联系,加快病灶局部微循环,快速消除局部炎症,解除神经根压力[19~20];此外,温针灸还可抑制蛋白多糖、组胺等物质释放,减轻神经根炎症,从而缓解患者疼痛[21~22]。

综上所述,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整体疗效。

参考文献

[1]王文华,尚凯,郭旺旺.内热针针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1,34(8):1125-1127.

[2]冯晓琳,何江,易璐.腰夹脊穴针刺结合艾灸及刺络放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24):3889-3890.

[3]于晓原,王艳丽,张冬舒,等.温针深刺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成都医学院学报,2021,16(1):82-86.

[4]石磊.温针灸联合腰部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21,27(1):14-16.

[5]潘航,郭建邦,何建宏,等.独活寄生汤加减结合短刺加电针夹脊穴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8):23-25.

[6]苏毅,朱俊琛,马幸福,等.夹脊穴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针灸临床杂志,2021,37(1):44-47.

[7]於芸,石海卫,曹云,等.密集型温针斜刺与传统循经针刺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2,26(4):50-54.

[8]吴玉姣,杨霖伟,梁昭昭.探析夹脊穴温针灸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可靠性[J].智慧健康,2022,8(19):91-95.

[9]吉艳玲.针刀松解联合芒针刺腰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22,14(22):67-70.

[10]蒿飞,杨晓梅,范文海,等.针刺夹脊穴结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对腰椎功能,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医学报,2022,37(7):1535-1540.

[11]蒋晶晶,陈水金,刘翔,等.针刺夹脊穴配合多裂肌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福建中医药,2022,53(9):1-4.

[12]苑北杨,欧阳敏燕.腰部夹脊穴温针灸疗法联合中药口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2,37(16):2976-2978.

[13]吴辰苏,田环环,王薇.浅刺夹脊穴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23,32(10):1801-1804.

[14]王新刚,刘敬花,孙成蛟.温针深刺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23,29(8):58-61.

[15]周兵.夹脊穴温针灸联合腰背肌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3,38(8):1537-1540.

[16]张战涛,刘占平,黄娜,等.小针刀联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3,39(12):2479-2481.

[17]时福东,张世民,陈春,等.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非药物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网状Meta分析[J].世界中医药,2023,18(23):3368-3377.

[18]韩涛,于杰,金哲峰,等.中药干预椎间盘退变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23,18(21):3042-3046.

[19]张丽,刘磊.针灸结合刺络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兵团医学,2023,21(4):56-57.

[20]谢文慧,石剑陶,张鲜花.针刺配合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3,39(11):2245-2247.

[21]廖志雯,范秀英,黄永波,等.颊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23,15(33):140-144.

[22]宋红香.温针灸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3,39(31):60-6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