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在结节性痒疹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 杨绘琳

火针在结节性痒疹治疗中的临床应用0

摘要:目的 探讨火针在结节性痒疹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以我院2020年10月~2023年10月收治的52例结节性痒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26例,给予口服沙利度胺片治疗)和观察组(n=2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火针治疗),比较两组皮损严重程度改善情况、临床疗效、瘙痒症状改善情况、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复发率。结果 两组治疗前结节数、结节直径、结节厚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结节数、结节直径、结节厚度均明显减少,且观察组各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为73.08%,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瘙痒症状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瘙痒症状评分均明显减少,且观察组瘙痒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3.85%,对照组复发率为23.08%,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火针辅助治疗结节性痒疹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且复发率低,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结节性痒疹;火针;瘙痒;皮损;沙利度胺

结节性痒疹(prurigo nodularis,PN)是一种以剧烈瘙痒伴疣状结节样损害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由慢性瘙痒和反复抓挠引起恶性循环,好发于成年女性,主要临床表现为疣状结节性损害,伴剧烈瘙痒,常见于胫前,多孤立存在,不融合成片,反复瘙痒—抓挠会导致结节表皮剥脱、出血,留下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变,可严重影响美观,给患者身心带来负担,影响其正常的生活与社交[1~2]。该病临床治疗难度大,当前的主要治疗目标是减轻瘙痒,打破瘙痒—抓挠循环,治愈结节。西医常给予患者口服药物治疗,如抗组胺药、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停药后容易复发,副作用大,易迁延;还可应用局部疗法,如光疗、局部封闭、液氮冷冻等,但治疗费用较高[3~4]。本研究旨在探讨火针在结节性痒疹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20年10月~2023年10月收治的52例结节性痒疹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观察组男10例,女16例;年龄

27~45岁,平均年龄(37.62±3.21)岁;病程15~22个月,平均病程(20.41±2.62)个月。对照组男11例,女15例;年龄28~42岁,平均年龄(37.53±3.17)岁;病程16~21个月,平均病程(20.52±2.17)个月。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均明确诊断为结节性痒疹;对研究用药无过敏史和禁忌证;患者对本观察知情同意,可以接受电话随访,且自愿参与;近4周内均未进行其他治疗;主症为皮疹呈半球形隆起,呈红褐色,表明粗糙,散在孤立,触之坚硬,伴有剧烈瘙痒,舌质紫暗。排除标准:育龄期妇女、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伴有严重系统性疾病;皮损处继发感染;目前在接受其他治疗方法;有精神病史或人工皮炎;有类似表现的其他皮肤性疾病,如疥疮、结节型疱疮。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沙利度胺口服,每次50 mg,每天2次,若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可将剂量调整为每次50 mg,每天1次,若患者症状显著改善则立刻停药;同时,给予外用卤米松乳膏,将药膏均匀涂抹于患处,每天1次,持续用药15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火针治疗:取阿是穴(皮损结节顶部中央和基底部),指导患者取卧位,充分暴露皮损部位,碘伏消毒施针皮损及其周围正常皮肤。医师一只手持点燃的酒精灯尽量靠近治疗部位,另一只手持针柄,于酒精灯外火焰部分将针体烧至红白,先烧针体,再烧针尖,针尖发亮、变白后,医师运用腕力迅速直刺阿是穴,注意要准、稳、快,针刺深度需达到皮损基底部。对于皮损较大者,可于皮损结节顶部中央周围再次施针,每针大致间隔5 mm,刺后快速出针,用无菌干棉签覆盖针孔并进行压迫,再次用碘伏消毒皮损及皮损周围。该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情况,若其过度紧张,可待患者好转后再继续治疗。告知患者治疗后24 h内施针处及周围需保持干燥,禁止碰水,忌搔抓,针刺后皮损处及周围出现红斑、瘙痒等均属正常,每周治疗1次,持续治疗4次。治疗期间,疼痛剧烈者可根据疼痛评分给予外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进行缓解。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皮损严重程度改善情况、临床疗效、瘙痒症状改善情况、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以及复发率。皮损严重程度评分包括结节数(个)、结节直径(mm)和结节厚度(mm)。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皮损消退>95%,临床自觉症状消失;显效,结节明显缩小变平,患者自觉症状基本消失,皮损消退75%~95% ;好转,皮损消退50%~74%,患者自觉症状减退;无效,患者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皮损消退<50%[5] 。总有效=痊愈+显效。瘙痒评分指标: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标准进行评估,用一个10 cm的直观模拟标度尺测评患者瘙痒程度,刻度10表示极度瘙痒,刻度0表示无瘙痒,0~10之间表示不同程度瘙痒,指导患者根据自身瘙痒感进行测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皮损严重程度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后结节数、结节直径、结节厚度均 明显减少,且观察组各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为73.0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瘙痒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后瘙痒症状评分均明显减少,且观察组瘙痒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P 0.042

2.5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结节性痒疹病程长,易复发,好发于四肢,影响美观,该病多见于成年女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该病可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带来沉重的负担,影响其社交和日常生活。西医治疗结节性痒疹的效果不显著,且容易复发,病情易迁延,长期服药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且抗组胺药类药物使用后易出现停药即发[6~7]。

根据症状,结节性痒疹可归属于中医“马疥”“粟疮”“顽湿聚结”等范畴,病机在于机体感受风毒,风湿虫毒蕴结,日久气滞血瘀,气血失和而致痒,或有情志不舒,气郁化火所致。火针疗法为中医外治方法,通过将针体烧红后刺入相关穴位或病变部位发挥温通作用。各种筋骨病症可采用火针治疗,《素问·调经论》记载:“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火针治疗主要是对机体进行温热刺激,血行气散,使气血运行通畅,从而达到去除病痛的目的[8~9]。火针还可消瘀散结,通过机械刺激和温热刺激双重作用,起到通经活络、温通痹阻、活血化瘀、解痉止痛的功效。火针同时具有针刺与艾灸的作用,借火针温通之力温通血脉,火热之性有助于痰瘀阴邪的消散,助气血之运行,达通则不痒。此外,火针可引邪外出,鼓舞正气,使邪从表而解。同时,火针可破结软坚,将火针直刺丘疹结节处,借助温热之力强开邪门,从而散积消徵。火针针刺局部组织,组织周围血管会释放血管活性物质,以此激活痛觉神经元,最终引发痛觉,通过痛觉来掩盖痒感,从而达到快速止痒的作用。另外,火针的高温热效应可减轻组织渗出,松解炎症粘连,促进炎症吸收与消退;热效应刺激病损区皮肤神经,可通调局部之血、祛瘀生新、改善局部微循环;高温刺激可杀灭皮损内大部分病原微生物,从而减轻因感染导致的机体炎症反应,继而达到治疗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结节数、结节直径、结节厚度均明显减少,且观察组各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瘙痒症状评分及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火针辅助治疗结节性痒疹,可有效改善结节性痒疹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临床复发率。

参考文献

[1]贾镜立,陆东庆.全虫方加减联合二氧化碳激光治疗顽固性结节性痒疹1例[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16):113-115.

[2]郑亚红,杨丽萍.铒激光结合卤米松乳膏对结节性痒疹的恢复情况及对血清P物质水平、瘙痒视觉模拟评分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21,20(3):264-267.

[3]孙明山.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结节性痒疹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21,19(11):186-187.

[4]向雨.局部刺络联合卤米松封包治疗结节性痒疹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6):978-979.

[5]邹文娟,向丽萍.中医火针联合温阳散结汤治疗湿热风毒型结节性痒疹临床疗效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23,15(34):111-116.

[6]曲莉颖,韩宪伟,权锦花,等.雷公藤多苷片联合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21,20(1):47-49.

[7]肖楠.复方白鲜皮汤联合火针治疗结节性痒疹的临床疗效观察[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21.

[8]杨珮珮,徐刚林,罗金菊,等.沙利度胺联合环孢素治疗重症或难治性结节性痒疹疗效的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21,34(9):953-956.

[9]黄雪英,闫小宁,李文彬,等.《伤寒杂病论》祛瘀“角药”在结节性痒疹中的应用进展[J].河北中医,2023,45(5):876-88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