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氨甲蝶呤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对患者造血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 董磊

不同剂量氨甲蝶呤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对患者造血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0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氨甲蝶呤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造血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各50例,两组均予以标准VDP化疗,大剂量组、小剂量组分别采用

5.0 g/m2、3.0 g/m2氨甲蝶呤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造血功能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化疗后WBC均低于化疗前,RBC、Hb、PLT水平均高于化疗前,大剂量组化疗后WBC低于对照组,RBC、Hb及PLT水平均高于小剂量组

(P<0.05);两组化疗后CD4+、CD4+/CD8+均高于化疗前,CD8+低于化疗前,大剂量组化疗后CD4+、CD4+/CD8+均高于小剂量组,CD8+低于小剂量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大剂量氨甲蝶呤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造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的提升效果较好,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关键词:氨甲蝶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造血功能;免疫功能;个体化治疗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特点是具有一种能够分布于骨髓及其他组织的高度增殖、分化障碍特点的淋巴细胞,属于发病率较高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病情发生发展诱发因素包括化疗及遗传易感性等,对此类患者开展个体化治疗,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预后[1~2]。化疗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比较常用的治疗手段,但因化疗剂量难以精确计算,若化疗药物使用不当会导致治疗效果受到严重影响。氨甲蝶呤是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药物之一,具有一定的毒性,若用药不当会影响药效,加上药物排泄速度较慢,血药浓度较高,可引起诸多不良反应[3~4]。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剂量氨甲蝶呤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造血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各50例。大剂量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49.35±4.86)岁。小剂量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49.91±6.6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纳入标准:明确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5];认知和理解能力正常;依从性良好;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入组前30 d内接受过相关治疗或能够影响研究结果的治疗;合并恶性肿瘤;并发慢性髓系或髓系增殖性疾病。

1.2 方法

两组均满足化疗指征,开展标准VDP化疗,28 d为一个疗程:第1~3周静脉滴入长春新碱注射液,1.5 mg/m2;第1~3天、第15~17天静脉滴入柔红霉素,30~40 mg/m2;第1天、第15天静脉滴入环磷酰胺,每日600~800 mg/m2。两组均给予抗感染、防控贫血、纠正酸碱失衡、纠正水电解质代谢异常等治疗,根据患者实际需求予以止呕、退热及镇痛等针对性治疗。大剂量组在上述治疗措施基础上给予氨甲蝶呤5.0 g/m2,30 min内静滴总量的1/6,其余用量在23.5 h内滴完,且突击量完成后在鞘内给药1次,包括氨甲蝶呤、阿糖胞苷和地塞米松;第1~4天水化、碱化,水化3 000 mL/(m2·d),按照3~5 mL/kg予以患者5%碳酸氢钠提升尿液pH,使pH≥7。小剂量组给予氨甲蝶呤3.0 g/m2,当血浆氨甲蝶呤浓度不超过0.1 µmol/L时停药。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疗效:参考《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制定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日常生活基本回归正常,血红蛋白(Hb)男性102~160 g/L,女性110~150 g/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PLT计数>100×109/L,并未发现白血病细胞,骨髓象显示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总和<5%,红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有一定缓解,血常规检测结果中包含1项未恢复至正常范围内,骨髓象显示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总和范围5%~20%;无效,临床表现未发现好转,血常规检测结果均未恢复至正常范围内,骨髓象显示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总和>20%。(2)比较两组造血功能指标:在化疗前及化疗后(2个疗程化疗后)抽取患者晨间安静、空腹状态下的外周静脉血液样本5 mL进行血常规检测,包括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PLT)。(3)比较两组免疫功能指标:在化疗前及化疗后(2个疗程化疗后)抽取患者晨间安静、空腹状态下的外周静脉血液样本5 mL,以3 500 r/min离心15 min获取血清,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即CD4+、CD8+,计算CD4+/CD8+。(4)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如皮损、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口腔炎症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大剂量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为84.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造血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化疗前造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大剂量组化疗后WBC低于对照组,RBC、Hb及PLT水平均高于小剂量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大剂量组化疗后CD4+、CD4+/CD8+均高于小剂量组,CD8+低于小剂量组(P<0.05)。

见表3。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大剂量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00%,高于小剂量组的16.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能够影响血液及骨髓的恶性肿瘤,特点是B系、T系淋巴细胞异常增殖及浸润,骨髓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常见症状或体征包括贫血、体温异常升高、出血及感染等,或可伴发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特别严重者甚至可波及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恶心呕吐、头痛、嗜睡以及视物模糊,部分患者表现出癫痫及精神失常等临床表现[6~7]。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生存期不长,甚至部分患者在明确诊断后数天内发生死亡。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根治难度较大,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8]。药物治疗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重要方法,提升药物治疗的精准性,有助于强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效果[9~10]。

氨甲蝶呤与叶酸的结构比较相近,属于叶酸拮抗剂,能够抑制DNA合成,通过血脑、血眼、血睾屏障进入细胞。但若氨甲蝶呤过高,毒副作用也会随之提升,特别是骨髓抑制及免疫功能受损更加明显,因此需提升药物用量的精准性[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化疗后WBC均低于化疗前,RBC、Hb、PLT水平均高于化疗前,大剂量组化疗后WBC低于对照组,RBC、Hb及PLT水平均高于小剂量组(P<0.05);两组化疗后CD4+、CD4+/CD8+均高于化疗前,CD8+低于化疗前,大剂量组化疗后CD4+、CD4+/CD8+均高于小剂量组,CD8+低于小剂量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大剂量、小剂量氨甲蝶呤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差异不明显,大剂量氨甲蝶呤使用后造血功能提升明显,但并发症发生率更高。

综上所述,大剂量氨甲蝶呤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造血功能及免疫功能的提升效果较好,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参考文献

[1]梁欣荃,唐亦舒,朱平,等.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流感染流行病学及预后分析:一项长达九年多中心947例患者回顾性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2023,36(1):27-32.

[2]潘昌波,王芹,李纪岗,等.高密市180例初诊白血病流行病学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0,26(17):2536-2538.

[3]王晓萍,李启欣,林静.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2,19(12):1639-1643.

[4]张蕾,岳梅,玄立田,等.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23,28(1):4-8,20.

[5]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10):837-845.

[6]许蕾,戴婧,张倩,等.93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析[J].国际肿瘤学杂志,2020,47(9):535-541.

[7]王晶,杨明珍.152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22):104-107.

[8]张玉玲,梁艳,俞钟,等.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动态监测[J].赣南医学院学报,2020,40(1):40-44,61.

[9]王艳,李璠,曹江.甲氨蝶呤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期间不良反应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9,34(10):1611-1614.

[10]张军伟.成人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染色体和分子遗传学异常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22,39(1):60-66.

[11]张丽.大剂量甲氨喋呤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0,32(8):67-69.

[12]张培,索美芳,陈洋,等.氨甲喋呤对映体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不同抑制效应[J].临床检验杂志,2014,32(5):378-38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