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的效果对比

作者: 赵宏志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的效果对比0

摘要:目的 对比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4月~2023年4月收治的92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参比组和观察组各46例,参比组予以保守治疗,观察组予以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疼痛程度、伤椎功能、椎体恢复情况、骨质疏松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ODI评分低于参比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柱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改善程度优于参比组(P<0.05);观察组骨钙素、骨密度高于参比组,CTX-1水平低于参比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高于参比组(P<0.05)。结论 相比保守治疗,经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疗效更佳,更利于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促进椎体功能恢复,遏制骨质疏松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骨密度;骨钙素;CTX-1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组织微结构受损、骨密度下降、骨折风险升高为主要特点的骨科疾病[1]。随着老龄化加剧以及人们生活与饮食结构的改变,骨质疏松发病率越来越高,因骨质疏松导致骨折的患者也随之增多,如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可导致患者腰部剧痛,若未及时治疗可引发慢性疼痛,严重者可活动受限,甚至导致功能性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2~3]。本研究旨在对比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1年4月~2023年4月收治的92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参比组和观察组各46例。观察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61~70岁,平均年龄(64.55±3.21)岁;病程6~14个月,平均病程(7.23±1.21)个月。参比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62~69岁,平均年龄(7.34±1.32)岁;病程2~13个月,平均病程(64.74±3.30)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同意。

纳入标准:确诊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骨密度低于-2.5SD;骨折前能够自主活动;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既往有髋关节置换术史;存在手术禁忌证;陈旧性或病理性骨折;脊髓软骨退行性病变;胫骨颈基底骨折;严重脏器疾病;既往骨质疏松治疗史;严重感染、凝血功能异常;精神异常、认知障碍等无法配合治疗;中途退出,或依从性差;临床资料不全。

1.2 方法

参比组接受保守治疗:先行复位骨折端,经矫形支架固定骨折端,使患者呈绝对卧床休息状态

10 d,期间需垫高骨折部位,以便后伸脊柱,并可经中西医药物止痛。待患者疼痛减轻后,结合其具体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群锻炼:平卧下三点或四点、五点支撑法,每日可进行50次,密切关注患者伤椎恢复情况,一般15 d左右即可佩戴支具进行床下活动。

观察组接受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患者俯卧,悬空腹部,于透视下准确定位伤椎部位并对穿刺点进行标记,予以麻醉后,于穿刺部位作一0.5 cm左右切口,于C臂机透视下经伤椎椎弓根将穿刺针插至椎体前1/3部位,将针芯拔除后,行通道建立,于通道内插入球囊。于球囊内经加压注射器将造影剂注入后,使伤椎高度缓慢抬高,再将造影剂抽出;注入调匀的骨水泥,密切观察骨水泥弥散程度,待骨水泥彻底凝固后拔除穿刺针,加压包扎切口。两组均进行3个月的随访。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优,患者腰背疼痛、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骨折部位腰椎椎体功能基本恢复至正常,可基本自理生活;良,患者腰背疼痛、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骨折部位腰椎椎体功能相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可自理部分生活;差,患者腰背疼痛、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未有缓解或加重,仍无法自理生活。优良率=优率+良率。(2)比较两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分值0~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3)比较两组伤椎功能: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包括10项,总分45分,分值越高伤椎功能恢复越差。(4)比较两组椎体恢复:主要观察中柱椎体高度和后凸Cobb角。(5)比较两组骨质疏松改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骨钙素,采用QCT法检测骨密度,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I型胶原C端肽。(6)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QOL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进行评估,包括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生活状态4个维度,每个维度0~100分,评分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5.65%,明显高于参比组的78.2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疼痛程度和伤椎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前VAS疼痛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参比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椎体恢复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中柱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柱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角度改善程度优于参比组(P<0.05)。见表3。

2.4 两组骨质疏松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骨钙素、骨密度以及CTX-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骨钙素、骨密度高于参比组,CTX-1水平低于参比组(P<0.05)。见表4。

2.5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比组(P<0.05)。见表5。

3讨论

部分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因年龄大、自觉手术不易恢复等因素,多选择镇痛、康复锻炼、静卧修养、外固定等保守治疗方法。但由于严重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年龄大、骨脆度大,若仅行保守治疗无法使骨折部位愈合,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加剧病痛[4~5]。随着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更多患者选择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当前,临床可经开放手术或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前者可于直视下精准进行手术操作,确保解剖复位效果,但创伤大、风险高,尤其是老年患者本身可能伴有基础疾病,手术创伤易增大其术后风险,甚至可能影响骨折愈合[6~7]。经皮椎体成形术为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微创术式,创口小、疗效佳,更易于患者术后恢复,但其复位效果有限[8]。基于此,临床对该术式进行了持续探究,由此出现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于术中经扩张球囊撑开椎体,使椎体高度恢复至正常[9]。若患者韧带完整,撑开的椎体还可紧张韧带,更利于缩小骨折裂隙,从而避免骨水泥渗透及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安全性相对更高[10]。此外,该术式还可纠正骨折畸形,利于脊柱正常力线恢复,提高脊柱稳定性,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ODI评分低于参比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柱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改善程度优于参比组(P<0.05);观察组骨钙素、骨密度高于参比组,CTX-1水平低于参比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高于参比组(P<0.05)。说明经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相比保守治疗,经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疗效更佳,更利于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促进椎体功能恢复,遏制骨质疏松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芦怀旺,田霖,胡鹏,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新鲜与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2,28(19):2730-2735.

[2]宋卫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效果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21,29(20):22-23.

[3]刘枫,郭川.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行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临床效果及功能恢复情况对比[J].中外医疗,2020,39(2):46-48.

[4]马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12):65-67.

[5]汪培涛,曹家俊,魏学忠,等.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三种治疗方式的临床评价[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20,9(1):57-64.

[6]崔长杰.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9,27(4):24-25.

[7]全赫.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生活质量及疼痛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30):29-31.

[8]王平.保守疗法及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效果及VAS评分对比[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23):50-51.

[9]蒋海波.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0,32(13):40-42.

[10]唐全健,谢邦洪.保守疗法及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临床比较[J].世界复合医学,2020,6(9):49-5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