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 韩望春
摘要:目的 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手法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治疗,观察组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踝关节功能、踝关节活动度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关节功能恢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长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AOFA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踝关节外翻、内翻、背伸和跖屈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关节功能总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可改善踝关节骨折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缩短其住院时间。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关节功能
踝关节的构成包括胫腓骨下端关节面以及距骨滑车,当受到各种直接或间接暴力时,踝关节将会受到损伤,并引起踝关节骨折[1]。踝关节骨折是当前高发的一种关节内创伤,踝关节骨折程度受暴力方向、受伤时足部位置、暴力程度等因素影响[2]。踝关节骨折后,患者通常会表现出踝部明显疼痛、皮下瘀斑及红肿等症状,直接损伤血管神经,导致患者行走障碍,影响其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对踝关节骨折的治疗以石膏外固定和手术治疗为主,其中手法闭合复位石膏固定属于保守治疗措施,操作比较简便,能达到一定效果[3]。但是使用方法后,患者的恢复周期较长,且无法进行解剖复位,整体治疗效果达不到预期。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可对骨折端进行解剖复位,从而直接对骨折端进行内固定,更有助于术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4]。本研究旨在分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2~54岁,平均年龄(43.28±6.37)岁;踝关节骨折(Danis-Weber)分型:A型8例,B型14例,C型8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1~55岁,平均年龄(43.46±6.11)岁;Danis-Weber分型:A型8例,B型15例,C型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确诊为踝关节骨折;满足临床手术治疗条件;患者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原发恶性肿瘤;心肝肾器质性病变;凝血机制障碍;全身性感染;粉碎性、压缩性和陈旧性骨折;患有精神类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手法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治疗:引导患者保持平卧姿势,膝关节屈曲呈90°,小腿三头肌保持完全放松状态。根据患者踝关节骨折分型采取对应手法来复位骨折端,例如针对旋前外展型患者,可以足外翻跖屈位进行牵引,将患足向前牵引后,通过石膏托完成外固定。
观察组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引导患者采取仰卧姿势,给予硬膜外麻醉,结合骨折状态,在其踝关节外侧作一10~15 cm切口,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充分暴露外踝和腓骨远端,复位骨折端,置入钢板螺钉固定外踝骨折。同时,在内侧作一5 cm弧形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充分显露骨折端,对骨折进行复位,使用空心螺钉内固定后踝和内踝骨折。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长。(2)比较两组踝关节功能:采用踝-后足评分量表(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进行评估,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3个月,基于疼痛、地面步行、前后活动、足部对线、后足活动等维度进行评分,总分为0~100分,评分越高,患者踝关节功能越好。(3)比较两组踝关节活动度:分别在治疗前、后3个月测量两组踝关节外翻、内翻、背伸、跖屈活动度,数值越大,患者踝关节活动度越大。(4)比较两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恢复情况可分为优、良、可和差。AOFAS评分90~100分为优,75~
89分为良,50~74分为可,0~49分为差。总优良=
优+良。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关节功能恢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长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踝关节功能比较
治疗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AOFA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踝关节活动度比较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踝关节外翻、内翻、背伸和跖屈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关节功能总优良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踝关节骨折通常是由间接暴力因素所致,如交通事故、摔伤、运动损伤、高处坠落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5]。手法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是处理踝关节骨折的常用保守方法,但是对于一些病情比较复杂的踝关节骨折,无法长时间维持解剖复位,且患者会出现反复整复、复位,影响整体疗效[6]。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是临床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一项重要手术方法[7],主要是在C型臂X光机辅助下完成相关可视化操作,结合患者踝正位片、斜位片进行内固定治疗,可以更好地确保复位精确性,防止内固定物体出现掉落的现象,为踝关节功能恢复奠定良好基础[8~9]。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关节功能恢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长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AOFA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踝关节外翻、内翻、背伸和跖屈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关节功能总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于踝关节骨折患者的疗效明显,可显著改善关节活动度,促进骨折愈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可实现更加精准的解剖复位,并有效复位骨折处,更好地恢复软组织和附近组织韧带,准确缝合修复断裂的韧带等组织[10~11]。此外,大部分患者对该手术中使用的金属内固定物的排异反应较低,有助于促进踝骨骨折康复[12]。
综上所述,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可改善踝关节骨折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缩短其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石丹,张会久,周达岸.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疗效对比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9,48(2):186-188,216.
[2]王卫粮,范步新,刘新民,等.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0,19(13):1412-1417.
[3]张浩,庄新晨,盛世豪,等.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J].中华创伤杂志,2022,38(4):320-326.
[4]都晋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与保守治疗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119-120.
[5]魏代好,马腾,杨海波.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时机选择[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20,42(11):1169-1172.
[6]陈雪,张展榕,邓子翔,等.老年骨质疏松性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疗效[J].中华创伤杂志,2020,36(1):39-44.
[7]郎林,贾忠宝,王计辰.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内固定在后踝骨折中的疗效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6):798-800.
[8]张伟,李娟.中医活血益肾法对三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16):1773-1777.
[9]冯跨,王雪燕,李大成,等.无头双加压螺钉内固定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外伤性踝关节骨折对踝关节功能的改善作用[J].临床外科杂志,2023,31(2):185-189.
[10]李克锋,陈静刚,杨景帆,等.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修复断裂下胫腓前韧带的临床意义[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2,37(6):642-643.
[11]吕延民.经后外侧入路切开与闭合复位内固定于后踝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22,43(9):1037-1041.
[12]韩翔,李佳伟,张俊忠.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三踝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22,25(6):885-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