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康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严重呼吸衰竭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 孔琴会

肺康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严重呼吸衰竭临床效果分析0

摘要:目的 探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采用肺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8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各44例,甲组采用常规治疗,乙组采用常规治疗+肺康复干预,比较两组呼吸频率、心率、血气指标(pH值、PaO2和PaCO2)、APAHEⅡ的评分。比较两组再插管率、死亡率、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治疗前呼吸频率、心率和APA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治疗后呼吸频率、心率和APAHEⅡ评分优于甲组(P<0.05)。两组治疗前pH值、、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治疗后pH值、PaO2、PaCO2优于甲组(P<0.05)。乙组再插管率、死亡率低于甲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短于甲组(P<0.05)。结论 肺康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有利于较快改善患者肺功能,改善血气指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治疗;呼吸频率;重度呼吸衰竭;心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为常见的慢性病,其发病机制是肺功能下降,气道和肺实质损伤,引起持续性通气功能障碍。COPD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等,重度呼吸衰竭是 COPD的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肺康复是改善 COPD稳定期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手段[1]。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88例 COPD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肺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8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各44例。甲组男22例,女22例;平均年龄(68.95±5.69)岁;平均病程(26.96±8.49)年。乙组男22例,女22例;平均年龄(67.95±5.18)岁;平均病程(28.96±5.1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诊断标准;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疾病;中途退出研究或放弃治疗。

1.2 方法

1.2.1 常规治疗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经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经有创-无创序贯进行呼吸机辅助,同时配合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激素、抗生素等药物进行常规治疗,严格掌握肺部感染控制窗(PIC窗),在肺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痰量明显减少、肺部啰音减少、临床状况显示呼吸衰竭症状得到初步改善、氧气浓度<40%、PaCO2<50 mmHg时,改为无创通气持续进行呼吸支持。

1.2.2 肺康复治疗

(1)呼吸锻炼:在有创机械通气的情况下,实施每日唤醒策略,对意识恢复且有部分呼吸功能的患者,于上机后2~4 d指导其进行腹式呼吸,3~

5 min/次,练习次数为1~3次,每次间隔30 min,具体视患者身体状况而定。无创通气时,指导患者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根据其身体恢复程度进行调整,练习3~5次,5~15 min/次,每次间隔30 min。

(2)运动锻炼:在无创通气情况下,定时给患者翻身,在此之前先进行上肢伸展活动(超过肩膀),然后双脚提举(抬高30°)。根据患者运动耐力,康复师利用康复手法给予其帮助,2次/d,5~10 min/次,一般以最大心跳的70%~85%为目标心率,最大心率(HRmax)(次/min)=220-年龄(岁)。

(3)饮食指导:根据患者营养状况计算每日所需热量,指导其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饮食,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防止二氧化碳生成[2]。

(4)心理疏导:对清醒或刚刚苏醒的患者,要给予心理疏导,消除其对疾病的畏惧,强化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增强其治疗信心。引导患者进行运动,使其逐步学会调节自己的呼吸,并与患者共同制定后续的康复计划。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呼吸频率、心率、血气指标(pH值、PaO2和PaCO2)、APAHEⅡ的评分。比较两组再插管率、死亡率、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呼吸频率、心率和APAHEⅡ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呼吸频率、心率和APA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治疗后呼吸频率、心率和APAHEⅡ评分优于甲组(P<0.05)。见表1。

2.2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pH值、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治疗后pH值、PaO2、PaCO2优于甲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后相关指标比较

乙组再插管率、死亡率低于甲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短于甲组(P<0.05)。见表3。

3讨论

COPD患者病情易反复,肺功能会随着病情逐渐下降,患者容易对呼吸机产生依赖,从而造成长时间的机械通气,不利于患者预后。大量临床证据表明[3~5],对COPD患者进行肺康复治疗,可以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减少住院天数,提高生存率,降低医疗成本。

在COPD指南中,稳定期慢阻肺非药物治疗要求予患者肺康复治疗。对于重症、无法进行正常COPD肺康复训练的患者,只能进行部分呼吸肌力训练。因此,临床要结合患者身体状况进行个性化的运动和呼吸康复训练。美国胸科医生学会/美国心肺恢复学会(ACCP/AACVPR)发布的基于循证肺康复指导原则认为,一个好的肺康复流程需要3个要素:综合多学科的专家经验,形成一个综合、长久的、满足患者个人需要的方案,强调个性化。根据患者需求制定针对性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可最大限度地改善肺功能和运动耐力[6]。

COPD患者呼吸道阻力高,特别是在急性发作期,由于呼气受到限制,造成肺排空障碍,使得PEEPi升高,潮气量减小,进而加剧呼吸衰竭。缩唇呼吸可避免早期气道凹陷,促进肺内残液的排出:腹式呼吸扩张可促进有辅助呼吸肌肉的非协调性深吸气。缩唇-腹式呼吸是利用外源性PEEP“对抗”内源性PEEP,缩小大气道-小气道间的气压梯度差,减小空气对呼吸道的阻力,增大潮气量,改善肺泡气体分布,减轻呼吸做功,进而降低氧耗[7]。呼吸练习可加强患者呼吸肌肉功能,改善肺通气能力和呼吸困难。适当的四肢运动能使对应的肌肉组织发生变化,肌改善肉细胞的氧气传输能力和氧气代谢能力,在训练中身体会发生无氧代谢,从而降低血乳酸浓度,减轻运动中的呼吸困难[8~10]。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呼吸频率、心率和APA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治疗后呼吸频率、心率和APAHEⅡ评分优于甲组(P<0.05)。两组治疗前pH值、、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治疗后pH值、PaO2、PaCO2优于甲组(P<0.05)。乙组再插管率、死亡率低于甲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短于甲组(P<0.05)。

综上所述,肺康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有利于较快改善患者肺功能,改善血气指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南新山,王会茹.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康复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版),2021(15):5.

[2]赵献连,黎淑芬,黄文俪,等.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联合呼吸训练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内科,2022,17(6):661-663.

[3]张艳.时效性激励模式联合常规肺康复护理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J].吉林医学,2023,44(10):2978-2981.

[4]付延鑫,董延春,戴昂,等.不同切换时机的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2,30(2):86-94.

[5]李海妍.纳洛酮结合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2,17(1):93-97.

[6]陈刚,沈叶舟,魏烈,等.高流量湿化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碳酸氢根与再插管率及舒适度的影响[J].当代医学,2023,29(19):165-167.

[7]于雪,李正艳,于波,等.无创呼吸机联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21,12(4):5.

[8]刘学琼.老年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早期肺康复模式研究进展[J].老年医学与保健,2023,29(4):860-865.

[9]谢其华.肺康复训练法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J].当代医学,2022,28(18):164-167.

[10]马金鹏,柯向群,祝莉,等.个体化肺康复管理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海军医学杂志,2021,42(2):241-24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