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性护理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 石丛梅摘要:目的 观察激励性护理对糖尿病(DM)患者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3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93例D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激励性护理,均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遵医行为、血糖水平和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遵医行为评分及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激励性护理能改善DM患者遵医行为,稳定其血糖水平,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激励性护理;遵医行为;血糖水平;生活质量
糖尿病(DM)属于临床常见代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导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多系统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2]。DM需要长期治疗,仅依赖药物治疗远远不够,需长期、持续自我监测与生活方式调整,故治疗期间需开展高效的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多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缺乏对患者个体差异、心理社会因素考量,难以充分激发自我管理能力,导致遵医行为不佳,进而影响治疗效果。激励性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强调通过激励措施增强自我效能与参与度,从而提高患者遵医行为,进而改善治疗效果[3]。本研究旨在观察激励性护理对DM患者遵医行为、血糖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9月~2023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93例D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7例)。观察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31~71岁,平均年龄(63.85±13.92)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4.98±0.95)年;体重指数24.1~29.8 kg/m2,平均体重指数(26.71±2.36) kg/m2。
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31~71岁,平均年龄(64.28±13.73)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4.99±0.91)年;体重指数24.1~29.8 kg/m2,平均体重指数(26.58±
1.97) kg/m2。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符合DM诊断标准[4];病程≥6个月;能理解研究内容,自愿参与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认知功能正常,能独立完成量表填写。排除标准:存在糖尿病足等严重并发症;严重精神疾病,无法理解或遵循研究要求;有严重心、肝、肾等或其他系统性疾病;近3个月内参与过其他临床试验;怀孕或哺乳期女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
口头介绍DM发病原因、治疗原则、注重事项等内容;指导患者定期监测血糖水平;遵医嘱用药,并给予患者用药指导;指导患者根据血糖控制情况、个人健康状况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摄入,平衡饮食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比例。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激励性护理
(1)建立信任关系:1)注重个性化沟通。护理人员需通过倾听患者经历、感受、担忧,包括病情讨论、患者生活习惯、家庭状况、喜好等,从而更好地了解其背景与需求。2)信息交流透明化。护理人员应向患者明确传达疾病相关信息,包括治疗方案、预期效果、可能副作用,确保其能充分理解自身健康状况与治疗计划。鼓励患者提出疑问,并给予耐心、详细解答。3)共同设定目标。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共同制定治疗与护理目标,使其参与到自身健康管理决策过程中,增强对治疗计划认同感与参与度。
(2)个性化健康教育:1)评估患者教育需求。护理人员应通过详细交流与评估,了解患者对疾病及其管理现有知识水平、误区、具体信息需求。2)制定教育计划。基于评估结果,设计包含疾病知识、血糖监测技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药物使用、处理可能紧急情况等内容的教育计划,用口头讲解、视频演示、示范操作、提供书面材料等多种教育方法。3)实施教育活动,在患者感到最舒适、便捷的时间与地点进行教育活动,确保教育环境私密性与舒适性,鼓励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提高参与度。
(3)心理支持:1)建立开放沟通渠道。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表达自身担忧与感受,提供一个安全、非评判性环境,使其感受到自身情绪是被理解与接受的。2)识别与处理心理问题。通过定期评估患者情绪状态,及时识别焦虑、抑郁等可能的心理问题,并根据具体情况提供相应心理干预。
(4)目标设定与动机激发:1)共同制定目标。护理人员应与患者一起制定具体、可测量、可达成的目标,既可以是短期的,如每日进行血糖监测,也可以是长期的,如在6个月内减少5%体重。2)识别并激发内在动机。通过深入交流,了解患者改善健康状况内在动机,如希望更好地控制疾病以参与家庭活动或维持工作能力等,并通过积极倾听、肯定进步、提供正面反馈等方式,强化其内在动机,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疾病自我管理中。3)使用激励性访谈技巧。通过开放式提问、倾听、总结、鼓励自我效能,帮助患者认识到现状与期望之间的差距,增强其改变现状意愿与信心。4)监测进展并提供反馈。定期与患者一起评估目标达成进度,认可其努力与成就,即使是小进步也不例外。对于未能达到目标的情况,应采取非评判性态度,一起分析原因,调整目标或采取策略,更好地适应患者实际情况。两组均干预6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遵医行为:采用糖尿病遵医行为评定量表(DCBRS)评估,包含自我监测、坚持用药、合理膳食、规律运动4个方面,每个方面0~25分,分值高说明遵医行为差。(2)比较两组血糖水平:采用血糖仪(北京怡成公司;5D-8B1型)联合血糖试纸(湖南福达康公司;eB-S03;25片/桶)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BG)水平,采用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无锡博慧斯公司;A1C-EXPM14型)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3)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估,包括总体健康、生理职能、情感职能和机体活力4个方面,每个方面0~100分,分值高说明生活质量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遵医行为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遵医行为各方面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血糖水平比较
两组干预前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干预后FPG、2 h PBG、HbAlc均低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DM可由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增加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若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诱发肾病变、神经病变等多系统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5]。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有利于促进DM患者健康素养养成,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激励性护理通过个性化健康教育、心理支持,能有效激发患者内在动力与积极性,增强患者参与疾病管理意愿,从而提高遵医行为,帮助树立自我管理疾病信心与能力,从而保障血糖控制效果,延缓疾病进展。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遵医行为评分、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激励性护理能显著改善DM患者遵医行为,维持血糖水平稳定。护理人员通过倾听患者主诉,可提供针对性的教育与指导,使患者能理解规律治疗的重要性,同时利于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生活习惯、偏好调整治疗策略,保障治疗顺利进行。激励性护理通过持续心理支持与鼓励,能有效缓解患者心理压力与焦虑情绪,并帮助其正视自身情感,通过建立积极心态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减少因压力导致的血糖波动,从而稳定血糖水平。激励性护理鼓励患者与家人、朋友、其他DM患者交流经验,帮助患者建立一种支持、理解的社会环境,从而提供情感慰藉,遇到管理困难时可从他人那里获得实际帮助与建议,进一步增强遵医行为与疾病管理能力。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激励性护理能进一步提高DM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激励性护理能改善DM患者遵医行为,稳定血糖水平,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浦雪荣,张影,范慧.医联体模式下的延续护理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血糖控制的影响[J].临床与病理杂志,2022,42(12):3070-3077.
[2]戴乐萍,陶彤,陈磊.时效性激励护理模式对AE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及肺康复训练依从性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2(11):1586-1589.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4]叶小俊,陈之华,马向华,等.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护理方案对糖尿病患者临床实践的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26):159-162.
[5]薛卫朵,高瑜.以家庭签约医生为主导的健康教育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及自我管理行为能力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23,40(1):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