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运动康复在下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 蔺海杰摘要:目的 观察早期运动康复在下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79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9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行早期运动康复,比较两组康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下肢功能、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下床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下肢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对照组,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干预后,观察组FMA、HSS和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心理状态、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活力和总体健康状况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运动康复可有效改善下肢骨折患者临床康复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下肢功能,且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较高。
关键词:下肢骨折;早期运动康复;下肢功能;生活质量
下肢骨折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会造成患者肢体关节功能损伤,严重影响其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1]。引发下肢骨折的因素较多,包括交通事故、跌倒摔倒、运动损伤等。目前,临床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下肢骨折,可获得较佳的治疗效果。然而,由于手术治疗多为创伤性,患者术后易发生多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且由于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存在差异性,多数患者骨折恢复情况并不理想[2]。因此,在临床中对骨折患者实行急性救治,保证生命体征平稳后,还需采取康复治疗,进一步促进其恢复[3]。本研究旨在观察早期运动康复在下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79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9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女21例,男18例;年龄35~55岁,平均年龄(41.63±3.17)岁。观察组女21例,男19例;年龄35~56岁,平均年龄(40.17±3.1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
由康复科医师根据患者术后情况对其实施常规物理康复治疗,主要采用按摩、红外线照射或超声波治疗。康复治疗过程中需要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1.2.2 观察组实行早期运动康复
(1)术后1 d,对患者进行下肢肌肉收缩训练,15 min/次,2次/d。同时对患者进行背部伸展、足趾跖屈等训练,5 min/次,3次/d,以患者达到最大活动范围为宜。对患者的足趾关节进行被动按摩训练,主要以旋转、按捏的方式进行,15 min/次,2次/d。(2)术后7 d左右,对患者进行下肢抗阻训练,以髋关节、膝关节的屈伸为主,逐渐提高训练强度,酸痛感维持30 s后休息1 min,反复训练。并进行肢体的外展外旋训练、后伸训练,15 min/次,2次/d。(3)术后3周左右,引导患者借力进行下床活动,并逐步过渡至自主行走,以室内活动为主。室内活动需在医护人员及家属的陪同下进行,避免患者单独行动,并注意地面异物。(4)术后5周,逐步实行负重训练,在确保患者肢体活动能力后,扩大活动范围至室外,逐步增加运动量。后续可尝试爬楼梯、慢跑等训练。
训练方式、时间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机体情况而定。针对状态较差的患者可适当减轻训练难度,遵循循序渐进的治疗原则,并在治疗过程积极引导;针对恢复情况较佳的患者,在机体适应的情况下,可增加训练量或训练时间,但应避免过度性训练,并在训练过程中引导患者放平心态。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康复情况:评估指标包括住院时间、骨密度、下肢关节活动度、骨折愈合时间和下床行走时间。(2)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3)比较两组下肢功能: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膝关节功能评分(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和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Hip Scoring System,Harris),分数越高,患者下肢功能越优。(4)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包括生理机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活力和总体健康状况8个方面,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5)比较两组满意度:采用院内满意度问卷进行评估,>90~100分为非常满意;70分~90分为满意;0~<7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非常满意+一般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康复情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下床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下肢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对照组,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9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下肢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FMA、HSS和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心理状态、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活力和总体健康状况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两组满意度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总满意率为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3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下肢骨折恢复周期往往较长,且手术治疗方法为有创性,临床风险较高,对患者机体康复造成较大的影响[4]。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应对骨折患者实施康复治疗,进一步促进患者机体恢复。常规康复方法以促进骨折部位愈合、减少活动以及静养为主,但长期卧床休息可引发多种临床并发症,以静脉血栓、褥疮等最为常见[5]。相关研究表示[6],长期卧床可导致机体骨头内矿物质的流失,引发骨质疏松、肌腱损伤等多种并发症,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心理压力,不利于机体的恢复,且影响治疗
效果。
早期运动康复是在评估患者的机体状态的基础上,指导患者尽早进行运动,促进局部新城代谢,从而促进骨折部位的恢复,可预防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患者康复[7]。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下床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下肢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对照组,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FMA、HSS和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心理状态、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活力和总体健康状况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早期运动康复的应用效果较好。早期运动康复通过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开展运动,可促进患者机体血液循环,有利于预防肌肉萎缩,有效提高下肢功能,改善临床相关指标。同时,通过早期运动康复还能尽早发现患者患肢恢复与不良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获得较佳的临床效果[8~9]。
综上所述,早期运动康复可有效改善下肢骨折患者临床康复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下肢功能,且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较高。
参考文献
[1]曹会超,李鹏.早期运动康复锻炼联合物理治疗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康复效果影响[J].贵州医药,2023,47(3):357-358.
[2]张明,郗春梅,马乐.模块式康复训练结合治疗性沟通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康复情况、疼痛程度及康复积极性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30):176-178.
[3]余新颜,阮仁芝,徐进,等.早期运动康复护理管理模式在老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1,36(8):1079-1081.
[4]刘广英.早期康复训练结合饮食指导应用于糖尿病伴下肢骨折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21,24(15):133-136.
[5]叶汉森,洪杏高,陈可锋,等.早期运动康复对下肢粉碎性骨折患者的预后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 (10):62-65.
[6]罗雅丽,陈劲松,陈莎莎,等.骨创伤治疗仪并早期康复训练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疗效研究[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4):134,137.
[7]戈武杨,冯文,郑宏伟,等.早期康复训练对糖尿病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20,23(5):664-667.
[8]周静.早期康复训练在下肢骨折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11):230-231.
[9]姜楠,钟建国,邵彭霞,等.早期运动康复治疗对下肢骨折患者康复状况的影响分析[J].名医,2019(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