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与头孢曲松钠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效果观察

作者: 李金良

穴位贴敷与头孢曲松钠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效果观察0

摘要:目的 探讨穴位贴敷与头孢曲松钠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4月~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86例行LC患者分为观察组42例和参照组44例。参照组术后给予头孢曲松钠,观察组在参照组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手术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血清血管活性肠肽及胃动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3 d的胃动素水平高于参照组,血管活性肠肽水平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14%)与参照组(23.8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贴敷与头孢曲松钠可促进LC治疗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促进其康复,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关键词:头孢曲松钠;穴位贴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胃肠道;血管活性肠肽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一种微创技术,具有创伤切口较小、疼痛轻、恢复较快等优点,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该术式已被广泛用于治疗肝胆疾病[1~2]。中医认为,胆囊疾病的病因在于肝滞气虚,木旺乘土,腹胀、食欲缺乏,受术中麻醉、二氧化碳气腹、术前准备工作、胃肠道受到牵拉等因素影响,患者可能会于术后出现气血阻滞、伤阴耗气、脉络损伤,进而引发腹部不适、腹腔胀气、胃肠功能受损等症状[3~4]。因此,采取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头孢曲松钠是临床常用的抗生素,穴位贴敷能够有效发挥中药对穴位的刺激作用,进而利用生物波效应维持气血、经络运行,调气补脾,促进胃肠功能恢复[5~6]。本研究旨在探讨穴位贴敷与头孢曲松钠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4月~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86例行LC患者分为观察组42例和参照组4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上报至我院伦理委员会并批准通过。

纳入标准:入院后均行LC,治疗标准参照《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2021版)》[7];患者或家属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大于18岁;相关资料齐全。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等器官性疾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合并感染性疾病;合并精神疾病;近1个月内参与过其余相关研究;对本研究用药过敏。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氧气吸入、营养支持、抗感染、生命体征监测等,禁食、禁水8 h,之后可食用米汤及其他流质食物。参照组于术前0.5~1 h给予抗生素治疗,头孢曲松钠0.5 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入。观察组在参照组基础上,于术后6 h进行穴位贴敷治疗,贴敷药物组方:延胡索、生大黄、吴茱萸各30 g,枳壳、厚朴各20 g,香附、当归、川芎、赤芍、陈皮各15 g。将所有中药烘干研磨成粉,加入适量蜂蜜、生姜汁制成膏状。取中脘穴、足三里、天枢等穴进行敷贴,用无菌敷贴固定,贴敷5 h,1次/d,直至患者能够自主排便排气。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包括术后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2)于术前、术后1 d及3 d分别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4 mL,离心获取血清,采用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检测血管活性肠肽和胃动素水平。(3)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呕吐、恶心、头晕、感染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血清血管活性肠肽和胃动素水平比较

两组术前血清血管活性肠肽及胃动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3 d的胃动素水平高于参照组,血管活性肠肽水平低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低于参照组的23.8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LC为治疗症状性胆石症的有效方法,已被推广应用,但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情况仍较为普遍[8~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均短于参照组(P<0.05)。提示穴位敷贴可有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头孢曲松钠具有耐酸耐酶、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等优势,但使用不当可能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加重肝肾毒性,影响造血系统正常运行,其中以胃肠道反应较为常见。既往研究表明,中药穴位贴敷是基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思想,将中药与经络腧穴联合应用的一种中医外治法,可调节脏腑、平衡阴阳,进而达到治疗目的[10]。本研究观察组选取中药理气贴作为治疗方剂,其中生大黄味苦、性寒,可清热解毒、攻积祛瘀、导滞通便;吴茱萸可下气止痛、温中除湿、逐邪降逆、止呕去痰;枳壳可破气消积、胁胀降气、健脾消痰;赤芍、附子可助阳散寒、止痛救逆,清热凉血;川芎、延胡索可活血化瘀、通气畅血;当归可活血补气,陈皮健脾益胃,二者可促进其余药材活化辛散[11~12]。

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等胃肠激素变化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患者胃肠功能,肝胆疾病患者治疗前均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本研究表明,观察组术后1、3 d的胃动素水平高于参照组,血管活性肠肽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提示穴位贴敷联合头孢曲松钠可有效改善胃肠激素水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穴位贴敷足阳明胃经穴位,不仅能够发挥足三里穴对胃肠道的调理作用,还可充分发挥诸多中药的药理作用,相较于西药而言毒副作用较小、安全性较高。其中,穴位贴敷足三里穴可行滞消胀、调理脾胃、通经活络、宽中理气,主治胃肠病症;穴位贴敷天枢可调和中焦,升降气机、主治腹痛、腹胀、便秘等胃肠病症[13];中脘为胃之募穴,穴位贴敷中脘穴可补气降逆、健脾和胃,主治呃逆、呕吐、反胃等症[14~15]。

综上所述,穴位贴敷与头孢曲松钠可促进LC治疗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促进其康复,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本研究可能存在样本选取方面的局限性,未来可以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探讨穴位贴敷的临床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云宁,汤建华,姜爱雯,等.万古霉素结合头孢曲松钠治疗肝癌手术并发复杂性腹腔感染的效果[J].热带医学杂志,2023,23(9):1266-1269,1298.

[2]袁大为,唐焕峰,王华,等.穴位贴敷联合中药灌肠促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研究[J].天津中医药,2023,40(7):877-881.

[3]何慧珍,刘玉玲,李晓倩.理气和胃剂敷脐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对小儿红霉素输液后胃肠道反应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1(4):528-531.

[4]李冰,赵占强,柳舒扬,等.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应激反应及胃肠功能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23,39(4):379-383.

[5]武军.术前抗生素应用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伤口感染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18):2677-2679.

[6]刘金苗,王玉玲.穴位贴敷联合中药热奄包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22,28(5):679-682.

[7]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2021版)[J].中华外科杂志,2022,60(1):4-9.

[8]王华,袁大为,唐焕峰,等.足三里注射联合腹部穴位贴敷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研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3,28(4):472-475.

[9]陈远,尹婧博,顾宁,等.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特点及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医学,2023,51(2):190-195.

[10]韩铎,何宏,王宏伟,等.肝移植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3,39(6):1366-1373.

[11]朱中飞,胡昊,何天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道症状改善及影响因素分析[J].海军军医大学学报,2022,43(12):1471-1474.

[12]蒋云颖,谢伟峰.中药穴位贴敷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1,28(3):490-491.

[13]张培华.穴位贴敷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2,29(2):318-319.

[14]田之豪,颜喆,王吉祥,等.老年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对比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4(3):406-410.

[15]曹汉彬,王长庆,秦占坤,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对患者胃肠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23):3290-329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