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风险评估结合个体化肠内营养护理应用于重症患者的效果观察

作者: 栾秀香

营养风险评估结合个体化肠内营养护理应用于重症患者的效果观察0

摘要:目的 探讨营养风险评估结合个体化肠内营养护理应用于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于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的80例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肠内营养护理,观察组实施营养风险评估结合个体化肠内营养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免疫功能指标及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营养风险评估结合个体化肠内营养护理可有效改善重症患者免疫功能及营养指标,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重症患者;营养风险评估;个体化;肠内营养护理

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患者多处在急性阶段或生命危急状态,一般需要进行持续性监测和综合性治疗,治疗过程也比较复杂,很多患者经常面临多种营养风险,比如营养不良在ICU患者中非常常见,这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1]。营养不良会增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风险,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2]。早期营养风险识别能够为患者实施个性化的肠内营养支持,改善患者临床结局。营养风险评估是通过更加系统化的评估方法帮助患者识别营养状况和潜在的营养风险,指导医护人员制定合理的营养干预计划,预防和纠正患者营养不良状态[3]。个体化肠内营养护理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的针对性营养支持方案,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营养制剂、调整营养供给量等,通过个体化营养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营养需求。本研究旨在探讨营养风险评估结合个体化肠内营养护理应用于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于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的80例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不能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肠内营养护理

在开始肠内营养前,需全面评估患者的体质、营养状况、胃肠道功能、肝肾功能等,以确定其是否适合进行肠内营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遵医嘱给予肠内营养,明确营养液的类型、剂量、输注速度等。妥善固定喂养管,避免其扭曲、打折或受压。同时,定期检查管道位置和通畅性,确保营养液能够顺利输注。

1.2.2 观察组采用营养风险评估结合个体化肠内营养护理

(1)成立营养护理小组。成立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营养护理小组。小组成员主要包括7名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另外还有营养师、护士、药剂师等,主要责任是对ICU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为其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小组成员需要定期召开会议,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对护理方案进行调整[4]。

(2)营养风险评估。营养护理小组应对每位ICU患者进行系统的营养风险评估。常用评估工具有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主观整体评估(SGA)等。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体重变化、体重指数(BMI)、饮食摄入情况、疾病严重程度及合并症等。主要通过采取患者的病史和进行体检,来获得患者的一些基本信息和当前的营养状况,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等,全面评估患者营养状况[5]。

(3)肠内营养实施。根据患者营养需求遵医嘱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制剂,主要包括标准型、特殊疾病型和一些肠内营养制剂。根据患者营养需求和耐受程度逐步增加营养输入量,不可大量输入,需逐步递增,从低剂量开始,每4~6 h调整一次输入量,逐步达到目标量。监测患者体重、营养指标,确保其能够获得充分的营养状态。

(4)并发症护理。在肠内营养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呛咳、呼吸急促等症状,以防止误吸的发生。一旦发现误吸,应立即停止输注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为了预防肠胃的不适,需要控制营养液输入滴速进行控制,选择一些低渗或部分肠内营养制剂。为了预防腹泻、腹胀等并发症,可以适当将营养制剂成分进行调整,选择一些低脂肪、高纤维的制剂,密切监测患者电解质水平,必要时需要补充电解质[6]。定期对胃残余量进行检查,调整患者体位,减少胃内容物反流风险。

(5)心理护理。根据患者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主要包括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有效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7]。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鼓励家属参与整个心理护理过程,给予其情感支持和关怀。

(6)疼痛护理。评估患者疼痛情况,给予非药物止痛,如按摩、热敷等,提高患者舒适度,必要时可遵医嘱药物止痛。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免疫指标:主要观察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2)比较两组营养学指标:主要观察血红蛋白和白蛋白。(3)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SF-36量表进行聘雇,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等维度,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4)比较两组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免疫指标比较

两组护理前IgA、IgM、Ig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IgA、IgM、IgG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两组营养学指标比较

两组护理前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两组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ICU中的常见疾病主要包括重症感染、严重创伤、急性心衰等,患者病情都较为复杂且变化多样,还可能伴随多种器官功能不全,治疗难度大。很多患者处于一个较高的应激状态,还可能伴随着炎症反应,在应激状态下,机体能量和蛋白质需求量增加,若机体所需要能量摄入不足,会导致营养不良。临床需及时纠正患者营养不良状态,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疾病转归。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免疫功能指标及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说明营养风险评估结合个体化肠内营养护理应用效果显著。全面营养评估可指导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为患者提供所需的营养液,根据其耐受程度控制营养液滴注速度,保障营养供给效果,增强其免疫力,为其提供更科学的营养支持。另外,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观察其情绪状态,对存在不良情绪状态的患者给予心理安抚,进行一些放松训练,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此外,根据常见的并发症进行预防和管理,调整营养剂,选择一些低脂肪的营养剂,必要时予以补充电解质,密切观察胃残余量,降低胃内容物反流风险。

综上所述,营养风险评估结合个体化肠内营养护理可有效改善重症患者免疫功能及营养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清婷,张楠,朱华栋.预后营养指数对心肺复苏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28天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分析[J].华西医学,2023,38(11):1679-1686.

[2]刘婷婷,唐玲,孙燕,等.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风险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32):131-134+143.

[3]林芳,张燊,邓凤.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方案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喂养不耐受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2):91-93.

[4]谢文亮,王淑芳,李旭光,等.ICU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J].中华护理杂志,2022,57(19):2324-2332.

[5]桑品品.改良流程化护理在心脏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肠道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医药杂志,2021,38(5):465-467.

[6]邵小平,唐雯琦,胡三莲.集束化方案对降低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相关误吸的效果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21,38(5):5-8.

[7]余赞梅.营养风险评估结合个体化肠内营养护理对ICU患者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0,27(11):104-10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