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
作者: 贾之祥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老年冠心病(CHD)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1月~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CHD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经桡动脉入路治疗,对照组经股动脉入路治疗,比较两组心功能[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射血分数(LVEF)]、穿刺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前LVEDD、LVES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LVEDD、LVESD均较术前降低,LVEF水平较术前升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穿刺并发症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CI经桡动脉、股动脉入路均可促进老年CHD患者心功能改善,与股动脉入路相比,经桡动脉入路穿刺时间较长,但患者术后恢复更快,穿刺并发症和术后并发症更少。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股动脉;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冠心病(CHD)是多发性心血管疾病,随着病情发展,可引发心绞痛、呼吸困难,延误治疗可致心力衰竭,危及患者生命。虽然抗血栓、硝酸酯类等常规药物治疗可促进CHD患者病情缓解,但疗效一般[1~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通过心导管技术再通冠状动脉管狭窄或梗阻部位,具有创伤小、疗效佳等特点,对冠状动脉具有重建作用,有效改善心肌灌注以及心肌供血,降低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3~4]。临床PCI术股动脉、桡动脉入路的临床效果与疾病预后不一。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观察不同入路PCI治疗老年CHD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随机数表法,将2022年1月~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CHD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纳入标准:经临床确诊为CHD[5];年龄60~75岁;心功能分级Ⅱ~Ⅳ级;具备PCI术指征;心脏解剖结构完整;患者和家属知悉治疗方案,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免疫系统或循环系统疾病;合并严重感染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合并恶性肿瘤或全身感染;既往有心脏手术史或其他心脏疾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PCI术治疗,术前予以300 mg阿司匹林、300 mg氯毗格雷口服。对照组经股动脉入路行PCI术:协助患者取平卧位,给予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使用18G穿刺针,穿刺位置即扪及右侧股动脉搏动最强处,穿刺方法为Seldinger穿刺,准确置入6F动脉鞘,经鞘输注100 U/kg肝素予,采用6F Jndkins造影导管技术精准定位梗阻血管,基于患者血管病变选择导管、导丝和球囊支架,进行常规PCI术治疗。术后给予纱布、弹力胶布压迫止血,术肢制动6 h。
观察组经桡动脉入路行PCI术:协助患者取平卧位,给予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使用桡动脉穿刺针,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经右侧桡动脉进行穿刺,于患者右前臂桡骨茎突近心端约1 cm处准确置入6F动脉鞘予,经鞘输注100 mg利多卡因、100 U/kg
肝素,冠脉造影时利用5F造影导管精准定位梗阻血管,基于血管病变合理选择导管、导丝和球囊支架,行常规PCI术治疗。术后给予桡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两组术后均予常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术前以及术后3个月,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收缩末期内径(LVESD),并计算射血分数(LVEF)。(2)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穿刺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3)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术后3个月LVEDD、LVESD均较术前降低,LVEF水平较术前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穿刺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3。
2.4 两组穿刺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1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低于对照组的16.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CHD常见症状为心绞痛、呼吸困难等,随着年龄增长,CHD发病率与病死率呈上升趋势,如果病情加重,可导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心源性猝死,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6~7]。PCI术治疗是将器械准确置入动脉腔道内,扩张狭窄部位,并放置支架,将狭窄部位成功撑开,从而改善冠脉血流量和心肌缺血。PCI术治疗切口小、出血少,术中可精密控制支架位置,安全性高,更适宜老年群体[8]。PCI术对老年CHD患者心肌周围血供具有改善作用,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及时挽救濒死心肌,并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老年患者机体生理功能衰退,自身免疫力较低,且基础疾病与并发症较多,血管迂曲、狭窄,要求手术医师技能精湛。医师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术入路,保证手术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3个月LVEDD、LVESD均较术前降低,LVEF水平较术前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穿刺并发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PCI术桡动脉、股动脉入路均可有效改善CHD患者心功能,桡动脉入路穿刺时间更长,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穿刺并发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少。股动脉血管较粗,畸形少,操作简单,但因其解剖结构较深,股动脉周围与重要血管、神经相临近,常规肝素处理后或PCI术经股动脉入路穿刺不当,极易出现静脉瘘,术后卧床制动时间较长[9]。桡动脉血管较细,加之走行不在关节周围,解剖位置较浅,方便快速控制出血。桡动脉周围无重要神经末梢伴行,穿刺周围可避开重要血管、神经,避免出现神经损伤、动静脉瘘等并发症。桡动脉入路术后对患者体位和术后制动均无要求,患者术后可早期下床活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加快术后康复进程[10]。
综上所述,PCI经桡动脉、股动脉入路均可促进老年CHD患者心功能改善,与股动脉入路相比,经桡动脉入路穿刺时间较长,但患者术后恢复更快,穿刺并发症和术后并发症更少。
参考文献
[1]陈红梅,陈友琼,兰建军,等.经桡动脉入路PCI联合双联抗血小板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冠状动脉再狭窄的改善作用[J].疑难病杂志,2021,20(1):17-21.
[2]史晓婧,吉育红.桡动脉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52例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老年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9,28(6):603-604.
[3]张艳红,张青,王娜,等.经桡动脉与股动脉路径PCI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23):4198-4200.
[4]郭彤,李辉,李海涛,等.不同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慢性左心衰竭效果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21,27(5):115-117.
[5]韩雅玲.《201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冠心病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疗程指南更新》解读[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6,24(11):603-606.
[6]陆一梅,孙燕,罗斌斌,等.两种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效果比较[J].现代实用医学,2021,33(5):668-670.
[7]程林.老年冠心病并CHF行桡动脉入路行PCI的疗效[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17):168-169.
[8]贾凌云,李中华,张宇晨,等.股动脉入路和桡动脉入路PCI术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医刊,2022,49(3):47-50.
[9]谢鹏飞,张铁须,乔堃,等.桡动脉入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和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22,49(16):56-59.
[10]陈铎,李颖.桡动脉途径行PCI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3,46(3):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