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病之思辨

作者: 欧力铭

摘要:《伤寒论》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为中医学理论打下扎实的根基,其首次提出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为后世辨证论治开创了一个先河,既是辨证的纲领,也是论治的规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思维方式。学好六经辨证和六经传变,利于学习者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从而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病;六经;六经传变规律;外感病

六经病为外感病的不同阶段,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综合临床表现,因为脏腑经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而某一经的病变往往牵涉其他一经,由此就出现了六经间的相互传变,此为传经[1]。传经过程可以是邪胜病进,也可以是邪衰病退。

1《伤寒论》“六经”内涵

《伤寒论》所指的六经范围要比《内经》中的广,它既论述了实热证,也提及了虚寒证。《伤寒论》中的六经则是指“六经病”,它不仅指经络上的六经,还是对外感疾病传变规律的高度总结,运用了阴阳、脏腑等理论,简而精地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体现出外感热病的病势进退以及病位深浅[2]。

2六经病的基本内容

太阳病属阳证,是外感病的初起阶段。是由于人体体表营卫之气被外感邪气所伤而表现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伤寒论》第1条)的证候,太阳经病主要分为营卫不和,卫外不固,营阴外泄的太阳中风证和风寒外束,卫阳郁遏,营阴凝滞的太阳伤寒证,分别有恶风发热、头痛、自汗、鼻鸣干呕、脉浮缓和恶寒发热、身疼腰痛、无汗、脉浮紧等主要脉症。此外,太阳病还有兼证和因失治误治而导致的变证。

阳明病属阳证,为外感疾病的极期,是正邪斗争激烈、邪热壅盛的阶段。病位涉及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腑、手阳明大肠腑和手太阳小肠腑,表现为“胃家实”(《伤寒论》第180条)大实大热的证候,主要有“胃中干”——胃热伤津所致“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的阳明热证,以及由燥湿内结、腑气不通而出现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大便难、腹痛拒按、脉沉实为主的阳明腑实证,兼见面红目赤、小便短赤、恶热汗出喜冷饮、烦躁、失眠、舌红苔黄等证候。此外,另有胃热约束脾的转输功能而大便秘结的脾约证以及发黄证、血热证等变证。

少阳病属阳证,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阶段。由于邪入少阳,胆火内郁,经腑同病,枢机不利,出现“口苦、咽干、目眩”(《伤寒论》第263条)的证候,主要脉症还包括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脉弦等,体现出少阳病易气郁化火、水火杂错、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如果少阳的阳气抗邪能力不好,邪气就有机会内传三阴。

太阴病属阴证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病位仅仅涉及脾阳虚,病机以脾阳不足,寒湿阻滞,湿寒下注为主,故有“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伤寒论》第273条)的提纲证。此外,尚有脉浮、四肢烦疼的太阴兼表证、腹满时痛或大实痛的太阴腹痛证和太阴寒湿发黄证。

少阴病属阴证的危重期,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病位涉及心肾,涉及足少阴肾经。当寒邪进入少阴,导致心肾阴阳俱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脉微细,但欲寐”的证候[3]。少阴病有寒化证和热化证之分,少阴寒化证见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沉微等证候,水热互结而致阴伤的少阴热化证则以心烦不得卧、咽干咽痛、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要脉症。此外,少阴病还包括太少两感证以及热化津伤、邪热归属阳明的急下三证。

厥阴病是阴证的最后阶段,也是最为复杂的情况,主要涉及肝和心包,其提纲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伤寒论》第326条)反映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特点。但“厥者尽也,极也”,如果这个病不是由心肾真阳衰微的少阴病循经传入厥阴,而是由外来的阴寒邪气直接侵袭厥阴经,郁遏厥阴相火的情况,若厥阴相火被郁遏至极时,相火爆发则阳气来复,那么厥阴病就可以有阳气恢复的这种机转,称为厥热胜复。如果阳气恢复之后,阳复阴退,则病情向愈;如果阳气恢复太过,则又可转化成热证、阳证。因此,它既是阴证的末期,也有阴尽阳生的变化[3]。此外,若“阴阳气不相顺接”,表现为四肢厥冷者,称为厥逆证。若邪犯厥阴,肝失疏泄,进而影响脾胃升降失调,还可见呕吐、哕、下利等证。

3六经传变规律

现行中医基础理论以及伤寒论选读等教材中的六经顺传顺序(病理状态下)均是遵照仲景的行文笔法,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循经传变,又有越经传、表里传、经传、合病、并病、直中、两感、转属等病传方式。

3.1 循经传

3.1.1 太阳→阳明

“太者,大也,巨也”,《内经》里也称太阳为巨阳,所以太阳阳气的量是三阳。“明,著也”,是显著的意思。张志聪曾言:“阳明合于两阳之间”,所以阳明的阳气是两份,虽然它的阳气不如太阳的量大,但也是充沛的。当人体体表阳气不足以祛邪外出时,风寒邪气可能会入里化热内传阳明。

《伤寒论》第26条记载:“服桂枝汤,大汗出

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为太阳中风证误汗后(未按照桂枝汤方后调护的将息法)胃中津液耗伤,阳明里热内盛,迫津外泄,气血壅盛于外,故“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方用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兼以益气生津。

3.1.2 阳明→少阳

“少者,小也”。即少阳阳气的量最少,为一阳,“不亢不烈,如日初出,蒸蒸日上”,是初生之阳,又被称为稚阳、小阳、弱阳。

《伤寒论》第229条记载:“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阳明病,发潮热”是阳明病腑实证的重要特征之一,本应当大便硬,小便数。如今“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系邪滞少阳。一般认为此为少阳阳明并病,因里实未成而以少阳病为主,故从少阳论治,用小柴胡汤来治疗。此处可以看作是外邪入里,从阳明渐入少阳[4]。

3.1.3 少阳→太阴

《伤寒论》第269条记载:“伤寒六七日,无大

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伤寒六七日”“阳去”说明邪不在太阳,“无大热”说明不是阳明热证,则认为邪在少阳。少阳为小阳、弱阳、稚阳,阳气总量最小,如果少阳枢机不利,难以祛邪外出,邪气就有可能进一步内传,从阳入阴,从少阳传入太阴、少阴,阴盛阳衰,虚阳外越,证见“躁烦”。

3.1.4 太阴→少阴

《伤寒论》第273条记载:“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病,脾阳受损,寒湿停滞,故“腹满而吐,食不下”,日久则会伤及下焦肾阳,故“自利益甚”,由单纯的脾阳虚发展到脾肾阳虚最后形成了少阴病,即太阴→少阴。

此外,“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伤寒论》第277条)中的“宜服四逆辈”也隐含着太阴病虚寒下利,病传少阴的迹象。

3.1.5 少阴→厥阴

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病的最后阶段,若太阴、少阴病不愈,使邪气进一步内传,则会进入寒热错杂的厥阴病范畴。

《伤寒论》第370条记载:“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清谷”是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下利的少阴病,少阴病不应见“里寒外热”,此处为阴盛格阳,真阳衰竭的厥阴病,“汗出”是阳不摄阴的表现,“厥”代表了虚阳外越,亡阳欲脱。证势危急,故方用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3.2 越经传

3.2.1 太阳→少阳

《伤寒论》第146条记载:“伤寒五六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说明太阳病未罢,即“外证未去”;“微呕、心下支结”是少阳枢机不利之象。但相较于少阳病本证中的心烦喜呕、胸胁苦满而言,证候较轻。此为太阳病不解、邪渐入少阳的情况,方用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兼以解表。

3.2.2 太阳→太阴

《伤寒论》第279条记载:“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太阳病当用汗法,医者误用下法导致邪陷脾土,脾伤则太阴经脉气机壅滞,经络不通,证见“腹满时痛”,方用桂枝加芍药汤通阳益脾,活络止痛。

3.2.3 太阳→少阴

《伤寒论》第61条记载:“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此本为太阳病,医者误用下法、汗法导致邪气入里发生烦躁的症状。“不呕”说明邪不在少阳,“不渴”说明邪不在阳明,“无表证”说明邪已不在太阳。“脉沉微”为肾中阳气虚弱无力鼓动气血,是里证的表现,“身无大热”为阴寒内盛导致的虚阳外越。究其原因乃汗下导致肾中阳气突然虚衰,阴寒内盛,阴阳相争之烦,故以干姜附子汤急救回阳。

3.3 逆经传

3.3.1 厥阴→少阳

“厥者,尽也,极也”,厥阴病既有阴极阳衰的危重证候,又有阴尽阳生的机转。“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第379条)。厥阴病本当有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之象,“呕而发热”提示胆热内郁犯胃,此为厥阴病脏病还腑、阴病出阳,乃病情向愈之兆。以方测证,还可有口苦、咽干、目眩、心烦、默默不欲饮食、脉弦等脉症。此为厥阴病退少阳,故有“实则少阳,虚则厥阴”之说。

3.3.2 少阴→太阳

《伤寒论》第287条记载:“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少阴病,脉紧”提示寒盛伤阳,过了七八天脉象从“脉紧”转变为“脉暴微”,是寒邪消退,“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说明正胜邪退,阳气渐复,“自下利”提示阳气来复,寒从下泄,驱邪外出,故称“为欲解也”。此为阴病出阳,从里达表,属于少阴外出太阳的例子。

3.3.3 太阴→阳明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伤寒论》第278条)太阴病“自利益甚”,为脾阳虚,运化失司,寒湿内盛下注的表现。太阴虚寒下利证,突然出现“暴烦下利日十余行”,有阳复病退和阳衰病进两种情况。若泄利自止,大便先溏后硬,伴有精神清爽,手足温暖、胃口变好、脉象和缓的脉症,是脾阳恢复,正气祛邪外出,排除腐秽之兆,即“脾家实”,是太阴病退阳明,则病情向愈;若下利清谷不止,伴烦躁不安,四肢厥冷、脉沉细等表现,是太阴脾虚发展之少阴阳衰,阴寒内盛,预后不良。

《伤寒论》中的六经病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对人体感邪后所发生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结果。它是外感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5],其传变与邪正盛衰、阴阳气量的多少、病势消长变化、治疗得当与否以及个体的体质差异等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熊曼琪.伤寒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

[2]廖若晨,张卫.《伤寒论》三阳经传变规律探讨[J].陕西中医,2019,40(11):1616-1618.

[3]郝万山编著.郝万山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16.

[4]张继烈,鞠鲤亦.用动态观点读《伤寒论》:兼谈六经传变[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8):13-19.

[5]郭文宁,邹俊峰.从“六经辨证”论治痢疾的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5):12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