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酸蚀粘结剂结合复合树脂填充在儿童乳牙龋齿修复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 张镔

摘要:目的 探讨自酸蚀粘结剂结合复合树脂填充用于儿童乳牙龋齿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3年8月医院收治的92例乳牙龋齿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修复方式不同分组,对照组采用全酸蚀粘结剂结合复合树脂填充修复,观察组采用自酸蚀粘结剂结合复合树脂填充修复,比较两组修复效果。结果 观察组修复成功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82.61%(P<0.05);修复前两组修复固位、边缘密合性、牙髓活性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修复后观察组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5%,低于对照组的21.74%(P<0.05)。结论 自酸蚀粘结剂结合复合树脂填充用于儿童乳牙龋齿修复中可提高修复成功率,改善修复固位、边缘密合性与牙髓活性,减少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龋齿;自酸蚀粘结剂;复合树脂;儿童;乳牙;修复

龋齿为儿童口腔常见病,发病主要与不良口腔卫生及饮食习惯引发细菌滋生密切相关,随病程迁延可出现进食时疼痛、酸胀等症状[1]。儿童在生长发育阶段若出现龋齿,可对其咀嚼功能、正常摄食造成影响,并导致营养不良、颌骨发育不良[2]。目前临床对龋齿治疗方案主要为复合树脂结合粘固剂填充,选用的粘结剂种类较多,寻找安全可靠的粘固剂有重要临床意义。自酸蚀粘结剂可渗透至牙本质内,可有效预防渗入不全面所致的渗漏,还可结合未酸蚀牙本质与牙本质,避免水分进入,一定程度上减少牙本质泄露[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乳牙龋齿患儿应用自酸蚀粘结剂结合复合树脂填充治疗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9月~2023年8月医院收治的92例乳牙龋齿患儿为研究对象,以修复方式不同为依据进行分组。观察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3~7岁,平均年龄(5.12±0.87)岁;乳磨牙11例,乳尖牙18例,乳切牙17例。对照组46例,男22例,女24例;年龄3~8岁,平均年龄(5.17±0.91)岁;乳磨牙10例,乳尖牙19例,乳切牙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均符合《龋病的诊断与治疗》[4]中乳牙龋齿诊断标准;龋坏范围<牙面65%;年龄3~8岁;患儿均无精神、智力异常,具备一定自主行动能力,可较好地配合临床治疗;患儿家长均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其他口腔疾病;患牙形成瘘管;凝血功能异常;有自闭症;存在牙根尖、牙髓病变;牙髓暴露;存在急慢性感染;对填充材料过敏。

1.2 方法

两组均行复合树脂结合粘结剂修复,均由同一批医护人员操作。对照组选择全酸蚀粘结剂,观察组选择自酸蚀粘结剂,方法如下。

复合树脂治疗:彻底清理干净龋坏牙齿组织,对口腔进行消毒,采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清除患牙残留体,对复合树脂比色、选色,放置固位环分牙,去腐备洞、护髓垫底,处理牙面,应用复合树脂进行分层充填,修整、抛光龋齿。

全酸蚀粘结剂:采用37%磷酸酸蚀患牙粘接面,60 s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吹干牙齿,将粘接棒蘸全酸蚀粘结剂,对窝洞各部位进行反复涂擦20 s,对窝洞轻吹5 s、光照10 s后充填复合树脂,对患牙填充面光照40 s,之后对患牙进行打磨、抛光。

自酸蚀粘结剂:备洞后用自酸蚀粘结剂对窝洞进行反复涂擦,时间同样20 s,到充填复合树脂这一步骤均同上,之后光照填充面40 s,打磨、抛光患牙。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修复成功率:修复成功标准,治疗后患儿患牙表面呈光滑状态,无牙体变色,牙髓活力基本恢复正常,探针进入不了裂隙内,未见继发龋,患儿行冷热试验结果无异常,填充体与牙体解剖形态吻合。上述≥2项未达标者视为修复失败。

(2)比较两组修复效果:于修复前及修复6个月后评估。修复固位评分:外形完整光滑、牙体呈连续状计0~3分,牙体表面粗糙、基础性连续计4~6分,牙表破碎甚至暴露牙本质或脱落计7~9分。边缘密合性评分:无裂隙、探针无法探入计0~3分,边缘有裂隙、探针可探入计4~6分,修复体出现脱落计7~9分。牙髓活性评分:0~3分为正常,牙髓疼痛、冷热刺痛计4~6分,牙髓坏死计7~9分[5~6]。

(3)比较两组修复后并发症发生率:如口腔感染、牙髓病、修复体松动、牙周渗血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修复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修复成功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的4.35%(P<0.05)。

2.2 两组修复效果比较

修复前两组修复固位、边缘密合性、牙髓活性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修复后观察组各项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5%,低于对照组的21.7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乳牙龋齿为儿童口腔科常见病,由于儿童乳牙形态及结构相比成年人均较为特殊,抗酸性能也低下,若食用大量甜食或口腔卫生习惯不佳,容易发生龋齿,临床多表现为牙黑、牙洞等。小儿乳牙龋齿病情进展较快,随病情进展可提高龋齿对温度、物理、化学等刺激的敏感性,对患儿正常摄食、咀嚼造成一定影响,可因食物摄入不足导致营养不良,进一步影响其生长发育,故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及时治疗龋齿有重要临床意义。

目前临床对乳牙龋齿治疗多以复合树脂充填为主,通过去除病变部位,采用充填材料修复以维持牙齿完整性,但容易造成窝洞边缘有间隙,当口腔遇热后可出现牙本质、修复体膨胀的现象,导致间隙大量细菌及液体产生,这时需应用粘结剂避免充填体边缘出现微渗漏,选择何种粘结剂为临床近年来的研究焦点[7]。全酸蚀粘结剂具粘接强度高、术后敏感低、操作简便等优势,在乳牙龋齿复合树脂修复中应用较广泛,用37%磷酸对患牙粘接面进行酸蚀,通过大量释放游离磷酸渗透至牙本质内刺激牙髓,操作中湿粘较为复杂繁琐,若术者缺乏经验,未较好地掌握该项技术,可影响修复效果甚至出现粘结剂泄露,导致术后牙髓敏感[8]。

近年来自酸蚀粘结剂应用逐渐增多,其具有酸性低、柔和等优势,操作过程中无需冲洗,省时省力,可与牙本质支撑层形成混合层以达到粘接目的,其操作较为简便,可有效减少牙本质渗漏,减轻对牙髓的刺激[9]。此外,自酸蚀粘结剂可促使牙本质组织黏合,对行复合树脂修复的患儿而言,在酸蚀处理后酸蚀剂可渗入整个牙本质层,可获得较好固定较好,并通过形成混合层促使牙本质黏附效果提高,促使牙本质更加干燥,发挥其胶原纤维网的支撑作用,减少纳米微渗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修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自酸蚀粘结剂结合复合树脂可有效提高修复成功率。究其原因可能为,复合树脂充填后易与窝洞形成间隙,为细菌滋生提供充足条件,增加感染风险,充填后应用自酸蚀粘结剂可填补间隙避免滋生细菌,同时可释放氟离子度龋齿进行保护,渗透至牙本质还可形成混合成提高修复体固定性,提高修复成功率,此外还可阻滞神经传导,减轻患牙刺激性,使患儿感到更加舒适。观察组修复后修复固位、边缘密合性、牙髓活力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提示与全酸蚀粘结剂相比,自酸蚀粘结剂结合复合树脂更能提高对龋齿的修复效果。究其原因可能为,自酸蚀粘结剂可使树脂单体渗入牙本质内形成聚合,有效减少微渗漏,降低染料渗入深度,有效结合牙本质阻止水分进入,对牙齿胶原纤维发挥保护作用,促使充填物与粘接部位保持较好密封状态,从而提高固位性及边缘密合性,同时可释放氟离子促使放龋能力提高,减轻术后敏感程度,改善牙髓活力。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5%,低于对照组的21.74%(P<0.05)。提示自酸蚀粘结剂结合复合树脂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较高安全性,这可能与其微渗漏较少、术后敏感性低等密切相关。本文选取样本数量及观察指标较少,结果可能存在偏差,今后还需增加研究样本及观察指标,提高结论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儿童乳牙龋齿应用自酸蚀粘结剂结合复合树脂填充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既能提高修复成功率,也能提高修复固位性、边缘密合性,有效改善牙髓活性,减少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梦葩,唐继尧,刘可.自酸蚀粘结剂联合复合树脂在乳牙龋病填充修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5):106-108.

[2]屈博.新型混合型粘结剂与自酸蚀粘结剂联合复合树脂充填修复乳前牙环状龋的疗效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21(7):102-103.

[3]荆晓莉.复合树脂联合全酸蚀粘结剂、自酸蚀粘结剂修复乳牙龋齿的有效性[J].临床研究,2020,28(4):105-106.

[4]周体岩.龋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33-34.

[5]齐乃申,孙薇薇,尹昭媛.两种粘结剂加复合树脂充填修复乳牙龋齿疗效对比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8,46(9):1069-1070.

[6]王月.自酸蚀粘结剂和全酸蚀粘结剂在低龄儿童窝沟封闭术中的应用价值对比[J].粘接,2022,49(4):107-110.

[7]于丽贤,李春年,杨冬茹,等.自酸蚀自粘接流动树脂在微创修复乳磨牙窝沟龋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22,44(5):700-703.

[8]王海涛,钟小君,林丽娥.自酸蚀自粘接树脂与自酸蚀粘接系统在纤维桩修复中的效果比较[J].实用临床医学,2019,20(3):51-53.

[9]蔡锦萍,钟菊招.自酸蚀与磷酸酸蚀在儿童恒磨牙窝沟封闭术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2023,35(16):83-8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