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评估的护理干预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效果观察
作者: 徐菊菊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风险评估的护理干预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17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8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给予基于风险评估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负性情绪[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阳性症状评分[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及高风险行为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负性情绪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入院前两组ADL、SA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12、24周研究组ADL、SAP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高风险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风险评估的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降低高风险行为发生率。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风险评估模式护理;阳性症状;高风险行为;焦虑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常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常表现为妄想、幻觉及思维混乱等,不仅对其日常生活、社交等多方面造成很大影响,还可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如何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成为精神卫生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1]。以往治疗精神分裂症时多以病情监测、健康宣导、用药指导及心理疏导等常规护理为主,缺乏对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指导。风险评估护理模式注重全面评估患者康复过程中的潜在风险,通过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帮助患者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康复训练,同时提高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2]。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风险评估的护理干预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17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87例。对照组男47例,女40例;年龄23~46岁,平均年龄(34.56±3.67)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51±1.09)年。研究组男44例,女43例;年龄24~47岁,平均年龄(35.14±3.40)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48±1.1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第3版《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计划书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3];处于康复阶段,且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书写能力;对研究内容知情,并已签署相关协议。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或癌症;存在严重的智力障碍或交流障碍;合并有狂躁症或其他严重心理疾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加强病情监测,对患者身边的危险物品进行监控,做好定期的体检工作,记录患者的健康状况,并根据其病情变化给予一定的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等基础内容。
1.2.2 研究组给予基于风险评估的护理干预
(1)组建风险评估护理小组:由科室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主要负责把控护理质量和进度,并选择优秀护士加入,组织各成员共同学习,熟练掌握风险评估具体内容。
(2)理论依据:以“精神分裂症”“护理评估”“量化分级”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通过查询相关文献,结合自杀风险评估量表(NGASR)、外走风险评估量表等相关内容进行综合评估,为患者制定风险评估分级护理方案,确定护理等级,包括特级护理、Ⅰ级护理、Ⅱ级护理和Ⅲ级护理。
(3)干预方法:针对特级患者实施封闭式管理,并将其安置于监护室内,由专职护理人员实施24 h病情监护。主管医师必须进行2次以上查房,护理人员随时对患者的风险进行评分,适时调整风险护理等级,同时多与患者进行耐心沟通和交流,通过真诚的互动和讲解,消除患者陌生感,使其能够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Ⅰ级患者可于室内自由活动,同时允许家属在固定时间内探视,并设置固定通话时间,方便家属与患者进行情感互动,激发患者内心克服疾病的欲望;护理人员每周开展1~2次社交互动,帮助患者逐渐融入社交活动中,丰富患者病区康复活动。Ⅱ级患者可逐渐过渡至恢复室进行病情观察,同时适当进行开放式管理,可在签署相关协议情况下允许家属陪同患者外出活动,或一同参加病区康复活动,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Ⅲ级患者需继续在恢复室观察,可根据病情改善情况批准患者请假外出要求,同时加一些娱乐活动和设施,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其中,帮助其尽早适应正常人的社交活动和生活状态。
(4)心理护理:对不同级别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不同的心理干预,加强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并掌握其心理动态。高风险患者心理干预要重点标识;中低风险患者要加强日常安全防护意识指导,同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识别异常行为举止,并予以针对性干预;指导低风险患者使用冥想法、呼吸调节法、音乐疗法等转移负性情绪,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减少病情发作频率。护理人员需定期进行风险评估,重新确定风险级别,促进患者病情康复。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负性情绪: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HAMA总分<7分则认为有焦虑,8~14分为可能存在焦虑,15~20分为肯定存在焦虑,21~29分为存在明显焦虑,>29分为严重焦虑;HAMD总分>24分表示有严重抑郁,17~24分表示肯定抑郁,7~16分表示可能有抑郁,<7分表示正常。(2)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16分表示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22分表示功能有明显障碍。(3)比较两组阳性症状评分:于入院前及入院12、24周采用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评估,包括幻觉、妄想、怪异行为及阳性思维形成障碍等内容,分值越高说明阳性症状越重。(4)比较两组高风险行为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负性情绪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负性情绪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各项负性情绪均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ADL评分比较
入院12、24周后研究组AD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SAPS评分比较
入院12、24周后研究组SAP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2.4 两组高危险行为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高危险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病,影响患者的情感、思维和认知,若不及时给予规范的治疗和护理干预,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自伤和攻击行为[4]。药物治疗虽然可以控制症状,但不能全面解决问题,而且长期用药可导致诸多副作用,因此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稳定患者病情至关重要[5]。
基于风险评估护理是一种系统、科学的评估手段,旨在识别患者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帮助患者提前做好防御措施,减少高风险行为事件发生。这种护理模式有助于医护人员全面了解患者健康状况,并为其做出针对性护理指导,从而有助于患者病情康复[6]。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各项负性情绪均低于对照组(P<0.05);入院12、24周研究组ADL、SAP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高风险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基于风险评估护理有护理人员及时发现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该护理模式强调个体化护理,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展开全面风险评估,指导护理干预。特别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更为敏感,护理人员可通过识别患者负性情绪来源,用轻柔、舒缓的语言指导患者如何调节负性情绪,通过等多种途径转移,如冥想法、呼吸吐纳法等,避免患者负性情绪蓄积,提高自身控制负性情绪的能力[7~8]。此外,该护理模式有助于护理人员量化患者症状严重程度,通过了解其思维模式、情感状态及行为特点,使评估结果更为精准化,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引导患者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纠正不良行为,进而减少过激行为发生。
综上所述,基于风险评估的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降低高风险行为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黄超,刘丽,黄剑军,等.基于风险评估策略下的精准护理干预在住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6):45-48.
[2]郭小梅,官佳乐,尹淑英,等.基于Morse跌倒评分策略下精准护理在住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跌倒预防中的应用[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3(2):103-106.
[3]第3版《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编写组.第3版《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计划书[J].中华精神科杂志,2023,56(5):331-335.
[4]张晔,钱芳,庞慧琦.探讨基于综合量化风险评估策略的分级管理在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心理月刊,2023,18(8):110-112.
[5]陈桂英,许锦泉,温财文,等.基于动态暴力风险评估表结合心理治疗的护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保护性约束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护理研究,2023,32(3):58-60.
[6]卢宏强.基于暴力风险评价的分级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干预效果[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23,21(4):377-378.
[7]郭小梅,官佳乐,尹淑英,等.基于Morse跌倒评分策略下精准护理在住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跌倒预防中的应用[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3(2):103-106.
[8]吴为梦.暴力风险评估下的分级护理应用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价值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36):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