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烧的护理注意事项
作者: 李娟小儿身体抵抗力较弱,遇到季节变换或接触新的环境,稍有不慎就容易发烧。其实,发烧不是病,而是身体在对抗病毒或细菌感染时的一种自然反应。作为家长,要知道如何进行科学护理,促进患儿康复。
小儿发烧的原因
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这是小儿发烧最常见的原因。如流感病毒、腺病毒、肠道病毒等,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侵入人体,引发感染并导致发烧。
(2)细菌感染: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引起呼吸道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可能导致肠道感染。这都会导致小儿出现发烧症状。
(3)其他微生物感染: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微生物感染也可能引起小儿发烧。
非感染性因素
(1)免疫系统疾病:如风湿热、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可导致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引发发烧。
(2)肿瘤性疾病:尤其是血液系统肿瘤,如白血病会引起小儿发烧。
(3)环境因素:小儿体温调节能力相对较弱,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穿衣过多或过少等都可能导致体温异常升高。
(4)药物反应:在接种疫苗或使用抗生素后,可能引起小儿发烧,这通常是身体对药物的正常反应。
(5)其他因素:如中暑、外伤、手术等也可能导致小儿发烧。
小儿发烧伴随症状
体温升高
最容易察觉的症状就是体温升高。正常情况下,小儿的体温波动范围在36~37.5 ℃。体温超过37.5 ℃即可认为是发烧。家长可通过触摸患儿的额头、颈部或背部来初步判断,更准确的方法是使用体温计进行测量。
精神状态改变
发烧时,患儿可能出现精神不振、嗜睡、烦躁不安或哭闹增多等现象。这是因为发烧消耗了患儿大量的体力,同时身体不适也影响他们的情绪状态。
食欲下降
发烧时,患儿的消化功能通常受到影响,表现为食欲不振、厌食或呕吐等症状。这是因为身体在应对感染时,将更多的能量和资源分配到免疫系统,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相对减弱。
皮肤变化
发烧时,患儿的皮肤可能出现潮红、干燥或出汗增多等现象。这是因为体温调节中枢在努力通过皮肤散热来降低体温。此外,有些患儿在发烧时还会出现皮疹,这可能是某些病毒感染的特征性表现。
呼吸系统症状
如发烧是由呼吸道感染引起,患儿可能出现咳嗽、流涕、鼻塞或呼吸困难等症状,这是身体在努力清除呼吸道中的病原体和分泌物。
消化系统症状
患儿发烧时还可能出现腹泻、腹痛或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这可能与肠道感染或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其他症状
根据发烧的原因不同,患儿还可能出现其他症状,如头痛、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尿频尿急等。
小儿发烧诊断
病史询问
医生应详细询问患儿发烧起始时间、持续时间、最高体温、体温波动情况,以及伴随的其他症状,如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等;同时,了解患儿既往病史、家族病史以及最近的接触史,排除传染病或其他特殊疾病的可能性。
体格检查
医生应仔细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面色、皮肤状况,检查咽部、扁桃体、肺部、腹部等部位,以寻找可能的感染灶或其他异常表现;同时,测量患儿的体重、身高,评估其生长发育情况以及检查心肺功能。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明确患儿发烧病因具有重要意义。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等,可帮助医生了解患儿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尿液成分以及肠道感染情况等。此外,根据病情需要,医生还可能进行血培养、尿培养、咽拭子培养等,明确病原体种类。
影像学检查
X光、B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医生观察孩子的肺部、腹部、颅脑等部位的结构,排除肺炎、腹膜炎、脑炎等严重疾病的可能性。
综合分析与诊断
在完成上述检查后,医生会综合分析孩子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经验,给出初步诊断。如果诊断不明确或病情复杂,医生可能会建议进一步的检查或会诊,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小儿发烧护理注意事项
观察体温变化
(1)定期监测:为了准确跟踪患儿健康状况,使用体温计定期测量体温至关重要。建议家长选择耳温计或额温计等方式测量体温,既快捷,也准确。每次测量时,应记录时间和具体数值,可帮助医生评估患儿的病情进展或治疗效果。
(2)警惕高热:患儿体温持续超过38.5 ℃,表明存在较高的炎症活动或感染,应高度重视。特别是对于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应马上带其前往医院急诊室进行紧急医疗干预。高热惊厥是儿童在极短时间内因高温而引起的短暂性癫痫症状,如不加控制,可能对患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在前往医院的途中,尝试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拭)稳定体温,切勿使用冷水或冰块,以免引发其他风险。
保持适宜的环境
(1)调节室温:使用空调或温控器将室内温度稳定在20~22 ℃,既不会让患儿感到过冷,引起抵抗力下降,也不会因过热让孩子感到不适。在寒冷季节,在适当增加室内温度的同时,要使用加湿器,避免空气过于干燥。炎热季节,适当使用风扇或空调降温,以防患儿过度出汗,导致身体水分流失。
(2)通风换气:患儿的居室应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能有效减少病菌和病毒的滋生。建议每天至少开窗2次,每次15 min以上。特别是在烹饪、大扫除或多人聚集后,应立即开窗,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在气候恶劣或空气质量不佳的情况下,可配合使用空气净化设备帮助过滤和净化空气中的污染物质。
补充水分与营养
(1)多喝水:确保患儿水分摄入充分,有助于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加速病后恢复。咳嗽期间,适当增加水分摄入能帮助稀释痰液,使其更易于排出。家长应鼓励患儿定期喝水,可以是温开水、适量的淡盐水或是稀释后的果汁。温开水有助于舒缓喉部;淡盐水可减轻喉咙痛的症状;果汁可提供额外的维生素,增强患儿免疫力。但要避免给患儿喝含糖分高或刺激性强的饮料,如碳酸饮料、咖啡等,以免加剧咳嗽或影响睡眠质量。
(2)清淡饮食:在患儿咳嗽期间,应为其提供易于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建议以稀饭、面条、土豆泥等软食为主,这些食物不会给患儿消化系统带来过重的负担,加上适量的新鲜水果和蔬菜,补充身体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促进患儿康复。尽量避免油腻、辛辣或重口味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可能刺激咽喉、加重咳嗽或导致消化不良。
适当降温处理
(1)物理降温:患儿发烧时,及时有效地降低体温非常重要。物理降温方法是一种安全、简便的方式,适合在家中初步处理体温过高的情况。使用温水擦浴是一种常见做法。可使用一块干净的布或海绵,在温水中浸泡后,拧干到不滴水,然后轻柔地擦拭患儿手臂、腿部、背部和前胸,通过皮肤散热,降低体温。此外,药店有专用的退热贴,贴于患儿额头或颈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发烧症状。但是,避免使用酒精擦拭的方式进行物理降温,因为酒精在患儿娇嫩的皮肤上快速蒸发时可能引发患儿寒战,使体温更难以控制。
(2)药物降温: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退烧药物,常见的有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但小儿用药需谨慎,要严格遵从医嘱,同时观察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持续监测患儿体温变化。如服药一段时间后体温仍未明显下降,或患儿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
注意休息与保暖
(1)充足睡眠:确保患儿获得充分的休息对其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疾病恢复至关重要。病态时,身体会自然地表现出更多的疲劳和需求休息的信号。家长应为患儿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噪声和强光的干扰,并将室温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确保患儿床铺干净舒适,鼓励其按时入睡。
(2)适当保暖:发烧期间,患儿体温会出现波动。此时,家长应根据患儿实际感受适时增添或减少衣物。当患儿感觉寒冷时,可适当添加一层轻薄的毛毯或穿上一件长袖棉质上衣,但要避免过度包裹,因为穿太多衣服或盖过厚的被褥可能会妨碍皮肤热量散发,导致体温异常升高。建议定期检查患儿的体温和皮肤状况,确保其既感到舒适,也不至于过热。
心理安抚
(1)情绪支持:患儿生病时,常会经历情绪上的剧烈波动。作为家长,提供持续的情绪支持非常重要,通过拥抱、轻拍和安慰话语,可显著减轻患儿情绪压力;确保花足够的时间与患儿一起,听听他的担忧,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理解;还可一起阅读故事书、观看喜欢的电影或进行其他轻松的活动,从而缓解患儿不良情绪。
(2)正面引导:清楚地向患儿介绍其健康状况和治疗计划,对建立信任和理解同样关键。使用适合患儿年龄和认知水平的语言,向其简单、清晰地说明为什么需要服药、去医院或执行其他治疗措施。同时,鼓励患儿表达自己对治疗的感受和疑问,让患儿感觉到自己是他恢复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通过表扬患儿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的勇气和合作,增强其自尊心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这种正面的引导对患儿整体恢复非常有益。
结束语
总的来说,发烧是身体自我修复的过程。通过上述护理措施,不仅能有效缓解患儿不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病情的恢复。当然,患儿体温持续不退,或者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