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预防

作者: 童晓玲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也被称为秋季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由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该病多发生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起病急,病程短,但严重时可导致脱水、酸中毒以及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本文详细介绍几种有效预防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措施,帮助家长更好地保护孩子健康。

了解轮状病毒性肠炎

病因与症状

轮状病毒性肠炎主要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偶尔由B组或C组轮状病毒所致。其潜伏期通常为2~3 d,起病急,主要表现为腹泻,排出黄色水样便、无黏液以及脓血。每日腹泻次数可达5~10次,严重者超过20次。多数患儿伴有发热,体温在37.9~39.5 ℃,部分患儿还会出现腹胀、腹鸣、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此外,30%~50%的患儿在患病早期可能出现呼吸道症状。

传播途径

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病毒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食物、水源、玩具、手等,再经口进入人体。此外,轮状病毒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因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市场上已有多种轮状病毒疫苗,如口服减毒活疫苗,可显著提高儿童对轮状病毒的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家长应按照疫苗接种计划,及时带孩子前往防疫站接种。

(1)接种时间:轮状病毒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2月龄至3岁的婴幼儿,通常需要接种多次,具体接种时间根据疫苗类型以及儿童健康状况而定。一般来说,第一针在宝宝6个月时接种,第二针在12个月时接种。有些疫苗可能需要接种3次,分别在6周、10周和14周或3个月、4个月时接种。此外,建议家长在每年的7~10月接种,避开腹泻高发期,以获得最佳预防效果。

(2)接种前准备:确保宝宝在接种前没有发热、咳嗽、流鼻涕等感冒症状,也没有腹泻等其他疾病。宝宝患有急性感染疾病或免疫缺陷,应暂缓接种。确保宝宝接种前没有服用抗生素,以免影响疫苗效果。接种前应咨询医生,了解宝宝的健康状况是否适合接种。

(3)接种过程:轮状病毒疫苗是口服的甜味口服液,服用时不能用热开水冲服,以免降低疫苗活性。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前后,应与其他活疫苗或免疫球蛋白间隔至少2周。如果其他疫苗是灭活的,可以同时接种。接种前后半小时内,避免让宝宝吃东西、喝水,以免影响疫苗效果。

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降低儿童患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严重程度。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如IgA、IgG抗体),能增强婴儿的免疫力,抵抗病毒入侵。因此,提倡母乳喂养,特别是在婴儿出生后的前几个月内,对预防轮状病毒性肠炎尤为重要。

加强饮食卫生

(1)合理喂养:家长应注意孩子的饮食健康,避免过多摄入油腻、高糖、高盐的食物,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儿童的营养需求不同于成人,需要较多的维生素、矿物质以及适量的蛋白质来支持生长发育,因此食物要做到多样化,包括蔬菜、水果、粗粮和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等。对于已经添加辅食的婴儿,应逐步增加食物种类和数量,避免突然改变饮食习惯。在引入新食物时,最好每次只添加一种,观察宝宝是否有过敏反应,再决定是否继续添加。

(2)餐具消毒:孩子的餐具、奶瓶、奶嘴等应定期清洗和消毒,防止病毒通过食物传播。如使用高温蒸煮或紫外线消毒等方法,对餐具进行消毒处理。

(3)避免生食:避免给孩子食用未经煮熟的食物,特别是海鲜、肉类等易携带病原体的食品。同时,注意食物的储存和加工卫生,避免食物被污染。妥善存储食品,如使用干净密封的容器,将生食和熟食分开存放,以及保持冰箱和厨房的清洁卫生。

加强个人卫生

(1)勤洗手:勤洗手是预防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关键措施。家长应教育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使用流动水和肥皂彻底清洗,减少手部携带病原体的风险。

(2)不随地吐痰:教育孩子不随地吐痰,防止病毒通过飞沫传播。

(3) 定期清洁玩具和用品:孩子的玩具、用具、被褥等应定期清洗和消毒,防止病毒通过这些物品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

(1)避免饮用生水:避免给孩子饮用未经处理的生水或来源不明的饮用水,防止水源被轮状病毒污染。应使用煮沸后的自来水或瓶装饮用水给孩子饮用。

(2)做好粪便处理:孩子排便后,家长应及时处理粪便并清洗臀部,防止病毒通过粪便传播。同时,做好家庭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定期消毒卫生间等易滋生细菌的地方。

管理传染源

(1)早期发现并隔离:一旦发现孩子出现腹泻、发热等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其就医。如果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应及时告知学校或幼儿园老师病情,以便学校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毒传播。

(2)密切观察:自家孩子与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有密切接触,家长应密切观察其健康状况,看是否出现类似症状。如出现发热、咳嗽或腹泻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接触史,以便于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家庭护理与观察

(1)观察病情变化: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包括腹泻次数、大便性状、体温变化等。如病情加重或出现脱水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饮食调整:在患儿腹泻期间,家长应帮助患儿调整饮食结构,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粥、面条、蒸蛋等;避免过多摄入油腻、高糖、高盐的食物,以免加重肠道负担。

(3)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腹泻易导致患儿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家长应及时为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对于轻度脱水者,可选择口服补液盐进行纠正;对于重度脱水者,需通过静脉补液进行治疗。

(4)心理关怀:患儿在患病期间可能会感到不适和焦虑,家长应给予足够的心理关怀和安慰,帮助孩子缓解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就医指南

就医时机

(1)腹泻症状持续且加重:患儿出现腹泻症状,且每日排便次数明显增多、大便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样、无黏液以及脓血时,家长应密切观察。如腹泻症状持续不减,甚至有所加重,说明病情可能正在恶化,应及时就医。

(2)伴有明显呕吐:呕吐是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常见症状。患儿呕吐频繁,甚至一吃即吐,无法正常进食和补充水分,家长应立即带其就医,以免出现严重脱水等并发症。

(3)出现发热症状:患儿发热持续不退,或体温持续升高,超过38.5℃,且物理降温措施无效时,应及时就医。

(4)出现脱水症状:脱水是轮状病毒性肠炎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重症以及死亡的主要原因。患儿出现眼窝凹陷、皮肤干燥、弹性差、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时,说明病情已经较为严重,应立即就医进行补液治疗。

(5)精神状态不佳:患儿的精神状态也是判断病情轻重的重要指标。患儿出现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等症状,说明病情可能已经影响到患儿的神经系统功能,此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和治疗。

(6)病程较长且未见好转: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自然病程一般为3~8 d,平均5 d左右。如果患儿病程较长,超过一周仍未见明显好转,或者症状反复出现,说明病情可能较为复杂或存在其他并发症,应及时就医。

检查项目

(1)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诊断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基础检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和分类,医生可初步判断患儿是否存在感染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在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白细胞总数通常正常或稍低,但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增高。

(2)便常规检查:医生会通过采集患儿的粪便样本,观察其性状、颜色、气味等,并进行显微镜检查,以寻找轮状病毒的踪迹。此外,便常规检查还可帮助排除其他肠道感染的可能性。

(3)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通过特定的抗原检测试剂,医生可快速、准确地判断患儿是否感染轮状病毒。这种检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等优点,是诊断轮状病毒性肠炎的重要手段。

(4)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检查:由于轮状病毒性肠炎容易导致患儿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以及酸碱平衡失调等并发症,因此进行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检查十分必要。通过检测血液中的钠、钾、氯等离子浓度以及酸碱度等指标,医生可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5)腹部影像学检查:腹部X光片、B超或CT等,可帮助医生了解患儿的腹部情况,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腹泻的疾病,如肠梗阻、肠套叠等。

结束语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通过疫苗接种、母乳喂养、加强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等措施,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此外,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