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高血压需多管齐下
作者: 邓北珍高血压就像是潜伏在患者身体里的“隐形杀手”,无声无息地侵蚀着健康。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控制高血压。
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高于正常值,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导致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有个标准的数值界定,一般来说,收缩压(高压)超过140 mmHg,或者舒张压(低压)超过90 mmHg,就能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压诱因
(1) 遗传因素:如果父母患有高血压,那么其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比其他人要高得多。
(2)不良生活习惯:不良生活习惯,如吃得咸、吃得多、动得少,都容易诱发高血压。
(3)压力过大:生活压力大,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血压容易上升。
(4)其他疾病:一些疾病(糖尿病、肾病等)会引发血压上升。
(5)年龄和性别:年龄越大,患高血压的概率就越高。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高血压,但等女性到了更年期后,差距会缩小。
高血压危害
(1)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心脏负荷加重,容易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2)脑血管疾病:高血压会影响脑血管,导致脑出血、脑梗等。
(3)肾脏疾病:高血压会损害肾脏,导致肾功能不全、肾衰竭等。
(4)眼底病变:高血压会影响眼睛,导致视网膜病变、视力下降等。
(5)其他并发症:高血压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如骨质疏松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高血压治疗
(1)药物治疗:这是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手段。医生会根据患者血压情况开具合适的降压药。患者要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切勿擅自停药或换药。
(2)非药物治疗: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都是非药物治疗的重要内容。
(3) 定期监测:治疗高血压,定期监测血压非常重要。患者可以在家里备个血压计,定期测量,以便及时了解血压的变化情况。如果发现血压异常,要及时就医。
(4)心理调适:高血压患者往往会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血压的控制。所以,心理调适也是治疗高血压的一部分。
高血压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1)起床要慢: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自我调节能力很弱,在早晨起床时动作要慢,避免突然起身导致的体位性低血压,可以先在床上躺一会儿,再慢慢起来。
(2)避免剧烈运动:高血压患者不适合进行剧烈运动,可以选择一些轻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3)保持情绪稳定:高血压患者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大喜大悲、暴怒等情绪刺激,可以通过听音乐、看书等放松心情。
(4)合理饮食:高血压患者的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做到少盐、少油、少糖,可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5)定期测量血压:高血压患者要定期测量血压,以便及时了解血压的变化情况。如果发现血压异常,要及时就医。
(6)遵医嘱服药:高血压患者一定要遵医嘱服药,不能擅自停药或换药。如果服药后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
(7)避免久坐:久坐会导致身体的代谢率降低,血液循环减缓,使得血液在血管中积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要避免久坐,应间断性起身活动一下。
(8)注意天气变化:天气变化也会影响血压波动。高血压患者要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冒。
高血压患者饮食调理
(1)低盐饮食:每天食盐的摄入量不超过5 g,可以用胡椒粉、醋等调味品代替部分盐。
(2)低脂饮食:少吃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等,可以选择瘦肉、鱼、豆制品等低脂、高蛋白质的食物。
(3)高纤维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有助于降低血压和血脂。
(4)适量摄入蛋白质:适当摄入如鸡蛋、牛奶、豆制品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但要注意控制量。
(5) 多喝水:多喝水,有助于促进体内代谢和排毒。但要注意别喝太多,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6)避免饮酒:高血压患者要避免饮酒,因为酒精会导致血压升高和心脏负担加重。如果实在想饮酒,可以少量饮用红酒等低度酒。
(7)少食多餐:采取少食多餐的饮食方式,有助于控制血压和体重。
高血压患者运动建议
(1)选择轻度有氧运动:进行轻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降低血压和血脂,增强心肺功能。但要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如篮球、足球等,以免引起血压上升。
(2)运动前热身:在运动前要做好热身运动,有助于减少运动损伤和血压升高的风险。
(3)控制运动时间和强度:在运动时要控制时间和强度,避免过度劳累。一般来说,每次运动30 min左右,每周运动3~5次。
(4)运动后放松:每次运动后要进行放松训练,如慢走、拉伸运动等,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血压升高的风险。
(5)关注天气和环境:运动时要注意天气和环境的变化,避免在寒冷、炎热或潮湿的环境中运动。
高血压患者心理调适
(1)保持乐观心态:掌握自我调节情绪和放松的方法,如通过听音乐、看书、旅游、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放松心情。
(2)避免情绪波动: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如大喜大悲、暴怒等。这些不良情绪会导致血压升高和心脏负担加重。
(3)寻求社会支持:可寻求家人、朋友、同事等的情感支持,与他们交流心得、分享经验,缓解心理压力。
(4)参加集体活动: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如健身操、舞蹈班等,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结交新朋友。
(5)心理咨询:如果感到心理压力过大,无法自行缓解,可以考虑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心理咨询师会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其心理压力。
(6)保持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调整身体生物钟,保持血压稳定。
高血压患者家庭护理
(1)定期测量血压:家庭成员要定期为高血压患者测量血压,以便及时了解血压的变化情况。
(2)监督服药:家庭成员应监督高血压患者按时服药,避免漏服、错服等情况。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如有不适要及时就医。
(3)心理支持:家庭成员要给予高血压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关心其身体和心理状态。可以与高血压患者交流心得、分享经验,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创造良好的环境:家庭成员要为高血压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避免噪声、杂乱等刺激因素。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
(5)定期复诊:家庭成员要提醒高血压患者定期复诊,以便医生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和调整治疗方案。
高血压相关知识误区
误区一:高血压就是头痛、头晕
高血压并不一定会引起头痛、头晕等症状。有些高血压患者可能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但血压已经很高了。因此,不能仅凭症状来判断是否患有高血压,而是需要通过定期测量血压确认。
误区二:降压药有依赖性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进行控制,而不是因为药物具有依赖性。对于部分高血压患者,在血压控制平稳后,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或停药。
误区三:降压药有副作用,尽量少服
降压药确实有一些副作用,但通常是轻微的,且可以通过调整药量或换药缓解。与高血压带来的危害相比,降压药的副作用微不足道。因此,高血压患者应遵医嘱服药,不要因为担心副作用而拒绝药物治疗。
误区四:高血压只需服药就行
药物治疗虽然是高血压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同样不能忽视。非药物治疗方式不仅有助于降低血压,还能改善高血压患者身体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误区五:高血压患者不能运动
高血压患者可以运动,但要注意运动方式和强度。适度的运动有助于降低血压和血脂,增强心肺功能,建议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轻度有氧运动。
结束语
总之,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与专业医疗团队的精心指导相结合,完全可以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