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络到眼睛:中医视角下的视觉保健

作者: 刘建利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受到眼睛疲劳、视力下降的困扰。中医博大精深,里面有着许多关于视觉保健的方法。在此,让我们学习如何运用中医保护视力。

眼睛:脏腑经络的窗口

在中医看来,眼睛不仅是心灵的窗户,更是全身脏腑经络的对外窗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明确指出:“肝开窍于目”,即眼睛是肝脏功能表现的外部窗口。此外,“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说明所有脏腑的精华都通过经络传输至眼睛,以支持其功能。“目得血则视”则进一步强调了眼睛视功能依赖于充足的血液供应。这些论述为我们理解眼睛与脏腑经络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基于这些原理,中医认为眼睛的健康状况反映了整体健康状况,尤其是肝脏的功能。譬如,肝血不足可能导致视力模糊、夜盲等眼病,肝火旺盛可能出现眼睛红肿等症状。因此,中医治疗眼病常常不单是针对眼睛本身,而是通过调理肝脏和其他相关脏腑来实现。除了肝脏与眼睛的密切联系外,其他脏腑如心、脾、肺、肾也与眼睛的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心主血脉,心血不足可能影响眼睛的血液供应;脾胃主运化水谷,脾虚可能导致眼内湿气过重,引发眼部酸涩或眼袋等问题;肾藏精,肾精不足则可能出现泪干和视力减退等情况。

肝与目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同时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肝开窍于目,肝血的充盈与否直接影响到眼睛的功能。肝血充足,目光炯炯有神;肝血不足,容易出现视力模糊、眼干涩等症状。此外,肝火旺盛会导致目赤肿痛等眼部不适。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保护肝功能,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同时要合理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绿叶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帮助舒缓肝气,维护肝血健康。

脾与目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强健,气血充盈,能够上荣于目,使眼睛保持明亮有神;脾胃虚弱,运化乏力,全身气血亏虚,眼睛也会失去滋养,出现视物不清、眼皮下垂等症状。因此,保持脾胃健康是保护视力的关键。建议限制生冷、油腻食物的摄入,增加温暖、易消化的食物(如粥品和热汤),以及时补充体内所需的养分,促进脾胃健康,间接改善眼部状况。

肾与目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生髓,髓聚于脑,脑为髓海,目系上属于脑。肾精充足,髓海有余,目光自然炯炯有神。同时,肾开窍于耳,而肾精与耳窍相通,因此肾气充沛也有助于耳聪目明。为维护肾精,建议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碌和房事;增加对黑色食物的摄入,如黑豆、黑芝麻等,可滋养肾精。

经络与目

中医经典《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眼睛及其周围布满了十几条经脉,负责运行气血、沟通脏腑形体、联系人与天地之气。一旦经脉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引发眼部病症。因此,平时应多进行眼部周围的按摩,特别是针对眼周经络进行轻柔的按压和摩擦,可以有效促进局部气血流通,减少眼疲劳和预防眼部疾病的发生。同时,保持心平气和,调整情绪,也有助于气血顺畅,维护眼部健康。

中医护眼方法

目宜常运

首先,用双掌小鱼际分别按在眉棱骨上,慢慢向内外作圆圈移动,各进行18次,有助于促进眉间和眼部周围血液循环,减轻眼部疲劳。其次,双目轻闭,利用双手拇指甲壳轻轻在上下眼皮抚摸,各36次,可增进眼部肌肤弹性,并刺激眼周神经,进一步放松眼肌。再次,双目睁开,分别作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各18圈,不仅可以锻炼眼肌,还能改善眼球血液供应,防治视力模糊。转睛时动作宜缓慢,以避免眼球受到过度拉扯。最后,远眺片刻,帮助眼睛调节和缓解长时间近距离工作带来的压力。日常进行该练习有助于去内障外翳、增强视力,对防治近视、远视、目疾、眉棱骨痛等有一定效果。

按摩熨目

以两掌相摩擦,待手掌擦热后,将手掌轻轻覆盖在两眼之上,感受掌中的温暖逐渐传递给眼部,如此反复3次,可帮助放松眼周肌肉,促进眼部血液循环。使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腹轻压眼球,稍停片刻后再轻压,反复进行3次,可促进眼内液体循环,消除眼肌疲劳,减少眼部干涩的症状。日常进行该练习可增加目光的明亮度和清晰度,使双眼明亮生辉、视物更加清晰。

穴位保健法

(1)按睛明穴:两眼闭合,用拇、食二指指端按于睛明穴上(目内眦旁0.1寸),边按边振动,用力均匀,每次5~10 min,有助于缓解因肝火旺盛、眼干涩或是肝血不足导致的目赤痛等症状。在按压过程中,应保持呼吸平稳,避免用力过猛,以防对眼部造成额外的压力。定期进行这一操作,对于保护眼睛视力、预防其他眼疾有积极作用。

(2)切承泣穴:两手食指指尖切按承泣穴(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用力均匀,边切边振,每次5 min左右,能够帮助改善眼帘肿胀、减轻眼袋、消除眼疲劳。建议在进行按压时,采用温柔而有节奏的动作,以提高按摩效果和增加眼部血液循环。

(3)捻瞳子髎穴:两眼闭合,两手拇、食二指指端同时捏住瞳子髎穴(目外眦旁0.5寸,眶骨外缘凹陷中)不停地捻动,用力均匀,每次5 min左右,有助于缓解眼部疲劳和头晕目眩,特别适用于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等造成的视觉疲劳。捻动时要确保动作的平缓,避免过度用力,以免伤害到眼部敏感区域。

(4)点按攒竹穴:曲肘置桌,两手平握拳,拇指伸开,以拇指端附着在眉头下缘攒竹穴;然后两拇指逐渐用力向穴位上方顶压,采用切法、揉法;待穴位周围至眼区有酸胀感觉时,再按压1 min后松指,如此4~6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促进眼部的血气流通,减少头痛和眼睛疲劳的表现,有利于延缓眼部老化和维护视力。

充足的睡眠

中医学认为,肝脏是人体疏泄和储血的重要器官。晚间23:00到凌晨01:00是肝脏排毒的最佳时间,如果这个时间段不能入睡,会出现肝脏供血不足的情况,外在表现为眼睛红肿、头痛、眼花等。因此,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养肝明目至关重要。建议每晚至少保证7~8 h的高质量睡眠,并尽量在晚上22:00前睡觉,以确保肝脏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排毒,从而维护视力健康和整体的生理平衡。

合理的饮食

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胡萝卜、橘子、广柑、红枣和动物肝脏等蔬菜水果,有助于眼睛的保养和修复。同时,减少高糖食物的摄入量。因为糖分摄入过多,会使血液中产生大量酸性物质,降低人体内血钙的形成,从而影响眼球壁的坚韧性,助长近视的发生和发展。建议增加高钙食物,如牛奶和绿叶蔬菜的摄入,以强化眼部结构,保持视力健康。

良好的生活习惯

长时间注视会造成眼球疲劳,久而久之会对视力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盯着闪烁的电子屏幕或书本。用眼

20 min后应休息5 min,远眺片刻以放松眼睛,可以选择看向窗外的绿色植物或远处的景色,有助于放松眼部肌肉。此外,保持正确的阅读和书写姿势也很重要,眼与书本应保持30 cm左右的距离,并确保充足的照明。

中医视觉保健的现代意义

应对现代生活挑战

随着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现代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视觉压力。长时间盯着屏幕,不仅容易导致眼疲劳、干涩,还可能引发近视、散光等视力问题。中医视觉保健强调“久视伤血”,提醒我们要注意用眼卫生,适时休息,通过按摩、热敷等方法缓解眼部疲劳。此外,中医推荐定期进行眼保健操,如目宜常运等手法,增强眼部肌肉的活力,进一步提升眼部健康,从而有效减少因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带来的负面影响。

倡导自然养生理念

中医视觉保健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强调通过调整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和心态达到预防和治疗眼部疾病的目的。这种自然养生的理念,与现代医学中强调的“预防为主,综合治疗”不谋而合。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中医视觉保健提醒我们要回归自然,关注身体的内在平衡,通过合理调配日常饮食、增加适量运动以及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

丰富现代医疗手段

中医视觉保健拥有丰富的手段和方法,如穴位按摩、中药熏洗、针灸等,这些方法在现代医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穴位按摩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眼部疲劳;中药熏洗可以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用不同的中药进行熏洗,以达到治疗眼部疾病的目的;针灸则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身体机能,改善眼部健康。这些传统手段的合理应用,可以与现代医疗技术相辅相成,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加速疾病康复过程。

促进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医视觉保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认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国际友人的关注。通过中医视觉保健的交流与传播,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强国际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同时也为全球医学领域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增强公众健康意识

中医视觉保健的普及和推广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眼部健康的重视程度。通过宣传和教育,人们可以深入了解眼部疾病的成因、预防和治疗方法,从而更加积极地采取措施保护眼睛。这种健康意识的提升,对于预防眼部疾病、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各种渠道如社交媒体、教育讲座和公共健康活动,加大对眼健康重要性的普及力度,有助于构建更为健康的社会环境。

结束语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也是感知世界美好的重要桥梁,让我们携手中医,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视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