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开胸二尖瓣成形术与胸腔镜手术对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术后反流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 程华森

正中开胸二尖瓣成形术与胸腔镜手术对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术后反流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0

摘要:目的 探讨正中开胸二尖瓣成形术与胸腔镜手术对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术后反流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72例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将其分为正中开胸组(n=39)和胸腔镜组(n=33)。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反流情况及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胸腔镜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正中开胸组(P<0.05);胸腔组术后反流情况发生率低于正中开胸组(P<0.05);两组手术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胸腔镜组手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正中开胸组(P<0.05)。结论 相较于正中开胸二尖瓣成形术,胸腔镜手术可有效降低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术后反流发生率,提高整体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重度二尖瓣反流;正中开胸二尖瓣成形术;胸腔镜手术;术后反流;生活质量

二尖瓣反流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其发病机制在于二尖瓣瓣叶、瓣环、腱索或乳头肌等结构异常导致血液在心脏收缩时从左心室反流入左心房,不仅增加心脏负担,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导致左心房和左心室结构与功能改变,最终影响整个心脏功能甚至导致心力衰竭[1]。对于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及时手术治疗显得尤为重要[2]。正中开胸二尖瓣成形术是一种传统的手术方式,通过在胸部正中作切口,直接对二尖瓣进行修复或置换,达到纠正反流的目的,但存在显著的创伤性和较长的术后恢复时间[3]。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胸腔镜手术逐渐成为治疗二尖瓣反流的新选择,为微创手术方式,于胸壁上作小切口,利用胸腔镜与其他特殊器械进行手术操作,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轻等优点,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医疗对手术微创化的要求[4]。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正中开胸二尖瓣成形术与胸腔镜手术对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术后反流情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72例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将其分为正中开胸组(n=39)和胸腔镜组(n=33)。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纳入标准:无精神疾病史,能够正常进行沟通交流;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35~65岁。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依从性较差;中途退出;患有其他免疫系统性疾病。

1.2 方法

1.2.1 正中开胸组予以正中开胸二尖瓣成形术

完善术前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等,评估患者心功能与手术风险。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双肩垫高使胸骨柄突出,便于手术操作。沿胸骨正中线锯开胸骨,纵劈胸骨,充分暴露心包,全量肝素化,防止术中凝血,倒“T”形切开心包并悬吊,建立体外循环,阻断升主动脉后顺灌心脏停搏液,使心脏停搏,随后切开右心房,通过房间隔入路查看二尖瓣病变情况,使用2-0成形线间断褥式缝合植入成形环进行二尖瓣成形,采用注水试验检查二尖瓣成形效果满意后关闭右心房,膨肺左心充分排气,开放升主动脉阻断,心脏复跳后缝合胸骨。术后1~2周观察疗效。

1.2.2 胸腔镜组予以胸腔镜手术

完善术前相关检查,评估患者心功能与手术风险。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患者取健侧卧位。在患者胸部作1~3个1.5 cm的胸壁小孔为手术器械和摄像头通道,通过摄像头将胸腔内的情况投射到大的显示屏幕上,便于医生观察手术视野,使用电视胸腔镜手术器械进行手术操作,包括切割、缝合等,充分暴露二尖瓣病变部位,进行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手术,随后使用2-0或更细的缝合线进行连续或间断缝合,确保缝合紧密、无渗漏,关闭手术切口,放置引流管,完成手术。术后1~2周观察疗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二尖瓣反流程度显著减轻,无或仅有微量反流,反流分数较术前下降至少2个等级(如从重度降至轻度或无反流),为显效;术后二尖瓣反流程度有所减轻,但仍有轻度至中度反流,反流分数较术前下降1个等级,为有效;术后二尖瓣反流程度无明显改善或加重,为无效[5]。总有效=显效+有效。

(2)比较两组术后反流发生率。

(3)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于手术前后健康简明量表(SF-36)[6]进行评估,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胸腔镜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正中开胸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术后反流发生率比较

胸腔镜组术后反流发生率为3.03%(1/33),正中开胸组术后反流发生率为20.51%(8/3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手术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胸腔镜组手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正中开胸组(P<0.05)。见表3。

3讨论

二尖瓣反流的核心问题在于二尖瓣在心室收缩时无法完全关闭,导致大量血液从左心室逆流回左心房的现象,随着病情进展,重度二尖瓣反流会显著加重心脏负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7]。因此,对于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手术治疗成为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8]。正中开胸二尖瓣成形术作为经典手术方式,具有操作直观、修复效果确切等优点,但手术创伤大、恢复时间长,患者预后恢复情况不及预期[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胸腔镜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正中开胸组(P<0.05);胸腔组术后反流情况发生率低于正中开胸组(P<0.05);两组手术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胸腔镜组手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正中开胸组(P<0.05)。胸腔镜手术通过小切口和特殊器械在视频辅助下完成瓣膜修复或置换,手术切口小、创伤轻,对心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同时,胸腔镜可以提供清晰、放大的手术视野,使得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二尖瓣病变的程度和类型,精确地修复或置换病变的二尖瓣,确保手术效果,从而降低术后反流风险[11~12]。相较于传统手术方式,其通过胸壁小切口进行操作,无需锯断胸骨,避免了大面积组织损伤,从而大大减少了手术对胸廓稳定性的破坏和术后疼痛,还有助于减少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3~15]。

综上所述,相较于正中开胸二尖瓣成形术,胸腔镜手术可有效降低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术后反流发生率,提高整体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钟丽珊,黄燕莹,汪珍忠,等.1275例二尖瓣反流患者行全胸腔镜微创二尖瓣成形术的长期随访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4,17(3):244-251.

[2]赵海智,张华军,杨明,等.机器人辅助与胸骨正中切开二尖瓣置换术的生活质量及远期疗效比较[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0,40(11):1557-1563.

[3]李富骊,韦成信,曹健斌,等.全胸腔镜人工腱索二尖瓣成形术在二尖瓣关闭不全中的应用价值[J].局解手术学杂志,2021,30(7):595-599.

[4]唐亚捷,刘健,陈钊,等.胸腔镜下经二尖瓣入路心肌切除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早期效果[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20,36(8):472-477.

[5]陈钊,刘健,唐亚捷,等.全胸腔镜与正中开胸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21,28(6):656-662.

[6]陈亚武,李华,石广永,等.全胸腔镜与正中开胸二尖瓣成形手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病变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19,17(2):90-94.

[7]黄海涛,王飞,丁胜光,等.针对二尖瓣反流经右胸小切口或常规正中开胸术行二尖瓣修复术对心肺功能的影响[J].外科研究与新技术,2022,11(4):242-252.

[8]陈飞,周庆,伍明,等.完全胸腔镜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单纯二尖瓣疾病的近远期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2020,15(9):1359-1363.

[9]郭薇,朱黎鸣,康乐,等.正中小切口全胸骨劈开术治疗心脏疾病的手术策略及应用技巧[J].中国临床医学,2020,27(3):401-405.

[10]魏培坚,刘健,吴宏祥,等.胸腔镜下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同期行改良迷宫手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23,39(1):32-36.

[11]华琨,刘玉华,张良,等.二尖瓣脱垂患者微创胸腔镜辅助下行二尖瓣成形术的短期效果[J].中华医学杂志,2021,101(34):2728-2730.

[12]陈天博,黄焕雷,陈升恺,等.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的疗效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4,23(3):293-297.

[13]韦科全,李思聪,蒋伟,等.全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术同期心脏不停跳三尖瓣成形术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4,17(3):265-271.

[14]石磊,庄熙晶,何学志,等.右侧开胸小切口与传统正中开胸行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手术的应用价值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8):42-44.

[15]颜倩,周勘,柯英杰,等.全腔镜微创与传统正中开胸二尖瓣成形的围术期临床结果比较[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20,27(12):1407-141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