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利西尤单抗联合匹伐他汀治疗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研究
作者: 侯建军
摘要:目的 探讨对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予以阿利西尤单抗联合匹伐他汀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4年3月医院收治的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2例,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予以匹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匹伐他汀联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斑块稳定性、脂代谢指标和血糖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最小纤维帽厚度和最小管腔面积均高于对照组,最大脂质弧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LDL-C、TG、TC、Lp(a)、ApoB和ApoAl均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HOMA-IR、HbAlc、FINS和F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利西尤单抗联合匹伐他汀治疗老年动脉粥样硬化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有利于斑块稳定、调节血脂,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老年;匹伐他汀;阿利西尤单抗;斑块稳定性;脂代谢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由脂代谢异常引发,可进一步导致脑梗死、冠心病等严重疾病[1~2]。老年人多合并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且随着年龄增长,其血管壁自我修复能力下降,使得脂质和血细胞更易附着血管壁上,从而加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3]。调节血脂和抗血小板聚集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规治疗方法。匹伐他汀为调脂药,因其对血糖水平影响较小,且能有效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4]。阿利西尤单抗为一种全人源式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蛋白酶前体转化酶亚型9(PCSK9)活性显著降低LDL-C水平,是一种创新型的降脂药[5]。本研究旨在探讨阿利西尤单抗联合匹伐他汀用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3月~2024年3月医院收治的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2例,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65~81岁,平均年龄(72.35±5.25)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10±0.43)年。观察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65~80岁,平均年龄(73.10±5.34)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14±0.4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临床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年龄≥65岁;空腹血糖正常;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心源性休克;存在恶性肿瘤;存在风湿病、贫血、重症肌无力或急性心肌梗死;伴有严重的认知障碍;近期有胰岛素用药史;合并肝肾功能严重不全;对研究用药过敏。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低脂饮食指导、戒烟限酒干预,予以阿司匹林口服,剂量为75~100 mg/d,不能耐受者调整为氯吡格雷口服,剂量为75 mg/d。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非ST段抬高型)患者,予以阿司匹林口服,负荷剂量100~300 mg,维持剂量100 mg/d,不能耐受者调整为氯吡格雷,负荷剂量为300~600 mg,维持剂量75 mg/d。同时,对照组予以匹伐他汀口服,2 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阿利西尤单抗皮下注射,75 mg/次,2周用药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斑块稳定性指标改善幅度在50%以上,血脂指标正常,为显效;斑块稳定性指标改善幅度为20%~49%,血脂指标基本正常,为有效;斑块稳定性和血脂指标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为无效。有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
(2)比较两组斑块稳定性指标: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定最小纤维帽厚度、最大脂质弧度和最小管腔面积。
(3)比较两组脂代谢指标:主要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B(ApoB)和载脂蛋白Al(ApoAl)水平。
(4)比较两组血糖相关指标:主要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和空腹血糖(FBG)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35%,高于对照组的77.7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斑块稳定性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最小纤维帽厚度和最小管腔面积均高于对照组,最大脂质弧度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脂代谢指标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LDL-C、TG、TC、Lp(a)、ApoB和ApoAl均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血糖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HOMA-IR、HbAlc、FINS和FB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诱发因素多样,包括炎症因子、纤维帽过薄、大脂质核等,调节血脂水平,有效稳定斑块,延缓病情进展,进而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6]。匹伐他汀为常用调脂药,尽管在降低胆固醇方面效果显著,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血糖紊乱和动脉壁功能损伤,在降低LDL-C方面也存在局限性[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最小纤维帽厚度和最小管腔面积均高于对照组,最大脂质弧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LDL-C、TG、TC、Lp(a)、ApoB和ApoAl均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HOMA-IR、HbAlc、FINS和F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阿利西尤单抗联合匹伐他汀用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有效保持斑块稳定性,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病情进展。高水平的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阿利西尤单抗属于PCSK9抑制剂,通过与PCSK9结合抑制其功能。PCSK9是一种由肝脏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它可以结合在肝细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上,导致LDL受体被内化降解,从而减少LDL受体的数量。阿利西尤单抗阻断PCSK9与LDL受体的结合后,可以促进LDL受体在肝细胞表面的表达和稳定,使患者体内的LDL受体数量增多,从而更有效地清除血液中的LDL-C[8]。
综上所述,阿利西尤单抗联合匹伐他汀治疗老年动脉粥样硬化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有利于斑块稳定、调节血脂,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佳星,吴洁琼,李红月.血脂康联合阿利西尤单抗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LDL-C达标率和其他血脂指标影响[J].转化医学杂志,2024,13(1):11-15.
[2]李妍.阿利西尤单抗联合匹伐他汀治疗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疗效[J].中国保健营养,2023,33(18):211-213.
[3]王卓伟,程栋,栗方圆,等.匹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血脂不达标的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36(3):406-408.
[4]马宁,刘倩倩,耿芳,等.依折麦布与匹伐他汀联合治疗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效果观察[J].上海医药,2023,44(23):32-35,94.
[5]文洪波,杨军,邹荣成,等.阿托伐他汀与匹伐他汀对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血脂水平及安全性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21,38(9):1765-1769.
[6]邓建新.匹伐他汀在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探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1,11(4):32-35.
[7]渠惠琳,徐瑞霞,张彦,等.匹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脂蛋白颗粒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影响[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21,21(1):3703-3706.
[8]高霏,马晓腾,王志坚,等.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利西尤单抗对血脂不达标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医药,2021,16(11):1618-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