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疗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 袁莉妮

摘要:失眠是指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下降以及睡眠时间减少的一种神经内科疾病,患者还会伴有注意力下降及记忆力衰退表现,失眠严重者可能出现连续几夜不能入睡的情况,对其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干扰。耳穴压豆是一种中医疗法,主要对人体耳廓上的穴位进行刺激以达到治疗目的。本文综述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耳穴压豆;失眠;开窍益神;气血亏虚;阴阳失调

失眠症的特点是难以入睡、睡眠质量差、容易醒、白天嗜睡、健忘等,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1~2]。轻者表现为睡眠困难、时寐时醒、醒后不可再寐,重者还可能有整夜不眠的表现。持续睡眠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生活品质,还可能使其免疫系统下降 ,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如自杀倾向[3]。许多患者倾向于依赖安眠药物缓解症状,尽管短期内有效,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依赖性和成瘾,甚至可能损害认知功能,并在停药后引发戒断反应。在中医理论中,失眠被称为“不得眠”或“不得卧”,起因于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衡,进而导致气血亏虚和阴阳失调,从而诱发疾病[4]。耳穴法对失眠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障碍,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5~6]。以下综述耳穴疗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1失眠西医治疗

睡眠与5-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等神经递质功能密切相关。ACh在快速眼动睡眠中起重要作用,因为抗胆碱能活性在此阶段增加。5-羟色胺抑制快速眼动睡眠,神经递质是褪黑激素(MT)在没有光照的情况下释放也会对睡眠和昼夜节律的调节发挥重要作用[7]。

1.1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失眠的主要手段为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包括行为干预、认知策略及睡眠卫生教育。此外,放松训练和正念实践也是常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以下将重点阐述CBT-I中的睡眠卫生教育、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8]。

睡眠卫生教育旨在教导患者如何通过优化行为习惯和睡眠环境来提升睡眠质量,尤其是限制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手机、电脑等设备发出的亮光会刺激大脑保持清醒,特别是短波长的蓝光会干扰人体自然分泌的褪黑素。

失眠主要分为睡眠限制和刺激控制两大部分。尽管短期内可能加剧日间困倦,但这两种策略并不适用于那些因睡眠不足可能导致健康问题的个体。一项对老年群体的研究认为,行为疗法在提升睡眠效果和改善睡眠质量上超越了单纯的睡眠卫生教育[9]。此外,认知疗法专注于帮助失眠患者识别并纠正关于睡眠的误解及负面思维模式,用合理的观念进行替换。相比于药物干预,认知行为疗法的益处更为持久且副作用较少。有研究指出[10],一旦停止使用催眠药物,其效果往往无法维持,且可能伴有更多不良反应和依赖性,而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则无此类问题。

1.2 药物疗法

失眠药物治疗应将药物剂量保持在最低限度,尽可能缩短药物使用时间。当前,临床常用的助眠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抗组胺药及褪黑激素受体激动剂等。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可能带来多种副作用,如反跳性失眠、戒断症状和依赖性。褪黑激素同样被用于失眠治疗,雷米替尼与褪黑激素类似,可通过调整给药时间调节生物钟。还有一些其他处方药物可供选择,但其疗效和安全性尚未进行全面评估[11]。由于巴比妥类药物可能产生毒性效应,一般不建议采用。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原发性和并发性失眠障碍,某些特定的身体或精神疾病可能会是安眠药使用的相对禁忌证。

药物疗法虽然起效迅速,却伴随着成瘾风险和众多不良反应,失眠临床实践中药物治疗并非首选。相比之下,失眠认知行为疗法更为安全有效,但该疗法治疗成本高、起效时间长,很多患者对这种疗法的接受度相对较低。

2失眠中医治疗

2.1 耳穴治疗失眠的机理

耳穴治疗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古代医学经典《灵枢·口问篇》中就对此有所描述,即“耳者,宗脉之所聚之地”。耳朵区域汇集了人体所有经络,包括十二正经和三百六十五条络脉的分支。中医理论认为,失眠往往源于心脾受损、过度思考疲劳、阴阳失衡、阴虚火旺、心肾不协调或肝阳上亢。通过在耳朵的特定穴位施加压力,可刺激这些点,促进经络畅通、血液循环、调整脏腑功能以及平衡阴阳。耳穴疗法通常选取心、交感、神门、皮质下等主要穴位,并结合肝、肾、内分泌等辅助穴位[12]。心脏穴位和神门穴有助于安抚精神,因为心脏主管血液和精神,交感穴则有滋阴潜阳和调节自主神经的功效。皮质下穴位于对耳屏内侧,能提升清气、开窍益神、健脾补肾、活血舒筋、通腑下气。肝穴位于耳甲艇后下方,能清热解毒、利胆明目、养血平肝、舒缓紧张、止痛通络。肾穴在耳甲艇上,有益精气、壮阳、育精和增强肌肉的作用。内分泌穴有助于疏肝理气。脑和枕穴是针对失眠问题的特定位点。耳穴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失眠患者临床症状。

2.2 耳穴治疗失眠的具体应用

2.2.1 耳穴配合辨证施护治疗围绝经期失眠

围绝经期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与激素水平的变化、焦虑、抑郁以及生活压力等多种因素有关。中医认为,人体内的经络系统如同一张复杂的网络,将各个脏腑器官紧密相连。耳为宗脉之所聚,是全身经络汇集的地方,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刺激耳部穴位可激发经络的传导,进而调节相关脏腑的功能状态。董巧云等[13]研究对比了两种疗法对100例更年期失眠患者的疗效,实验组患者接受耳穴疗法,选取心、交感、神门、皮质下为主穴,辅以肝、肾、内分泌等穴位,通过放置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并施加压力,每次轻柔按摩各穴位约1 min,每天3~4次;对照组采用中药调理,并辅以日常护理,包括生活作息调整、饮食管理及药物指导等。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耳穴疗法配合辨证施护能够有效提升更年期失眠患者睡眠质量,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王萍[14]探讨了耳穴贴压法对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的治疗效果,为耳穴贴压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围绝经期失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取知柏地黄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耳穴贴压法治疗,每个穴位按压1min,约30次,每日按压穴位4次,刺激强度以患者感麻、痛、胀为度,单侧选穴,3天后更换对侧耳,2个疗程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更年期症状Kupperman评分低于对照组。

2.2.2 耳穴辨证治疗失眠

中医耳穴治疗失眠的选穴原则主要包括辨证取穴和合理组方[15]。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选择相应的主穴和配穴进行治疗[16],常用主穴包括皮质下、神门、枕、心等,配穴则根据证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刘仲玮[17]在50例失眠个案中应用耳穴疗法,主要选取心、垂前、神门、交感、肾和皮质下等穴,再依据个体体质选择相应的配穴。针对失眠痰热内扰证,选用肺、大肠穴;针对失眠肝郁化火证,配合肝穴;针对失眠心虚胆怯证,配合胰胆穴;针对失眠心脾两虚证,则配合小肠、脾穴。治疗期间,患者需保持仰卧位或坐位,先通过探棒找到穴位并标记,随后用75%酒精棉签消毒耳廓,接着使用镊子或止血钳将含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贴于敏感点,直至患者感到微酸或局部轻微灼热。治疗期间,患者可轻揉按压穴位,每次1~3 mm,以产生酸麻胀感为宜,避免力度过大损伤皮肤。50例患者接受此疗法后,显效率为44.00%,有效率为52.00%,整体总有效率为96.00%,展现出良好的疗效。

2.2.3 中药药枕联合耳穴治疗失眠

中医耳穴治疗失眠常与其他疗法相结合,如中药、针灸、推拿等,形成更加全面、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18]。唐晓娜等[19]选取100例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配至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即给予艾司唑仑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中药药枕联合耳穴疗法。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语

耳穴压豆辨证治疗失眠是一种有效的中医外治疗法。根据不同的证型选择相应的耳穴进行压豆治疗,通过耳部穴位刺激传入神经的反应,从而打断异常生理过程,调和气血,畅通经脉,显著改善失眠症状,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未来,中医耳穴治疗失眠的研究应继续深入,包括探索更精确的穴位定位方法、优化刺激参数,以提高治疗效果;开展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等。

参考文献

[1]卢亚丽.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耳穴贴压法对脑卒中后失眠的治疗效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23,42(11):100-102.

[2]黄莉,左静,王雯,等.耳部全息铜砭刮痧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外治杂志,2023,32(5):42-44.

[3]陈晶晶,方靖淞,刘燕平.耳穴埋针联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23,41(9):148-151.

[4]刘生敏,王超,马月珍.中医情志疗法联合耳穴压豆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症乳腺癌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15):29-33.

[5]宋庆雨,王诚杰,董志浩,等.针刺联合耳穴揿针治疗失眠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3,14(8):91-96.

[6]刘燕云.中药足浴结合耳穴压贴用于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心脾两虚证失眠患者的临床价值[J].大医生,2023,8(13):85-87.

[7]王芳芳.耳穴压豆联合情志护理对失眠症患者负面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3,34(5):603-605.

[8]李鹤,李翠玲,黄燕虹,等.耳穴压豆结合神阙雷火灸治疗原发性失眠患者临床疗效的护理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3,34(2):214-217.

[9]杨辉林,周波,罗时颖.雷火灸联合耳穴埋豆在肝肾阴虚型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3,30(4):141-144.

[10]乔敏.不同手法耳穴压豆联合归脾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18):3401-3404.

[11]黄银凤,高希言.耳穴联合温针灸对顽固性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医学报,2022,37(7):1541-1546.

[12]曾满萍,刘晓辉,彭丽华,等.耳穴贴压联合耳部铜砭刮痧治疗失眠症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22,41(4):359-365.

[13]董巧云,李婷,于艳琼,等.耳穴压豆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4(9):62-64.

[14]王萍.耳穴贴压法治疗围绝经期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研究[D].郑州:河南中医药大学,2019.

[15]刘仲玮.用中医耳穴压豆法治疗失眠的效果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9,34(5):112-113.

[16]卢亚丽.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耳穴贴压法对脑卒中后失眠的治疗效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23,42(11):100-102.

[17]王丽花,张巧珍,黄慧.耳穴贴压法联合五行音乐疗法治疗临床护士失眠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11):50-53.

[18]王伟,张君毅,史波,等.自助式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耳穴贴压法治疗军校大学生慢性失眠的疗效[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21,35(1):44-47,53.

[19]唐晓娜,曾瑶,陈阳阳,等.中药药枕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4):154-15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