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乳口腔护理联合多感官护理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作者: 王红 黄婷 杜润 

摘要:目的 观察初乳口腔护理联合多感官护理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情况及经口喂养进程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6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掷硬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初乳口腔护理+多感官护理),每组各32例。比较两组喂养不耐受情况、经口喂养过渡时间、喂养效率、生长发育情况及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滞留奶量、滞留次数及持续腹胀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每日摄入奶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经口喂养过渡时间、胃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喂养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身长增长、头围增长及体质量增长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长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初乳口腔护理联合多感官护理可有效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情况,加速经口喂养进程,提高喂养效率,促进患儿生长发育,从而提高家长满意度。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初乳口腔护理;多感官护理;喂养不耐受;生长发育

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1 500 g,胃肠发育不完全,吸吮和吞咽功能不完善,一般不能经口进食,通常采用肠内营养支持,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可能诱发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母乳中所含的免疫活性物质是促进新生儿肠道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极低出生体重儿缺乏母乳中的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力低,相关感染发生率也会随之升高,从而严重影响患儿预后。因此,基于初乳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发育优势开展初乳口腔护理,可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2]。多感官护理是集听觉、视觉、触觉等于一体的刺激性护理干预措施,可增强脑内突触联系的持久生存能力,是一种安全、无创的护理方法,可促进患儿觉醒及神经发育,加快患儿进食速度,加速经口喂养进程[3]。本研究旨在观察初乳口腔护理联合多感官护理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情况及经口喂养进程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6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掷硬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男20例,女12例;胎龄28~32周,平均胎龄(30.18±1.80)周;剖宫产30例,经阴道分娩2例。观察组男21例,女11例;胎龄27~33周,平均胎龄(30.20±1.89)周;剖宫产29例,经阴道分娩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单胎;出生体重≤1 500 g;新生儿Apgar评分>5分;家长可积极配合。排除标准:不符合肠内营养支持指征;存在颅内出血;存在染色体病变;伴有先天性心脏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密切监测患儿心率、体温、皮肤颜色。管理病房,调节适宜的温度(22~24℃)和湿度(55%~65%),适当调节室内光线,避免刺眼。予以脐部、臀部、腋下等皮肤清洁护理,保证整洁干燥。给予喂养护理,持续至患儿出院。

1.2.2 观察组给予初乳口腔护理联合多感官护理

(1)初乳口腔护理:护理人员指导产妇正确收集母乳,并进行冷藏保存。每3 h进行1次口腔护理,与喂养频率同步。护理前,在冷藏室取出适量母乳置于室温下5 min,随后将母乳送至患儿病房。口腔护理前,护理人员先清理患儿口腔内分泌物,动作精准、轻柔,避免损伤口腔黏膜;母乳恢复常温后,用一次性医用棉签蘸取适量母乳,擦拭患儿口腔,包括舌、牙龈、黏膜等位置,动作轻柔,每次擦拭10 s,观察患儿状态,及时报告异常并处理,持续至患儿出院。

(2)多感官护理:第一,前庭护理。护理人员缓慢将患儿抱于胸前,托住患儿臀背部、头部,水平摇摆患儿,注意应缓慢进行。第二,视觉护理。护理人员将不同颜色(红、蓝、黄)的球(直径5 cm)放在患儿面前20 cm处,垂直、水平移动球,引导患儿目光移动。第三,触觉护理。护理人员消毒手,掌心涂抹适量按摩油,按摩患儿面部、胸腹部、四肢、后背、足部等部位,力度避免过大。第四,听觉护理。护理人员指导产妇勤呼唤患儿乳名,护理人员也可在患儿面前呼唤产妇名字,将胎教时期的故事录成音频,在患儿耳前20 cm处播放(40~50 dB)。感官护理每天2次,每次5 min,持续至患儿出院。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喂养不耐受情况:包括滞留奶量、潴留次数、每次摄入奶量和持续腹胀时间。(2)比较两组经口喂养进程和喂养效率:包括全经口喂养过渡时间、胃管留置时间、喂养效率和住院时间。(3)比较两组生长发育情况:每周身长、头围和体重增长情况。(4)比较两组家长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共100分,80~100分为满意,60~79分为基本满意,≤59分为不满意[4]。总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喂养不耐受情况比较

观察组滞留奶量、滞留次数及持续腹胀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每日摄入奶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经口喂养进程、喂养效率和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经口喂养过渡时间、胃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喂养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观察组身长增长、头围增长及体质量增长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家长护理总满意度为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容易出现胃潴留及其他喂养不耐受症状,加上免疫力差,无法通过口腔饮食,感染风险高,同时也会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由此导致的副作用可导致患儿体重增长缓慢、住院费用高,使家长满意度低[5]。

经口喂食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离院的主要依据,极低出生体重儿常伴有吸吮吞咽功能障碍,虽然可采取肠内营养支持满足生长所需,但仍需要长时间依赖鼻饲补充营养,患儿生长发育迟缓,对短期生长发育和后期各个器官发育都有不良影响。如何有效缩短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口进食过渡时间,是促进患儿生长发育的关键措施[6]。本研究中,观察组滞留奶量、滞留次数及持续腹胀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每日摄入奶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经口喂养过渡时间、胃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喂养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身长增长、头围增长及体质量增长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家长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初乳口腔护理联合多感官护理有助于促进患儿尽早恢复经口进食,提高喂养效率。用母乳擦拭患儿口腔牙龈、口腔黏膜、舌头等部位,能加速患儿对母乳的吸收,减少经口进食导致的刺激反应[7]。口腔动力是喂养过程中的最主要因素,通过在适当部位进行擦拭可促使患儿口腔动力发育。多感官护理可提高神经和脑调控能力,从而促进患儿吸吮和吞咽能力发育,有助于恢复经口进食,缩短胃管留置时间[8]。极低出生体重儿通常为早产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时间较短,消化能力较弱,不能完全消化各种养分。初乳口腔护理借助初乳中营养物质达到改善患儿胃肠道功能的效果。多感官护理对患儿全身进行按摩,也可促进胃肠蠕动[9]。同时,多感官护理通过适当的刺激,能改善血液流通,促进养分输送,从而加快患儿生长发育[10]。营养因子对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母乳中包含生长因子,能透过口腔黏膜被患儿吸收,促进胃肠发育。初乳能刺激胃肠酶分泌,有助于小肠上皮细胞发育,从而提高患儿胃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预防胃潴留,提高胃肠耐受,减轻腹胀及其他胃肠不耐受情况。胃肠动力受大脑和神经系统调控,前庭及其他多感官刺激可促进患儿大脑发育,提高胃肠道调控能力,进而改善患儿进食障碍。

综上所述,初乳口腔护理联合多感官护理可有效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情况,加速经口喂养进程,提高喂养效率,促进患儿生长发育,从而提高家长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罗洁.初乳口腔护理联合多感官干预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4,37(1):134-137.

[2]王巧白,王宝虹,洪丽锦,等.初乳口腔护理干预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免疫及完全经口进奶时间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23,13(17):140-143.

[3]李淑华,叶小如,刘晓娟.初乳口腔护理联合口腔运动刺激对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质量及喂养结局的影响[J].中外医疗,2023,42(24):130-133.

[4]马如萍.三段式抚触在超低出生体重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23,53(6):33-35.

[5]胡硕,王妍妍,陈丹.初乳口腔免疫疗法联合三阶梯俯卧位在呼吸暂停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3,30(3):82-84.

[6]胡佩玲,周文娟,欧阳莉茜.初乳涂抹口腔对早产儿体质量和经口喂养的影响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2,35(9):1604-1605.

[7]肖冬素,曾水英,郭晶.初乳口腔免疫疗法联合水床式鸟巢护理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1):167-169,175.

[8]胡霆,陈大芝,马金绒,等.用初乳进行口腔免疫护理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1,42(4):172-175.

[9]胡家杰,李梅,温尊甲,等.重力喂养联合多感官干预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20,35(19):1795-1799.

[10]孟宇,何丽,蔡仪术.刺激-免疫并举口腔护理在早产儿经口喂养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3):285-28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