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牙美学修复在口腔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 程贵勉
摘要:目的 观察前牙美学修复在口腔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医院诊治的78例前牙修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前牙修复治疗,观察组予以前牙美学修复治疗。比较两组前牙修复效果、美学效果[红色美学评分(PES和白色美学评分(WES)]、牙周状况、咀嚼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修复形态、修复颜色和边缘密合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修复后PES指数和WES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修复后GI、BI、PLI和PD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修复后咬合力和咀嚼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前牙美学修复能够提升患者前牙修复效果和美学效果,改善牙周状况和咀嚼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前牙美学修复;咀嚼功能;龈沟出血指数;并发症;白色美学
前牙间隙偏大、牙体裂损、牙齿扭转等均为常见的前牙疾病类型,不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还会影响其面容美观度[1~2]。口腔医生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前牙疾病进行修复治疗,以恢复口腔功能与美观程度[3]。常规前牙修复技术虽然能够有效恢复患者前牙功能,但美学效果有待提高[4~5]。本研究旨在观察前牙美学修复在口腔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医院诊治的78例前牙修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男19例,女20例;年龄22~46岁;平均年龄(35.30±1.95)岁;病程1.4~4.5年;平均病程(2.85±0.43)年;病变位置为上前牙23例,下前牙16例。观察组男18例,女21例;年龄23~47岁;平均年龄(35.42±2.06)岁;病程为1.2年~4.3年;平均病程(2.93±0.50)年;病变位置为上前牙25例,下前牙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具有前牙修复适应证[6];牙龈乳头大小与牙髓活力均正常;年龄18周岁以上;口腔卫生习惯良好。排除标准:存在严重的口腔炎症;牙周状况较差或前牙咬合关系不稳定;存在感染性疾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
1.2 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前均接受口腔检查,明确牙周牙髓病变情况,对牙齿进行清洗、消毒至少3次,再实施对应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前牙修复治疗:观察需要修复的前牙颜色、透明度、大小和形态,制备高精度的印模与修复体(氧化锆基全瓷冠)。
观察组采用前牙美学修复治疗:治疗前彻底清洗患牙,彻底去除牙垢、腐质,对需要修复的前牙进行打磨处理,使修复体与患牙表面间存在一个衔接面。选择与修复前牙颜色相近的色卡,在灰度背景下将色卡和天然牙进行比较,并拍摄邻近牙齿。在自然光下选择修复体颜色,确保修复体颜色与需修复前牙和邻近牙的颜色、色泽基本相同。参照美学价值中的黄金分割法,适当调整修复体形态、大小与颜色,印模、牙体制备出来后安排患者进行试戴,并进行个性化的前牙美学修复治疗。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前牙修复效果:于修复6个月后采用美国加利福尼亚牙科协会(CDA)制定的相关标准评估,包括牙体修复形态、颜色和边缘密合度3个维度,每项0~5分,分值越高对应的修复效果越好[7]。(2)比较两组美学效果:于修复前和修复6个月采用软组织红色美学指数(PES)和白色美学指数(WES)评估。PES指数包括7个维度,每个维度0~2分,总分为0~14分;WES指数包括5个维度,每个维度0~2分,总分为0~10分;得分越高对应的美学效果越好[8]。(3)比较两组牙周状况:于修复前和修复6个月采用牙周探针测量牙周探诊深度(PD)、牙龈指数(GI)和龈沟出血指数(BI),采用目测加探查法评估菌斑指数(PLI),各项分值越低对应的牙周状况越佳[9]。(4)比较两组咀嚼功能:通过传感器测量咬合力;观察患者咀嚼2 g杏仁的情况,计算咀嚼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前牙修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修复形态、修复颜色和边缘密合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美学效果比较
观察组修复后PES指数和WES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牙周状况比较
两组修复前牙周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修复后GI、BI、PLI和PD分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咀嚼功能比较
两组修复前咀嚼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修复后咬合力和咀嚼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7.69%,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25.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在牙体美学修复过程中,口腔科医生需要和患者在牙齿美学方面达成一致,保持有效沟通交流,使患者前牙美学问题得到解决;若沟通交流不够直观和准确,会导致两者之间出现认同偏差,进而出现不必要的纠纷[10~12]。近年来牙科修复技术发展迅速,引入了口腔摄影技术,该项技术能够对患者牙齿结构、病变情况进行清楚显示,便于了解其前牙缺损情况、牙周状况以及邻近牙齿情况,有助于医生和患者根据摄影结果进行高效沟通,可将既往诊断错误情况纠正,促进前牙修复效果提高[13~15]。
前牙修复美学应用数码相机将需修复的前牙、修复体与邻近正常牙的颜色进行对比,同时能方便处理影像,实时记录患者前牙美学修复期间的各项信息,医生与技工能够快速、准确且及时地获取美学信息,充分考虑患者的个性化特点与感受,与其沟通过程后再确定具体修复方案,满足其对美观的需求缩小修复误差,使修复体形态、色泽等与天然牙齿保持一致,增强修复体仿真效果,进而提高美学修复效果[16~17]。本研究中,观察组修复形态、修复颜色和边缘密合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修复后PES指数和WES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修复后GI、BI、PLI和PD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修复后咬合力和咀嚼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前牙美学修复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前牙美学修复能够提升患者前牙修复效果和美学效果,改善牙周状况和咀嚼功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谢跃伶,聂玉洁.微创贴面在前牙缺陷美学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2023,13(6):160-163.
[2]戴纬婷,郑锦川,黄泽红,等.正畸及修复联合治疗对前牙美学缺陷患者修复后美观度及修复体颜色状态的影响[J].中国医疗美容,2022,12(11):71-74.
[3]宋占庆,史敬勋,张慧.上前牙即刻种植后即刻修复与使用愈合基台修复对患者治疗效果及牙龈红色美学效果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2,21(7):752-755.
[4]陈文珍,陈锦文.冠延长术保存前牙龈下残冠的美学修复效果观察[J].中国医疗美容,2023,13(9):57-61.
[5]靳亚伟,潘慧利,张博文.前牙美学区即刻种植修复和延时种植修复对单颗前牙缺失患者的治疗效果[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8):1355-1357,1416.
[6]王宁.光固化复合树脂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23,32(7):146-149.
[7]江菊美,丁晓琳,李建新.牙冠延长术联合玻璃纤维桩修复术治疗前牙残根残冠的疗效及美学评价[J].中国美容医学,2023,32(9):160-163.
[8]刘振飞,刘洁,桂莉,等.光固化纳米树脂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22,31(12):146-149.
[9]张璐,范海涛,臧慧.前牙美学修复在口腔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临床研究杂志,2023,7(2):101-103.
[10]范孟钊,国正则,侯新华,等.即刻种植美学修复治疗对前牙外伤患者临床效果及整体美观度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21,30(2):119-122.
[11]杜晓康,沈利.牙冠延长术在前牙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及对微笑美学的影响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
2023,32(7):131-134.
[12]林晓华,张晶.前牙美学牙冠延长术在上颌前牙牙体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美学效果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23,32(6):141-144.
[13]张颉,高明英.口腔多学科联合修复在前牙缺损种植修复中的应用及对口腔功能与美学效果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23,32(2):141-144.
[14]姚金凤,邓梦昭,谢添,等.口腔数字化设计在唇腭裂患者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21,39(5):582-590.
[15]张希,柳登岳,孙津龙,等.CAD/CAM技术在前牙瓷贴面美学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
美容医学,2023,32(3):132-135.
[16]韩丽会.口腔数码摄影联合诊断模型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21,29(11):61-63.
[17]黄进静,陈洛,于海洋,等.数字化微笑设计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口腔医学,2022,42(9):86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