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职化层级护理在脑梗死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 周莹

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急诊抢救中采用专职化层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12月医院收治的7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采用专职化层级护理。比较两组抢救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护理质量。结果 观察组急诊分诊时间、入院至治疗时间及总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专职化层级护理可有效提高脑梗死急诊抢救效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关键词:脑梗死;专职化层级护理;急诊抢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护理质量

脑梗死是由缺血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属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类疾病,以中老年患者多见,也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以及小动脉闭塞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病因,烟雾病为脑梗死的高危病因。此外,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也易导致脑梗死的发生[1]。脑梗死早期患者无特定症状,其症状根据梗死部位及阻塞血管而表现出多样化,部分患者脑梗死发作前可能会出现阵发性头晕、感觉麻木等症状。脑梗死起病较急,症状通常在数秒或数分钟达到高峰,一旦出现失语、偏瘫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或短暂性头晕、复发性肢体无力等症状,需要立即送医就诊,于时间窗内提高抢救效率,改善患者预后[2~3]。专职化层级护理对护理人员职责进行明确定位,通过针对性的护理管理优化护理效率,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救治效率[4]。本研究旨在探讨脑梗死患者急诊抢救中采用专职化层级护理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12月医院收治的7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5];首次发病;预计生存期≥6个月。排除标准:合并重度痴呆;于抢救过程中死亡;脑出血。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

入院后立即给予患者急救措施,并对其进行相关检查,根据病情给予积极对症治疗。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实施抢救。护理人员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抢救,落实急诊护理措施。

1.2.2 观察组接受专职化层级护理

(1)成立专职化层级护理小组:根据护理人员资历及护理经验分为N1、N2和N3三个级别。其中,N3组为熟悉护理细节、业务技能熟练、考核评级优异的护理人员。对不同组别的护理人员再次进行层级分组,其中预检分诊组包括N1和N3级护理人员,次级抢救组则包括N1和N2级别的护理人员,危急抢救组则需要三级护理人员共同合作。对护理人员进行脑梗死急救护理相关知识培训,引导其熟练掌握脑梗死体征评估、心电图解读、溶栓操作及注意事项等,在模拟急救考核通过后,才可对患者进行相关护理管理。

(2)层级护理: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对其进行分级。对存在面瘫、口角歪斜的前循环脑卒中,以及存在共济失调的脑后循环卒中患者开通绿色通道,优先检查,并立即安排抢救,接受溶栓处理。针对次级抢救组患者,首先引导患者进行头颅CT检查,在明确其无溶栓相关禁忌证后再安排静脉溶栓或手术取栓治疗。坚持先抢救患者、后挂号缴费原则,确保患者可第一时间接受治疗。在抢救过程中,若患者处于清醒状态,护理人员可给予言语鼓励,确保其情绪稳定,并关注家属心理状态,使其放松身心。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抢救情况:急诊分诊时间、入院至治疗时间及总抢救时间。(2)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6],满分为42分,得分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3)比较两组护理质量:从病情管理、分级护理、应急能力及风险评估4个方面评估,每项25分,得分越高说明护理质量越高[7]。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抢救情况比较

观察组急诊分诊时间、入院至治疗时间及总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病情管理、分级护理、应急能力及风险评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脑梗死发病后,患者会出现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导致神经功能缺损,出现面部或一侧肢体麻木甚至瘫痪,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语言障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脑梗死病情进展快,可于发病后短时间内迅速恶化,因此需尽快实施抢救[8~9]。

专职化层级护理旨在优化人力资源配量,促进护理工作规范化与标准化,进而提升医院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管理,优化护患关系[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急诊分诊时间、入院至治疗时间及总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专职化层级护理先对护理人员进行分组,再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给予不同的护理干预,各个层级小组的护理人员各司其职,按规定为患者提供抢救护理工作,并坚持“先抢救患者,后挂号缴费”的原则,缩短患者等待时间,快速对患者进行病情分级处理,确保其入院后可第一时间接受抢救。若患者处于清醒状态,护理人员还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安抚其不良情绪,引导其放松心态,积极配合治疗,确保抢救工作顺利进行[12]。专职化层级护理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和专业性,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脑梗死护理知识培训和考核,提高其病情评估能力,从而能快速识别患者病情并给予对应处理。针对病情严重患者开放绿色通道,确保其立即接受治疗,并通过监测生命体征、予以生命支持,使患者脑组织缺血缺氧情况得到较快改善,进而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抢救效率,为后续治疗提供良好的条件[13]。急诊抢救后,还需要给予患者相关护理。例如,坚持规律锻炼有助于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当患者进行有氧运动时,心率和呼吸频率会相应增加,从而加速血液循环,改善脑部供血。此外,规律锻炼还可增强患者肌肉力量和灵活性。合理膳食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过量的盐分摄入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负担。因此,患者应避免食用腌制食品、深加工食品等高盐食物。适量摄入钾有助于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可指导患者多食用香蕉、土豆和菠菜等富含钾元素的食物,规范饮食,促进病情早日康复[14]。

综上所述,专职化层级护理可有效提高脑梗死急诊抢救效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冯严,郭朝琦.专职化层级护理在脑梗死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18):151-154

[2]赵晶晶.专职化层级护理在急诊脑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学,2021,45(6):605-606.

[3]武若楠.专职化层级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效率及神经功能损伤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22,54(3):346-347.

[4]陈晨,沈婷,武春艳,等.专职化层级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康复期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24):105-107.

[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43(5):380-393.

[6]刘艺红,邱晓燕,庄丽丽.专职化层级护理模式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效果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2,51(3):325-328.

[7]彭燕香,张丹.针对性层级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23,18(8):126-128.

[8]杨盼盼.层级化心理护理在脑梗死CT扫描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12):2164-2167.

[9]王芳,李艳华.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刊,2020,55(10):1148-1151.

[10]施华,夏从容,陶俊.流程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及预后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2,46(3):437-438.

[11]张军丽.基于SWOT的多学科协作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及临床结局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5):892-897.

[12]王妍.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6):28-30.

[13]蔡静纯.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效果观察方案[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20,25(4):405-407.

[14]宋晓芳.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中全程优化急诊护理的应用效果[J].包头医学,2020,44(3):58-6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