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的中西医治疗

作者: 怡文辉 李梅

在老龄化社会日益加剧的今天,血管性痴呆(VaD)作为一种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神经系统疾病,正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血管性痴呆由脑血管病变引发,不仅导致患者认知功能全面下降,还常伴有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面对这一挑战,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各自发挥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治疗方法。

血管性痴呆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定义

血管性痴呆是一种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认知功能下降综合征,主要因脑血管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脑静脉病变或慢性脑缺血等,导致脑组织受损,进而引发一系列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第二大常见痴呆类型,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临床表现

认知功能受损

患者常出现近期记忆障碍,对刚发生的事情容易遗忘,但对远期记忆相对保留;难以集中注意力完成某项任务,易受外界干扰;计划、组织、抽象思维等能力受损,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效率。此外,可能出现找词困难、表达不清或理解语言的能力下降。

行为与精神症状

患者情绪不稳定,易出现焦虑、抑郁、易怒等情绪反应;出现睡眠方面的障碍,如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醒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性格变化,如变得孤僻、多疑、固执等。晚期患者还可能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影响社会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下降

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逐渐下降,如穿衣、吃饭、洗澡等日常活动需要他人协助。社交能力受损,难以与他人正常交流,逐渐脱离社会。

神经系统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等,与脑血管病变的部位和程度有关。

血管性痴呆的病因与病理

主要病因

缺血性脑血管病

如脑梗死,尤其是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通过阻塞脑血管,减少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引起神经元损伤和认知功能下降。

出血性脑血管病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出血性疾病,通过直接破坏脑实质或影响脑脊液循环,加重脑组织损伤和认知障碍。

血管硬化性疾病

如动脉硬化,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减少脑部血液流动,使脑组织长期处于慢性缺血状态。

系统性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通过影响血管结构和功能,增加脑血管病变的风险,进而引发血管性痴呆。

病理机制

脑组织缺血缺氧

脑血管病变导致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引发缺氧反应。在缺氧环境下,神经元代谢受阻,能量供应不足,最终导致神经元功能受损甚至死亡。

神经元损伤与凋亡

长时间缺血缺氧及随后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共同作用于神经元,导致神经元细胞膜的完整性受损、细胞内钙离子失衡、线粒体功能障碍等,进而引发神经元凋亡。

神经纤维联系中断

脑血管病变不仅影响神经元本身,还可能导致神经纤维的损伤和断裂。这些神经纤维是大脑各区域之间信息传递的通道,一旦遭受损伤,将严重影响大脑的信息整合和认知功能。

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

脑血管病变后,脑组织局部发生炎症反应,吸引免疫细胞浸润。同时,在缺血缺氧条件下,脑组织内氧化应激反应增强,产生大量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和炎症因子共同作用于脑组织,加剧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损伤。

血管性痴呆的中西医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

一般治疗

戒烟限酒;调整饮食结构,以低盐、低脂、高纤维为主;保持适量运动;控制体重;将血压、血糖、血脂等关键指标维持在合理范围内。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关注其情绪变化,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社交活动,帮助患者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药物治疗

针对脑血管病变本身,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等,以预防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再次发生。针对痴呆症状,可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等药物,以提高大脑内乙酰胆碱含量,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记忆能力。此外,还可选用脑代谢活化剂(如吡拉西坦、奥拉西坦)等药物,促进脑细胞代谢,增强脑功能。对于合并精神症状的患者,如焦虑、抑郁等,还需应用相应的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康复治疗

通过认知训练、记忆训练、定向力训练等康复训练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或改善认知功能,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此外,还可以结合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手段,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在康复过程中,应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以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血管性痴呆的发生与脑部血液循环不畅、气血瘀阻密切相关。因此,治疗时多采用具有活血化瘀、通络开窍功效的中药。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补阳还五汤、通窍活血汤等,能够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辨证施治。

针灸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改善脑部供血情况,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针灸治疗可以采用针刺、头针疗法、电针疗法等多种形式,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百会穴、风池穴、太阳穴、足三里穴等。这些穴位均位于头部或四肢的关键部位,与脑部功能密切相关。针灸治疗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优点。

其他治疗

推拿按摩可以缓解患者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状;拔罐通过负压吸引的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加速代谢产物的排泄;艾灸利用温热刺激的作用,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这些非药物疗法可以与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相结合,形成综合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