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阻力训练对慢阻肺老年患者呼吸困难程度及健康状态的影响观察

作者: 武晓娟

人工阻力训练对慢阻肺老年患者呼吸困难程度及健康状态的影响观察0

摘要:目的 观察人工阻力训练对慢阻肺老年患者呼吸困难程度及健康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22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78例慢阻肺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呼吸训练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缩唇呼吸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人工阻力呼吸训练,比较两组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生活质量评分、健康状态、呼吸困难程度及慢阻肺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FVC、FEV1和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及情绪功能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健康状态、呼吸困难程度及慢阻肺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人工阻力呼吸训练可有效减轻慢阻肺老年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其肺功能,促进机体健康,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呼吸功能训练护理;老年;慢阻肺;呼吸困难程度;健康状态

慢阻肺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简称,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随着病情进展,可发展为呼吸衰竭、肺心病等严重病变。当前该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直接关系,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呼吸道感染、吸入化学物质、遗传因素、气道反应性增高、吸烟及其他呼吸道疾病等[1]。其典型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等,可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现阶段,临床针对该病一般采取对症治疗,旨在缓解症状,同时结合相应的康复护理,促进患者肺功能改善,最终提高其生活质量[2]。本研究旨在探讨人工阻力训练对慢阻肺老年患者呼吸困难程度及健康状态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22年1月~2024年1月收治的78例慢阻肺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呼吸训练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男27例,女12例;年龄66~79岁,平均年龄(76.10±5.31)岁;病程7~18年,平均病程(14.70±3.21)年。观察组:男25例,女14例;年龄68~80岁,平均年龄(75.74±5.06)岁;病程7~17年,平均病程(13.55±2.8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均明确诊断为慢阻肺;年龄66~80岁;有良好的自理能力和沟通能力;精神状态良好;充分了解研究内容、目的及潜在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肝、肾功能障碍;存在认知或情感障碍;患有其他急性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依从性较低。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予以缩唇呼吸训练

指导患者取立位或坐位,确保全身肌肉处于放松状态,双手放于腹部。通过吹笛状呼气法,指导患者嘴唇缩成“吹笛状”,使气体经缩窄的口形呼出,吸气后缓慢闭上嘴巴并经鼻子吸气,不要急于呼出。适当屏气后,进行缩唇呼气,同时腹部也慢慢恢复至回缩状态,此时双手可轻压腹部,感受其在呼气过程逐渐凹陷的变化,适当延长呼气时间,确保吸呼比为1∶2。严格控制呼吸频率,每分钟8~10次,每次训练15 min,每日3~4次,不要过度换气。持续干预6个月。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人工阻力训练

缩唇呼吸训练后,准备合适的气球,容量在800~1 000 mL,护理人员向患者演示如何正确吹气球,直到无法吹出气体,每日3~4次,每次5 min。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肺功能指标:使用肺功能仪测定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

(2)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主要观察躯体、角色、认知和情绪4个维度,分值越低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低。

(3)比较两组健康状态:采用乔治呼吸问卷(SGRQ)进行评估,主要包括症状、活动能力和心理社交功能3个维度,每个问题0~4分,将每个问题的得分乘以该问题的权重,将所有问题加权得分相加,总分为0~100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健康状态越差。

(4)比较两组呼吸困难程度:采用呼吸困难指数量表(MRC)评估,分为0~4级,级别越低说明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越轻。

(5)比较两组临床症状:采用慢阻肺患者综合评估测试(CAT)量表评估,总分为0~40分,分值越低说明临床症状改善越显著。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干预前FVC、FEV1和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FVC、FEV1和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健康状态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健康状态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健康状态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慢阻肺通常因呼吸肌功能和呼吸道阻力之间的正常平衡被打破,导致呼吸肌功能出现紊乱,进而引发呼吸力学改变,导致呼吸肌疲劳和呼吸困难[3~4]。有研究发现,对慢阻肺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不仅能有效缓解其症状、改善肺功能,还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5]。

缩唇呼吸训练通过增加气道阻力、延长呼气时间、促进肺泡内气体排出、锻炼呼吸肌、调节呼吸频率,带来心理与生理的双重益处等多种机制,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康复和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缩唇呼吸训练需要患者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包括用鼻深吸气、用嘴呼气时嘴唇收缩呈吹哨状缓慢吐气等。若操作不当,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6]。因此,临床需探寻多种呼吸训练方式,促进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康复,增强肺部气体交换能力,提高呼吸质量[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FVC、FEV1和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等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健康状态、呼吸困难程度及慢阻肺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人工阻力呼吸训练应用于慢阻肺老年患者效果显著。分析其原因,缩唇训练经缩唇呼气可显著提高气道内压,有效避免小气道过早陷闭,加快肺内残气排出,配合人工阻力呼吸训练可发挥协同效果,提高肺活量、呼吸肌耐力和最大通气量,减少残气量,从而改善患者肺功能[8]。缩唇呼吸联合人工阻力呼吸训练可使患者呼吸时间延长,为下一次呼吸时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奠定良好的基础,明显增加气量和肺泡换气,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从而改善肺通气功能[9~10]。

综上所述,人工阻力呼吸训练可有效减轻慢阻肺老年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其肺功能,促进机体健康,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韦芳,肖燕灵.呼吸训练联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23):173-174.

[2]李鑫.呼吸功能训练护理对慢阻肺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研究[J].自我保健,2023,27(23):113-114.

[3]石雪汝,吴晨.呼吸功能训练在老年慢阻肺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美学美容,2021,30(5):134.

[4]冯志芳,张娜.老年慢阻肺患者护理中引入肺功能康复训练对其呼吸功能的改善评价[J].特别健康,2021(22):63-64.

[5]邢友文.康复护理联合呼吸训练对老年慢阻肺患者健康行为及肺功能的影响[J].健康女性,2021(18):218.

[6]王鲁娟,姜丽.老年慢阻肺患者呼吸训练联合康复护理的效果及对其肺功能、生活质量所产生的影响[J].康颐,2020(9):198.

[7]冯杰.呼吸训练联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药界,2020(4):23,25.

[8]洪满玲.同质医疗护理模式联合腹式呼吸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4(7):177-179.

[9]栾娇娇,张宾言.呼吸训练联合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评价[J].每周文摘·养老周刊,2023(11):192-194.

[10]张灿.呼吸功能训练结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生活质量及肺功能影响[J].养生大世界,2021(12):211-21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