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特色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进展
作者: 王孟京 洪秋阳摘要: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是临床常见病,由于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和人们长期久坐的生活习惯,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发病率愈来愈高,并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如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逐渐引起关注。近年来,治疗该疾病的手段多样,疗效不一,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诊疗规范,在众多中医疗法中,针灸疗法具有相较不错的疗效,在降低患者疼痛、改善腰骶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展现出明显效果。本文旨在通过总结针灸疗法在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关于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现代医学及中医认识及治疗方法,以期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针灸特色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综述
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是临床上的重要研究方向,通常发生在腰、骶、臀等部位,一般与腰部软组织劳损、关节突变及椎间盘变性等原因有关,给患者带来很多不便和痛苦,部分人甚至因此致残,大大增加患者对生活和工作的消极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心理健康。然而关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发病机制并未彻底明确,其发病机制和治疗都是研究的热点及难点。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中西医疗法众多,针灸疗法在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中发挥积极作用,且广泛应用于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治疗之中。本文就近年来针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且证实有临床效果的治法进行详细介绍。
1针刺疗法
1.1 浮针疗法
浮针是一种现代针灸学方法,以平刺方式为主,直接作用于患肌周围或邻近四肢。浮针疗法通过改善病灶周围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配合适当的再灌注运动,能够很好地保护血管和神经,减少皮肤损伤,降低毛细血管出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具有绿色、安全的优点。邵银进等[1]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成电针组与浮针组,将腰部疼痛评分(VAS)、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指地距离评分(FFD)治疗前后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浮针组治疗后VAS评分、ODI评分及FFD长度均显著低于电针组(P<0.05)或(P<0.01)。研究表明,浮针疗法的临床效果更好,能够有效改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腰部功能障碍,包括弯腰困难等,给患者带来了信心。
1.2 颊针疗法
颊针是基于现代解剖学,将生物全息理论与中医气街、经络、三焦理论相结合,涵盖身心理论的针刺方法,属于针灸系统微针技术,是面颊部人体隐秩序的体现,即整体在局部的反映,因在人体面颊部拍针而称之为颊针[2]。陈丽霞等[3]利用颊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效果显著。通过及时观察面颊相对应靶点变化作出调整,加强补针,可达到止痛散结的目的。
1.3 火针疗法
火针疗法具有针和热的双重刺激作用,重在温热、下针手法迅速,将热感传至穴位以达到温经通络、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等作用,是针灸疗法中一种独特的医疗手段,临床效果显著。黄京华[4]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患者30例。治疗组用火针疗法配合核心肌力训练治疗, 对照组仅用核心肌力训练治疗,观察火针临床疗效。火针治疗以肾俞、关元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秩边、委中为主穴,以上诸穴皆取双侧穴位进行针刺。治疗组总有效率86.70%, 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说明火针联合核心肌力训练可明显缓解患者不适症状,提高其生活工作能力。
1.4 内热针疗法
内热针是一种区别于传统针灸的新型治疗仪器,主要是将特制针具刺入人体腧穴或肌肉中,通过交流电加热刺激穴位,而非以体外热源传导至治疗部位中。内热针能使热刺激直达腧穴,增强了治疗效果,且具有控制恒温发热、延长针刺温感、操作安全的优点。同时,内热针通过针体发热,将热量导入组织深部,产生持久的肌肉松解效应,可以增强慢性损伤后肌肉组织的血液循环,加快骨骼肌慢性损伤肌肉的再生与恢复[5]。尹翎等[6]发现应用内热针联合肌肉能量技术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进行干预,临床疗效显著,不仅可以改善病人临床情况及相关检查指标,缓解不适症状,还能够促进腰部功能的恢复。说明内热针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治疗有明显效果,可以通过热量的释放,使腰间局部僵硬的肌肉得到缓解,血液循环加快运行,最终使患者减轻疼痛,缓解症状,带来积极的影响。
1.5 电针疗法
电针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上连通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治疗疾病。电针连续波可以提高患者的痛阈,降低疼痛反应,镇静止痛效果显著[7]。张振宁[8]观察发现电针联合药物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良好,两者配合,内外同治,不仅可以延长针刺镇痛的时间,还可以提高疗效,深受患者欢迎。同时也为研究针刺镇痛效果提供了临床数据,期待其效果进一步优化。
1.6 针刀松解疗法
针刀是一种应用于多种软组织损伤的松解手术,其目的是松解粘连,去除炎症,减少对机体的刺激,解除相对应的压迫,最终改善疼痛症状,该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创伤面积小、痛苦少的优点。中医认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属“腰痛、痹症”范畴,与气血不通、经络阻滞有关,中医治法为舒筋活络,针刀松解术则具体体现了这一治法,不仅可以去除炎性组织,缓解压迫,进而改善腰部活动障碍,降低疼痛。郑蕊等[9]归纳总结冯淑兰针刀治疗多选用横突尖至棘突之间的区域,提出“三点进刀,一点多向,纵疏横拨,铲拨分离”,以广泛刺激腰骶部的关节突关节等小关节,加强局部应激免疫以消除炎症。此方法安全、简便、疗效明确,易推广。结论表明使用针刀后,效果快速明显,在改善近期症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同时与中药联合应用,能达到内外兼治、证因双解、局部整体同调的优势,为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开辟了新思路,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1.7 穴位埋线疗法
穴位埋线秉承着“静以留针”的原则,是由针刺发展而来的复合疗法,其操作为将羊肠线埋入夹脊穴中,从而强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具有埋线效应和后效应,在临床上效果显著,深受患者欢迎。吴旭明等[10]认为穴位埋线的强刺激可以舒筋活血止痛、调节全身阳气,同时联合针刺疗法还能够增强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效果,进而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改善腰部功能障碍。
2灸法
2.1 温针灸
温针灸通过艾灸局部的温热作用,将温度传至皮肤,扩张毛细血管,使局部皮肤充血,以提高局部机体的代谢能力,加快炎性物质的吸收,并且刺激腰部神经丛,改善腰部周围组织的血供以改善局部症状[11]。陈振华等[12]选取患者下腰部相对应的穴位进行治疗,在这些穴位上实施温针灸,结果显示该治疗法可明显改善腰部血液循环,疏通经脉,从而发挥止痛作用。
2.2 热敏灸
热敏灸是艾灸疗法里的创新,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提高艾灸疗效,操作为医生用点燃的艾条在患者腰骶部疼痛部位周围进行温和灸,直至出现热敏化的现象,找到热敏点并标记(热敏点表现透热、传热、扩热或酸、麻、胀、重等非热感觉中的1种或更多)[13]。董敏等[14]认为在安全性、治疗频率、治疗时间、治疗显效率等方面,热敏灸结合穴位埋线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会增强灸法的效用,还能够起到长久的穴位刺激作用,解决现代人时间紧、工作忙、就医不便等问题,减少治疗痛苦。
2.3 督脉灸
督脉灸又称长蛇灸、铺灸,是近年来在隔姜灸技术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成的一种新型中医特色外治疗法,此法融合了艾灸、中药、腧穴及经络等多方面效能,其通督温阳、散寒祛湿之力远胜于普通灸。杨勇等[15]利用督脉灸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干预2周后,观察得出督脉灸疗法可有效缓解寒湿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病人腰部疼痛症状,其可以灸出寒湿邪气,使机体通阳,运行血液,达到止痛的目的,并降低腰痛对病人生活质量的消极影响,疗效优于常规护理方法。
2.4 雷火灸
雷火灸属于灸法的一种,其灸条由多种名贵中药组成,灸疗时,病灶周围可形成高浓度药区,在强大的热力作用下,使药物迅速渗透到组织深部,有助于减轻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不适症状。有学者研究雷火灸摆阵联合耳穴贴压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认为雷火灸可有效改善表面肌电信号,缓解患者腰椎不适,减轻疼痛,进一步改善其生活和工作质量[16]。
3总结
综上所述,临床上常应用针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但针灸疗法仅为短时间针刺,但只可短暂缓解腰痛,整体效果不理想。若采用联合疗法,将针法联和灸法,针灸联和推拿,或联合运动疗法等多种联合手段,效果明显好于单一疗法,更能帮助患者改善功能障碍,减轻不适症状,增强患者信心,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配合度,形成一种正向能量,使患者和医者之间有良好的治疗氛围。随着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病因病机的研究不断深入,存在简单疗法重复叠加现象,这种协同引起的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希望未来临床能够大样本研究,多方面配合,制定更加规范的综合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邵银进,谢水平,王晓春,等.浮针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随机对照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21,43(7):45-48.
[2]蒋春彦,那毅,沈婉玲,等.颊针概述及临床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23,50(6):250-252.
[3]陈丽霞,丁颖,沈爱云,等.颊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J].江苏医药,2021,47(4):404-406.
[4]黄京华.火针疗法配合核心肌力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9,35(7):860-861.
[5]张德安,李志宏,吴媚.内热针临床应用现状与中医指导理论探析[J].中国疗养医学,2022,31(10):1061-1065.
[6]尹翎,马良飞,严小勤,等.内热针联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2023,42(12):1314-1319.
[7]黄丽晴,吴春苗,宋烨飞,等.电针及中药湿热敷治疗联合腰椎核心稳定性训练在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与康复,2020,19(9):1-4,9.
[8]张振宁.电针联合西乐葆胶囊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20,17(4):128-129.
[9]郑蕊,冯淑兰,郑会斌.冯淑兰应用“腰痛三针”针刀松解术联合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经验[J].中医药导报,2023,29(6):205-208,212.
[10]吴旭明,潘星安,陈静.穴位埋线联合常规针刺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效果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2,22(2):98-100,110.
[11]王艳童,张玲霖,张敏,等.针灸治疗寒湿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3,37(3):51-54.
[12]陈振华,郑其开,陈水金,等.温针灸联合三步七法推拿治疗阳虚寒湿痹阻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针灸,2022,42(5):505-510.
[13]陈日新,黄仙保,谢丁一,等.试论针灸辨敏施术新模式[J].中国针灸,2022,42(06):665-668.
[14]董敏,于志刚,王健,等.热敏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4,39(11):2223-2225.
[15]杨勇,王雪伟,王明明,等.督脉灸治疗寒湿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护理研究[J].全科护理,2024,22(7):1262-1265.
[16]李海燕,施思,孙红.中医外治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4,39(6):1153-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