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探讨针刺肝胆二经治疗前庭性偏头痛
作者: 李春雨 何威摘要:基于“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探讨针刺经脉调节脏腑功能治疗疾病。肝、胆具有调畅气机、调畅情志的功能,肝、胆生理功能失常,可导致眩晕。原穴、五输穴是脏腑经气留止、流注的位置,脏腑功能失常,其相应经脉上的原穴、五输穴可表现出特异性反应。经络可以运行气血、联络五脏六腑,是沟通人体内外的通路。根据“经脉-脏腑相关”可以通过针刺胆经、肝经腧穴,调整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的“经气”以运行气血。综上所述,通过针刺肝、胆二经运行经脉气血,调整脏腑功能,可达到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目的。
关键词:经脉-脏腑相关;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前庭性偏头痛
中医对眩晕的治疗方法也有很多种,针刺最具代表性,具有起效快,整体调节、操作方便、不良反应少等特点[1~3]。针刺在治疗眩晕领域有着独特优势。针刺对缩短前庭性偏头痛病程、削弱发作程度、缩减发作次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治疗效果。研究发现,厥阴肝经、少阳经胆与前庭性偏头痛密切相关,少阳经穴位不仅可以改善眩晕持续时间、发作次数,也可以缓解偏头痛。
1古今对眩晕的认识
眩晕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眩冒”、“眩”。并提出肢体震颤、头晕目眩等症状皆与风有关,应责之于肝,还指出了眩晕的病位在肝。
东汉时期张仲景提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描述了少阳经与眩晕密切相关。《金匮要略》中首次记载针刺治疗眩晕,“太阳与少阳并病,心下痞坚,头项强而眩,当刺大椎第一间……肝俞,勿下之。”隋唐时期,巢元方首次把眩晕称为“风头眩”,且认为眩晕是由气血虚弱,风邪侵袭脑窍引起的。宋元时期,《标幽赋》中所言“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强调了临床中遵从“经脉-脏腑相关”的理论,通过刺激经脉腧穴来治疗相应脏腑疾病。明代,董宿辑认为情志与眩晕相关,大怒伤肝,肝木旺,肝风上扰清窍,令人眩晕,阐述了肝与眩晕的关系。
现今,许多医家已认识到针刺治疗眩晕的效果显著,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针具、针刺手法、针刺选穴进行创新。卢晓茵[4]等认为少阳枢机不利是导致眩晕的根本病机,运用疏利少阳针刺法可改善眩晕、提高生活质量。在古人天人相应经脉学说基础上,将现代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着重于整条经脉上的腧穴与相应内脏之间的联系,围绕针刺某一经脉对其相应脏腑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展开,取得了许多成果[5]。
2眩晕与肝胆的关系
2.1 肝胆的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主藏血、主藏魂。肝具有调节全身气机升降、维持血液运行与津的输布、调节脾胃运化、调节情绪、调节排经行经、储存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等功能。《素问》中也认为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相对亢盛时,大怒致使气机逆乱,血随气涌上犯脑;或肝阳亢盛无制而动风,上扰清窍,则出现头晕目眩,若疏泄不及,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气无力推动血液,则易发生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瘀血阻滞于脑窍,可致眩晕;或情绪焦灼、烦闷,郁久化热,热极动风,或煎灼肝阴,肝阳偏亢,或阴虚动风,均致眩晕。
胆具有储存和分泌胆汁、主决断的生理功能。“胆主决断”,可影响人的情志活动。《黄帝内经》云“凡此十一脏取决于胆”胆气疏泄通降于土脏,土脏得以正常运化。《素问》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故少阳枢转经气于半表半里之间[6]。足少阳胆经介于表里之间,转输内外,故少阳为枢,人身之气血围绕少阳枢机而升发,少阳枢机不利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从而导致眩晕[7]。故头部疾患应注重调节少阳枢机,使气机开阖有序,脏腑功能正常运行,气血得以滋养头窍。
2.2 肝胆经的循行
足厥阴肝经,起于大趾爪甲后毫毛部,……沿着喉咙后,上入鼻咽部,连接目系,出于额部,与督脉会于头顶。肝属木,通于春气,主升发,循经上冲于头,可进一步推动巅顶之阳气,致肝阳上亢于头,上亢下虚,下不承上而致眩晕[8]。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肝经“环阴器,抵小腹,……,上贯膈,布胸胁”,且足厥阴肝经上连目系,故肝的病候表现主要为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胁痛引少腹,前阴病变以及面苍眦青。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行至额角,下耳后,沿颈旁,走行在三焦经之前。胆经循行于侧头部,故足少阳经于头晕、头痛密切相关。“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足少阳胆经的经脉病侯,也同样描述了胆经与头痛、眩晕的关系。足少阳经病候描述了除胆的病理表现外,还有其循行部位的病候[9]。
综上所述,足厥阴肝经的循行络于胆腑,络脉别走于少阳,经别散于胆腑。足少阳胆经循行又络于肝脏,络脉别走厥阴,经别散之上肝。二者互为表里,而足厥阴肝经多气血,气血可通过足厥阴肝经到达清窍,也可以通过少阳经到达巅顶,同时肝火或肝阳过亢也可以通过少阳经上犯清窍而产生眩晕[10]。
3针刺肝胆二经治疗前庭性偏头痛
眩晕病位在脑窍,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但尤以肝为主。厥阴肝经也可受寒邪搅扰,循经上于头,阳气不能温煦,故而头晕,加之寒邪凝滞,导致头痛加剧[11]。《脉经·肝足厥阴经病证》中认为眩晕是由肝疏泄太过引发的疾病之一;足少阳胆经循行于人体侧头部,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根据“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理论,针刺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可治疗其经脉所循行部位的病证。经脉与脏腑之间相互关系,是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通过针刺相关经脉腧穴可疏导经络、调节脏腑,改善气血运行,使其恢复正常生理功能[12]。
3.1 原穴
原穴是脏腑原气在经脉输注、留止的位置,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难经》认为原气源始于肾间动气,通过三焦周转至各个脏腑。所以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现代研究发现,当脏腑有病理表现时,其相应的原穴也会出现特异性反应,如电阻性改变、经络能量值改变、温度改变、血流量改变等[13]。原穴可以通过望、按、脉诊等三个角度去诊断五脏疾病。脏腑发生病变,按压原穴会出现敏感点、压痛、结节、条索等[14]。阴经以输为原,故针刺原穴可调整脏腑经脉气血阴阳。
3.2 五输穴
五输穴是位于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根据五行学说,十二经脉各有其五行属性,《难经》记载:“阴井木,阳井金……”,补充了阴阳经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五输穴子母补泻法根据脏腑、经脉、五输穴的五行相生,结合“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进行补虚泻实的治疗。
4医案
张某,女,43岁,因“反复发作性头晕头痛3年,加重3天”患者口服西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等药物,作用不明显,求治中医治疗,遂来就诊。现症:头晕,右侧头痛,恶心,呕吐,情绪焦虑、烦躁易怒,目赤,耳鸣,口苦,纳少,睡眠差,入睡困难,多梦,小便正常,大便溏,舌红苔黄,脉弦。既往月经前头晕头痛症状剧烈。辨证为肝阳上亢证。给予针刺治疗,选百会、完骨、风池、内关、太冲为主穴,光明、行间、侠溪、太溪为配穴。针刺3次后,患者诉头晕、头痛症状减轻,睡眠佳。针刺前Berg平衡量表评分为41分,针刺半月后,患者诉症状好转,发作次数减少,持续时间变短,Berg平衡量表评分为51分。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过快,长期熬夜、耗损肝阴,使肝疏泄太过,肝风循经脉上扰清窍,故出现头晕等症状。患者右侧头痛耳鸣、口苦,由此可见为足少阳胆经病候,百会穴位于巅顶,为三阳五会所在,可以治疗眩晕等疾病,针刺百会穴具有提升阳气、醒脑开窍之功[15]。风池位于头部,为足少阳胆经之穴,局部取穴。完骨、风池皆为胆经穴位,经脉循行过头部,可熄风止眩。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可改善睡眠。太冲属足厥阴肝经,为肝经原穴,有调畅全身气机、疏肝理气、调畅情志、清泻肝火、平肝熄风等功能。光明穴属足少阳胆经,是胆经络穴,故光明与太冲相配,为原络配穴。肝胆互为表里,肝胆同治,以调畅气机。患者证属肝阳上亢,乃为实证,治以“实则泻其子”,依五输穴五行相生顺序,故取肝经荥穴,行间以平肝潜阳。侠溪穴,为胆经荥穴,“荥主身热,故可清泻胆火,以平肝潜阳。行间、侠溪与眩晕之肝阳上亢相契合。《素问》中提出“病在上者,取之下”的观点。太溪穴为肾经原穴,可滋肾阴、益肾精,使精足髓充。肝肾同源,故太溪能治疗眩晕。
5小结
近几年来,眩晕患者对药物的依赖现象越来越明显,从而出现耐药性,使病情反复发作、复杂化。生活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快、情志不遂、长期忧思郁怒使肝、胆功能失常,出现眩晕,且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循行于头部,故眩晕与肝、胆密切相关。脏腑功能失常,相应的经络也存在特异性反应,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及沟通内外的通道。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可以通过针刺胆经、肝经腧穴,调整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的“经气”运行气血。针刺肝胆二经可运行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气血,使肝、胆恢复正常生理功能,从病因病机上治疗前庭性偏头痛。
参考文献
[1]邢玥,凌霞,王钰茹,等.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更新):Bárány协会及国际头痛协会共识文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2,17(10):559-562.
[2]于生元,万琪,王武庆等.前庭性偏头痛诊治专家共识(2018)[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8,24(7):481-488.
[3]岳昊阳,李宝玲,李涛,等.针灸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24,33(4):742-745.
[4]卢晓茵,沈菲,赵增趁,等.疏利少阳针刺法治疗颈性眩晕65例[J].中国针灸,2023,43(12):1431-1432.
[5]王倩,包永欣.“经脉-脏腑相关”理论还原与重构[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11):2715-2718.
[6]陈春益,徐振华,刘纯燕,等.开枢阖理论体系探讨[J].四川中医,2022,40(11):43-47.
[7]诸攀宇,卢晓茵,傅瑞阳.“疏利少阳”针刺法治疗颈性眩晕30例[J].中华养生保健,2023,41(21):23-26.
[8]牟永芳,胡敏棣,王莉斐,等.基于开阖枢理论从肝脾肾论治眩晕[J].亚太传统医药,2023,19(11):140-144.
[9]张倩.《黄帝内经》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研究[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19.
[10]彭根兴,李绍敏,唐世忠.从少阳经辨证论治眩晕症的探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1,33(8):1425-1427.
[11]赵廷圆,刘建辉.基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探讨前庭性偏头痛辨治[J].智慧健康,2023,9(27):49-55.
[12]侯林茹,赵文君,杨元祯,等.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探析[J].针灸临床杂志,2024,40(3):1-6.
[13]朱佳敏,黄水花,许金森,等.从原穴角度探讨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思路[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1,30(8):5-7,34.
[14]马晶晶,任路,尚德阳,等.《内经》中的“五脏-经脉相关”理论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22,33(12):2979-2981.
[15]陈怡文,刘颖,邵智愚,等.项七针针刺联合百会压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24,43(4):394-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