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辅助神经内镜手术与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作者: 陈辰摘要: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辅助神经内镜手术与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医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60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与研究组(30例,立体定向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预后情况、术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血肿清除率较高,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总体预后情况较优(P<0.05)。手术前后对比,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均下降(P<0.05),且术后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043,P=0.044)。结论 立体定向辅助神经内镜手术与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在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均可发挥效果,相比于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血肿清除率较高、预后较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轻,且并发症较少。
关键词: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神经内镜手术;血肿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机体脑部血管在长期受到高血压的影响下发生的出血,病死率较高[1]。侯尚妍等[2]研究显示,该病在50~70岁人群中较为常见,男性发生率较女性高,且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最多。高血压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是高血压脑出血发生的重要原因,另外,动脉瘤与脑内动静脉畸形等也会增加高血压脑出血风险[3]。多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和立体定向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是常用的手术方式,两者均都具有良好治疗效果[4~5]。为进一步了解不同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效果,本文共对60例患者展开对照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60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均30例。研究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2.51±8.69)岁。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62~83岁,平均年龄(72.88±8.9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6]诊断;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治疗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一般资料不完善;存在精神障碍;伴有严重心、肝、肺、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全身或局部感染。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
利用CT对患者出血部位进行定位,测量并确定靶点坐标值,并为患者安装定向仪导向装置,给予患者局部麻醉,从患者额部或顶结节入路,使用电钻钻骨孔,并根据其血肿情况将血肿穿刺针导入靶点部位,抽吸血肿,保证抽出的血肿量不超过出血量的70%~80%,随后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腔,后使用引流管进行固定,缝合头皮。
1.2.2 研究组采用立体定向辅助神经内镜手术
立体定向方式与对照组相同,定位后使用神经内镜及成像系统(德国Zeppelin公司生产)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后根据CT定位的血肿部位明确手术切口,在患者眉弓上缘作6 cm的倒“S”形切口,使用电钻钻孔与铣刀将孔扩大为2~3 cm的骨窗,在患者硬脑膜被双极电凝烧灼后,将其呈“十”字切开,充分暴露额中回脑皮质,并安装定向仪导向装置明确靶点位置,使用注射器抽吸凝血液,后撤出穿刺针,使用尿管冲水囊将透明鞘管固定在注射器头端,并将透明鞘管缓慢旋转置入患者穿刺通道,在穿刺成功后去除尿管、留下鞘管,缓慢置入吸引器与神经内镜,在直视下反复冲洗血肿腔,使之冲洗干净,在明确无出血点后贴止血纱、退出透明鞘管,留置并固定引流管,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血肿清除率。
(2)比较两组预后情况:术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7]评估预后。Ⅰ级,死亡;Ⅱ级,植物状态,无意识,有呼吸与心跳,偶有睁眼等局部运动反应;Ⅲ级,严重残疾,有意识;Ⅳ级,中度残疾,有认知、性格与行为障碍,共济失调,尚可进行独立活动;Ⅴ级,可进行正常社交生活、工作与就学,但存在轻度后遗症。
(3)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8]评估,总分42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
(4)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如肺部感染、颅内感染、应激性溃疡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血肿清除率更高(P<0.05)。
2.2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研究组Ⅴ级占比高于对照组,总体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两组手术后NIHSS评分均较手术前下降,且术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常用的手术方案包括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和立体定向神经内镜手术,前者主要是先定位患者血肿部位,而后清除患者血肿,具有良好治疗效果,但该手术创伤大、耗时较长,患者脑组织暴露较多,易增加出血量;后者是新型治疗手段,具有微创、灵活等优点,可在直视下完成手术,能够保证手术的准确性,效果良好[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辅助神经内镜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与血肿清除率高等优点。在神经内镜下进行手术,医生可详细了解患者血管与神经情况,于直视情况下对出血部位进行手术,保证手术准确性与有效性。在预后改善方面,相比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更优。立体定向辅助神经内镜手术采取的入路是经前额锁孔,这可保证透明鞘管在患者血肿腔内进行随意摆动,使血肿充分暴露在手术视野中,避免外侧裂血管,进而有效保证手术效果[11]。同时,该手术可解除血肿占位效应,有效改善患者脑组织缺血症状,使其脑组织充分供血,利于患者预后。在减轻患者神经缺损程度方面,立体定向辅助神经内镜手术效果优于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辅助神经内镜具有照明性与放大作用,光线充足,可照明到患者血肿死角处与易被忽略的小出血点,便于医生有效辨别血肿腔与正常脑组织,避免手术盲目性,最大程度地减少神经、血管损伤,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12~13]。此外,立体定向辅助神经内镜手术安全性较高。能够对出血部位进行多视角观察并进行针对性止血,避免再出血与不良事件发生,可减少血肿不良分散物对患者正常脑组织的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14]。
综上所述,与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相比,立体定向辅助神经内镜手术能够优化手术指标,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曾焕雄,张志彬,王茂明,等.坪山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流行病学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 医药前沿,2021,11(19):189-190.
[2]侯尚妍,黄渝茹,杨高明,等.557例高血压脑出血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诊疗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32):154-158.
[3]郭强,张爱莲,宋志斌,等.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38(7):514-523.
[4]蒋超超,章元,胡夷,等.神经内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心电与循环,2023,42(6):530-535.
[5]邹晓燕,仲晓军.立体定向引导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联合早期系统康复训练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23,30(10):1457-1461.
[6]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52(12):994-1005.
[7]殷骏,吴高远,钱洪波.内镜下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对术中出血量及预后的影响[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21,34(1):38-40,55.
[8]毛锦龙,徐永革,罗永春,等.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锁孔内镜和立体定向置管联合尿激酶引流术式疗效的比较[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20,42(4):513-520.
[9]崔健,王钢,温大平,等.神经导航引导下硬通道多靶点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9,32(3):163-167.
[10]吴朝阳.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立体定向引导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2022,51(2):99-101.
[11]周权明,陈耀,黄建煌,等.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与立体定向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对比分析[J].淮海医药,2021,39(6):611-613.
[12]福成.比较观察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81):84-85.
[13]杨俊,王刚,郑仕奇,等.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与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9,14(7):330-332.
[14]王润兰,余任喜,祝斐,等.CT定位辅助神经内镜手术与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观察[J].赣南医学院学报,2022,42(6):62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