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气道护理管理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临床效果
作者: 牟丹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实施综合性气道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0月~2023年10月医院收治的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后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综合性气道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性气道护理管理可有效缩短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加快其康复进程,降低机械通气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机械通气;综合性气道护理管理;生活质量
开颅血肿清除术是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常用术式,能够及时清除血肿,解除血肿压迫,改善患者病情,但该种手术属于有创操作,受气管插管、麻醉等影响,患者术后易出现一系列应激反应,诱发通气功能障碍,影响康复进程[1~2]。机械通气是改善通气障碍的常用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但长时间应用易出现多种相关不良事件,如导管脱出、气道损伤等,增加患者的医疗负担[3]。因此,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实施机械通气期间需配合积极的护理措施[4]。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实施综合性气道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0月~2023年10月医院收治的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57.96±5.15)岁;体重指数18.71~27.08 kg/m2,平均体重指数(22.61±1.37) kg/m2;高血压病程5~12年,平均病程(8.18±1.19)年;出血位置为基底节17例,脑室内13例,丘脑6例,其他5例。观察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45~74岁,平均年龄(58.74±5.11)岁;体重指数18.85~27.14 kg/m2,平均体重指数(22.57±1.34) kg/m2;高血压病程5~13年,平均病程(8.22±1.21)年;出血位置及基底节18例,脑室内12例,丘脑7例,其他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ZYFZ2021-0824)。
纳入标准:脑出血经MIR、颅脑CT等影像学诊断确诊,且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2019》[5]相关诊断标准;高血压病程5年以上;均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自愿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肝、肾功能障碍;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免疫功能缺陷;合并重度哮喘;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疾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为患者提供干净卫生的病房环境,定期消毒病房、更换床单位等。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动态评估其意识,监测生命体征,定期给予患者拍背、翻身,促进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1.2.2 观察组给予综合性气道护理管理
(1)吸痰和体位护理:根据患者呼吸、血氧饱和度、听诊情况等按需吸痰,吸痰前给予患者2 min纯氧吸入,根据痰液黏稠度和人工气道种类选择一次性无菌吸痰管,吸痰负压10.64~15.96 kPa,单次吸痰时间<15 s;同时,配合背部叩击协助患者排痰。根据患者情况将床头适当抬高30°~45°,每2 h帮其翻身1次。
(2)口腔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常规清洁患者口腔4次,并收集口腔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根据培养结果实施针对性护理。若患者伴有真菌感染,口腔护理液调整为1%~4%碳酸氢钠溶液;若患者口腔内存在溃疡或坏死组织,口腔护理液调整为1%~3%过氧化氢溶液。
(3)气道湿化:遵医嘱给予氨溴索注射液15 mL+低渗盐水45 mL混合持续微量气道湿化,根据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黏稠度调节湿化速度和湿化量,必要时可予以其呼吸道雾化吸入。
(4)相关管道护理:密切观察气管导管固定情况和插管深度,若为气管切开,需检查导管系带松紧度,以能够容纳一指为宜,发现问题需及时进行处理。每日消毒呼吸机管路,测量导管气囊压力值,使其维持在25~30 cmH2O。
(5)局部护理:密切观察患者气管切口周围皮肤,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定期对切口进行消毒、更换敷料,2次/d,若切口处出现水肿、渗血等异常情况,需立即向医生汇报并配合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2)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如导管脱出、气道损伤、呼吸机相关肺炎、皮肤损伤等。(3)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估,共8个维度,包括36个条目,每个维度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88%,低于对照组的21.9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脑缺血缺氧发生率可达90%以上,极易导致继发性脑损害[6~7]。机械通气利用呼吸机建立肺泡与气道口间的压力差,阻断继发性脑损伤-脑缺血间恶性循环,替代主动呼吸运动,从而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症状。但机械通气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患者呼吸系统正常功能,加之插管操作不当、导管护理不当等因素影响,可使患者气道防御功能受损,引发机械通气不良事件[8]。因此,在患者机械通气过程中实施安全、有效的护理干预,对减少机械通气不良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应用综合性气道护理管理效果显著。综合性气道护理管理要求护理人员给予患者吸痰、叩背等,有效促进气道分泌物排出,维持呼吸道通畅,从而减轻局部刺激和呼吸道损伤;按时给患者更换体位、抬高床头,促进气道打开,避免食物反流[9~10]。同时,综合性气道护理管理要求护理人员根据口腔感染细菌种类实施针对性口腔护理,有效清除致病菌,改善患者口腔环境,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风险。此外,持续微量气道湿化可保护呼吸道黏膜,提高气道管理效果,从而加快康复进程;定期进行管路检查和消毒,可保证气管导管妥善固定,降低感染风险;局部护理有助于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切口异常,并及时遵医嘱进行相应的处理,减少气道不良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综合性气道护理管理可有效缩短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加快其康复进程,降低机械通气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保障通气效果,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房彩云,张濬涛,商慧,等.基于CT的临床-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高血压脑出血预后[J].实用放射学杂志,2023,39(8):1222-1226.
[2]侯前亮,牛俊,王金增,等.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小脑出血临床疗效观察[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21,46(5):560-563.
[3]谢婧,何琳,王于飞,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J].海南医学,2020,31(6):705-707.
[4]程洪涯,郭青苗,黎丹洁,等.综合气道护理管理方案在气管切开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20):101-102.
[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52(12):994-1005.
[6]胡蓉,邓凯文,陈青,等.超早期康复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应用的效果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2(9):1530-1535.
[7]张卫峰,李锋,王明,等.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病人需行气管切开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3,28(4):252-254.
[8]张京华,殷青,鞠莹.集束化气道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1,27(20):70-72.
[9]农明,赵凯丽,陶嘉怡,等.机械通气人工气道吸痰护理进展的总结与归纳[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10):1471-1474.
[10]闫均,李婷,方宁.综合性护理干预用于内科ICU机械通气患者的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29):3282-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