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环境保护护理模式在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 张雪立

摘要:目的 探讨全环境保护护理模式在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全环境保护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负性情绪评分[焦虑(SAS)、抑郁(SDS)]、癌性疲乏程度评分(PFS-R)及感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PFS-R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环境保护护理可有效缓解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负性情绪,减轻其癌性疲乏,降低感染发生风险,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全环境保护护理;感染;癌性疲乏;负性情绪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主要发病机制为骨髓中异常原始细胞与幼稚细胞大量增生,以贫血、出血、感染等为主要症状[1]。化疗是急性白血病常用的治疗方案,但副作用多,如便秘、癌因性疲乏、睡眠障碍等,大剂量化疗会导致严重的骨髓抑制,增加出血、感染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引发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因此,预防感染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至关重要[2~3]。全环境保护护理以预防感染为核心,为患者创造一个相对无菌、安全的治疗和康复环境[4]。本研究旨在探讨全环境保护护理模式在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49.77±2.15)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63±2.11)年;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上9例,初中8例,高中16例,大学及以上12例;观察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49.81±2.19)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61±2.21)年,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上8例,初中8例,高中18例,大学及以上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5]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存在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入院后,给予患者常规宣教,详细介绍疾病、化疗等相关知识,增强其预防并发症的意识;每日清洁病房,更换床单位,开窗通风,病房温湿度应维持在适宜范围内;指导患者均衡饮食,加强营养。

1.2.2 观察组采用全环境保护护理

(1)环境管理:确保病房内具有高效过滤与通风系统,每日进行紫外线消毒,定时进行空气细菌培养。医务人员与家属均需穿戴防护设备,进入病房人数不可超5人,呼吸道感染者禁止进入。

(2)感染防控: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漱口;每日进行口腔护理,用软毛牙刷刷牙,防止口腔黏膜损伤。化疗期间监督患者用酒精洗手液洗手,化疗使用器械设备均要清洁到位。

(3)物品消毒处理:患者所接触的物体表面均需使用0.05%含氯消毒液擦拭,毛巾、衣物等用高压蒸汽灭菌消毒处理。层流床主体用过氧化氢喷洒擦拭消毒。

(4)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详细了解其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解答疑问,给予针对性的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从而积极面对治疗;告知家属给予患者足够的支持与关怀,满足其爱与归属感的需要。针对存在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患者,鼓励其倾诉,发泄负性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治疗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治疗期间不随意走出层流床,保持安全的治疗环境,从而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感染风险。

(5)饮食干预:指导患者加强营养,健康饮食,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负性情绪: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6]、焦虑自评量表(SAS)[7]评估。SAS≤50分表示无焦虑或焦虑程度较轻,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焦虑程度越严重;SDS≤53分表示无抑郁或抑郁程度较轻,评分越高表明患者抑郁程度越严重。(2)比较两组癌性疲乏程度:采用Piper疲乏修订量表(PFS-R)[8]评估,包括感觉、行为、情绪及认知4个维度,每个维度均为0~1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疲乏程度越高。(3)比较两组感染发生率:如肛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口腔感染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SAS、SD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1、3周后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癌性疲乏程度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1、3周感觉、行为、情绪及认知疲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感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干预期间无感染病例,对照组感染发生率为8.8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白血病进展迅速、并发症多,且致死率较高,致病因素尚未明确,但普遍认为与病毒、化学物质、血液病、电离辐射、遗传等因素有关[9~10]。患者临床症状可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很多患者会出现贫血症状,表现为疲乏困倦、面色苍白等;发热也是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主要因粒细胞严重缺乏引发的继发性感染[11]。化疗是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方法,随着化疗方案的不断优化,其疗效与安全性也越来越得到认可。然而,化疗期间患者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临床需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保障治疗效果[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及癌性疲乏程度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全环境保护护理应用于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效果显著。全环境保护护理模式旨在为患者提供一个相对无菌、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使其在治疗过程中身体状况相对稳定,更好地耐受化疗,减少因并发症导致的治疗中断或调整,保证治疗方案顺利实施,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化疗期间患者心理压力大,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严重,护理人员深入了解其心理需求,并采取相应措施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13]。此外,全环境保护护理要求护理人员针对患者个人情况加强疾病相关知识宣教,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从而有效保障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14]。

综上所述,全环境保护护理可有效缓解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负性情绪,减轻其癌性疲乏,降低感染发生风险,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张霞,杨琳,李成敏.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策略[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1):118-120.

[2]段婷婷,吕娅,潘蕊,等.集束化护理方案在预防急性白血病化疗所致口腔黏膜炎中的效果[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1,42(1):167-172.

[3]王薇.系统化护理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口腔感染防治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间疗法,2024,32(7):82-85.

[4]李唐菲,李良兰.全环境保护护理模式对急性白血病化疗过程中院内感染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6,45(6):855-857.

[5]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21,42(9):705-716.

[6]杨书环,杨贵芳,田桂荣,等.集束化护理降低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肺部感染发病率的效果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3,22(4):435-441.

[7]冯倍思,李三科.以AIDET沟通理论为基础的护理模式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的应用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23,30(3):405-406.

[8]苏少燕.叙事医学护理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癌因性疲乏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3,10(9):2145-2148.

[9]姜婷,肖嫔,罗天女,等.症状管理动态模型在急性白血病化疗病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24,22(7):1281-1284.

[10]李娅婷,徐妍妍,韦莹莹.预见性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并发症及负性情绪的影响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36(6):1062-1064.

[11]王少平. AIDET沟通模式护理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心理状态、依从性及行为方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10):1778-1781.

[12]张晶,郑茜玲,梁泽平,等.精准化分级口腔护理策略在降低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23,39(1):31-37.

[13]来先花,程丹丹,谭仙.全环境保护护理模式在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4,30(9):98-101.

[14]史爱华,王国祥.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采用全环境保护护理对口腔、肛周感染的预防价值[J].河北医药,2021,43(6):949-951,95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